◎唐山地震抗震紀念碑 唐山抗震紀念碑位于唐山市中心新華道以南的紀念碑廣場內、唐山百貨大樓的斜對面。紀念碑由主碑和副碑組成。主碑碑座高3米,碑身高30米,由4根相互獨立的梯形變截面鋼筋混凝土碑柱組成,主體上端造型有四個收縮口,猶如伸向天際的巨手,象征人定勝天。碑身四周高 1.5米處,為 8 幅花崗巖浮雕,描述了地震災害和唐山人民在全國支援下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英雄業績。在碑身高 8.5米處鑲有一塊不銹鋼匾額,上刻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題寫的“唐山抗震紀念碑”七個大字。 紀念碑建在一個大型臺基座上,臺基四面有四組臺階,踏步均為4段,每段7步,共28步,代表“7.28”地震發生的時間。
1 四川汶川地震遺跡尋訪
1、成都——大邑縣安仁鎮
汶川地震博物館:汶川地震博物館是大邑縣安仁鎮建川博物館聚落中一個分館,由北京奧運會“鳥巢”的中方總設計師李興綱擔當建筑設計。博物館內有展廳30多個,收藏5萬余件地震藏品。其中,以“震撼5.12-6.12日記”為主題,將地震后相關的圖片、實物、感人語錄、詩歌作品等以日記的形式展現。博物館收藏了許多地震救災中頗具紀念意義的物品,比如救災官兵使用過的各種工具,胡錦濤主席書寫過的黑板甚至還有被埋在地震廢墟中長達36天而幸運存活的“豬堅強”。這座博物館是汶川地震后最早開放的專題性博物館。
此外,大邑縣安仁鎮有中國博物館小鎮的美譽。鎮上不僅保存修復了一批古街風貌,還存有劉氏莊園等一些享譽國內的著名景點。小鎮最值得參觀的就是建川博物館聚落,除過地震博物館外,建川博物館聚落現已建成開放了反映抗戰時期、文革時期、國防兵器等主題的十多座博物館,共收藏文物800余萬件。
成都到大邑有高速相連,下高速后東行十幾公里就到安仁鎮,交通十分便利。
◎汶川博物館(攝于2010年4月) 位于四川汶川縣威州鎮姜維山山腳。這是地震后汶川重新修建的博物館,其中設有專門紀念汶川地震的主題館,我們到達時,還沒有開館,據相關人員介紹,該館已經建造裝修完畢, 2010年5月開館。
2、綿陽——北川新縣城——擂鼓鎮——北川老縣城
從京昆高速行駛,至綿陽南出口下,往安昌方向,途中就會看到正在建設中的北川新縣城。汶川地震后,按照規劃方案,北川老縣城將作為國家地震遺址公園保存下來,北川縣政府駐地目前已經搬遷到安昌鎮(原安縣縣城所在)附近,正在規劃建設之中(北川和安縣的行政區劃也做了相應調整,安縣駐地現設在花荄(音為gāi)鎮)。
北川新縣城往西穿過安昌鎮,往擂鼓鎮方向走,此路目前正在重修,路況十分惡劣,轎車等小型車行駛比較困難。一路上可見幾處保留下的建筑遺址,還有正在重建中擂鼓鎮。一些新修的建筑帶有明顯羌族風格,甚至仿建羌寨特有的碉樓。
在北川老縣城附近,目前暫時還在實行交通管制。只能停車步行前進,在北川老縣城的入口處,設有武警崗哨,暫時只允許當地人憑身份證出入,且禁止拍照。不過,尋訪者可以沿入口邊上的小路走到山上,在開闊處有一地叫“望鄉臺”,可以俯瞰整個北川老縣城。
沿途山體滑坡較多,建議去時盡量避開陰雨天氣。同時,由于重建施工,大型車輛較多,建議行駛中注意安全。
◎北川縣城地震遺址遠眺(攝于2010年4月) 汶川大地震搜救工作結束后,縣城不再準許無關人員進出,原因之一是余震不斷,北川縣城隨時可能再次發生滑坡、泥石流、滾石等險情,人員頻繁進出可能發生新的傷亡事件。此外,經專家初步鑒定,北川縣城基本不具備恢復重建的條件,提出了在縣城舊址建立“北川地震博物館”的思路,為確保地震災后的縣城原貌不被破壞,亦需要對縣城采取必要的管制措施。災后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按照“一省幫一重災縣”的原則,確定由山東省對口支援北川縣的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北川縣城已遷新址,新址選定與其鄰近的安縣安昌鎮東南2公里的板凳橋,距北川舊縣城20公里左右。
3、成都——都江堰——漩口鎮——映秀鎮——汶川
這條線路是汶川地震時搶險救災的必經之路,也是地震遺址最為集中的線路,還是幾條路線中危險性較大的線路。
都江堰市:都江堰市是汶川地震時受災比較嚴重的城市之一。目前,都江堰市正在虹口鄉深溪溝籌建地震遺跡公園,相關地震遺址已經得到了保留。
此外,在市區可以看見一些保存下來的地震遺跡,這些都在市區內比較方便尋找和參觀。一處是位于市區蒲陽路的騰達體育俱樂部遺跡,建筑是三層框架結構,部分坍塌。目前,該處遺址已由都江堰市相關部門臨時守護。還有一處是位于都江堰市太平街附近的機械公司家屬區遺跡。這是一片受損較為嚴重的家屬樓建筑,建筑坍塌形狀多樣,地震波特征較為明顯,富有震撼力。那些在地震中齊刷刷滑脫的水泥預制板垂懸在傾斜的樓體前,讓人觸目驚心,一瞬間就能讓你對水泥預制板結構的房屋的抗震性有了清楚的認識。
漩口鎮:朝著漩口方向行進時,公路在一條深峻的山谷中沿著岷江河谷蜿蜒而進,道路兩邊可以清晰地看到大規模山體滑坡的痕跡,在岷江的一座大橋上還用紅色的大字標明了汶川地震時震斷的部位。這條公路上車輛會駛過一些在地震中斷裂過的橋體,現在都已修復或者正在修復,稍加留意,你都能觀察到地震留下的痕跡。
漩口鎮已經面貌一新,基本恢復正常生活了,在鎮子周圍還遺留著幾處山石坍塌的痕跡,在鎮子的入口處不遠有一處汶川地震紀念碑。
映秀鎮:漩口往映秀的道路盤山道較多,駕駛需注意安全。一路上都能看見路邊樹立有“震源映秀”的提示牌,告訴你離它還有多遠。到映秀附近,老遠就能看到山谷里塌成一片的建筑群。目前,已經被圍隔保護了起來,柵欄上密密麻麻地插著吊唁者們拜祭時獻上的菊花。映秀有一個震源紀念碑,可惜我們未能尋訪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地正在緊張地進行重建工作,大型工程車輛較多,施工工地圍欄和過往的車輛遮擋我們的視線,兩邊山體滑坡的警告牌,也讓我們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行駛安全上了。
汶川縣:道路兩邊都拉設有防護網,防止山石滾落,傷及過往車輛。在這種場面的伴隨下,你可以想象當時救災官兵是怎么冒著生命危險搶修這條道路的。如今的道路,是在原213國道基礎上重修和改造而成的,一路上隨處可見原來的國道遺址,可以直接感受正在震后修復中的隧道。中途還有幾處刻意保存下了的地震遺跡,如斷橋,路中巨石,房中石遺址等等,路邊都有提示牌。到達汶川縣城后,在汶川人民醫院旁邊建有汶川地震紀念廣場,廣場上的標志性建筑是原阿壩師專的一棟破損的教學樓,教學樓上的鐘表指針永遠地停在了地震發生的那刻。
◎都江堰市內一家屬區地震遺址(攝于2010年4月) 從坍塌的樓體來看,該建筑屬于水泥預制板建造的老式建筑,樓體倒塌后脫落的水泥預制板表明這種建筑的抗震性能較差。
2 寧夏海原地震遺跡尋訪
海原大地震后造成了許多地震遺跡和遺址景觀,今天在這里隨處可見,其中代表性的地震遺址遺跡有13處:海原縣干鹽池唐家坡田埂錯動;海原縣干鹽池解家莊地震地表破裂帶遺跡;海原縣干鹽池城垣遺址;海原縣西安鄉袁家窩民房遺址;海原縣城關鄉小山地震地表遺跡;海原縣李俊鄉聯合村海子遺跡;海原縣干鹽池鄉石卡溝地震最大水平位移遺跡;海原縣高臺鄉刺兒溝探槽剖面;西吉縣蒙宣鄉黨家岔堰塞湖遺跡;固原縣彭堡鄉石碑塬塌山遺跡。目前,寧夏正在籌建海原地震遺址公園和海原地震博物館,希望在保護這些地震遺址的基礎上,積極開發它們的科研、旅游價值。
黨家岔震湖:黨家岔震湖號稱世界第二大震湖,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地區西吉縣縣城西南30公里的蘇堡鄉(西吉縣在民國時期屬海原版圖,海原地震后形成了四十多處地震湖,星羅棋布地分布在縣域境內,當地群眾俗稱為水堰)。現有水面南北長3110米,東西平均寬600米,面積達186.6萬平方米。平均水深6米,最大水深11.5米,蓄水量1120萬立方米。湖內生長著鰱、鯉、草魚等近10 種魚類。尤其值得稱奇的是,在為數不多的幾個震湖中生長著五彩的鯽魚,據說這種魚是震后才出現的,其中奧秘在科學界至今仍是個謎。
干鹽池古城遺址:在海原縣城西、海靖公路南側邊,可以看到一座坍塌的古城,屬鹽池村。這座坍塌的古城就是始建于宋代復修于明代的干鹽池城,城垣東西長800米,南北寬450米,城墻黃土夯筑,開東西二門并繞以甕城。這里是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極震區所在地,地震斷裂帶從這里開始向東西兩邊延伸。地震發生時,地裂縫自城東南隅斜穿全城,房屋倒塌殆盡,居民傷亡十之八九。崩坍的夯土城墻再未修復。
西安州古城遺址:位于海原縣西南20公里處,始建于宋代,距海原地震斷裂帶約2公里。城呈正方形,黃土夯筑,堅固厚實,邊長千米,每邊有20個等距離馬面,開東西北三門,均繞以甕城。大地震使城墻全部崩塌,城內房屋歿于瓦礫,城中居民傷亡十之七八,一座繁華州城成為廢墟。
哨馬營震柳:地處海原縣城以西30公里的西安鄉哨馬營村。哨馬營的五株明代柳樹,生長在干涸的小河床上,植根于海原地震地表破裂帶左旋水平位錯值最大地段地。其中一棵直徑約1米的大樹,1920年海原大地震形成的斷裂帶穿越柳樹中間,將這棵樹縱向劈成兩半,左旋位移量達0.4米。古柳樹雖遭摧殘,但劫后余生,殘軀吐翠,蔥綠遒勁,堪稱奇觀。據當地老百姓講,此樹還遭到過雷擊。
“萬人墳”:在海原縣縣城西北有一處悲涼之地,就是占地近200畝的“萬人墳”,安葬著海原地震后的遇難者。當時,由于遇難者太多,無法一人一墓,因此有很多都是合葬墓。每年的12月16日前,都有來自陜西、甘肅、青海以及寧夏其它地方的人遠道而來,到海原縣城外的“萬人墳”和其它地方上墳。其中,到“萬人墳”上墳的最多時竟在千人以上。對這刻骨銘心的日子,回族稱之為“紀難日”,漢族則叫“劫難日”。
◎海原哨馬營“震柳” “震柳”生長在海原縣西安鄉哨馬營一條干涸的河床上,樹齡400年左右,樹高9.8米,胸徑560厘米。1920年海原大地震,地震斷層反時針旋扭造成山體錯位,將這棵古柳撕成了兩半,左旋位移量達0.4米。古柳雖遭摧殘,但劫后余生,殘軀吐翠,至今依然生長旺盛,成為人類研究地震的活化石,海原人稱其為“震柳”。
◎海原縣大地震紀念碑 (攝于2009年10月) 我們抵達寧夏海原縣時,海原縣有關大地震的紀念館和紀念碑正在建設當中。海原大地震發生于1920年,距今快有上百年了,相關紀念館才開始建設,更別說其他抗震防災的宣傳與防范工作了。其實最重要的倒不是建起來紀念碑,而是要樹立起人們的防災意識,否則,紀念碑建的再漂亮也不頂用。
3 唐山地震遺跡尋訪
唐山的地震遺址有七處被國務院批準為地震遺跡重點保護單位,分別是唐山機車車輛廠鑄鋼車間、河北理工學院圖書館樓、唐山十中地表錯動、唐山鋼鐵公司俱樂部、唐山陶瓷廠辦公樓、唐柏路食品公司倉庫和吉祥路樹行錯動。其中,機車車輛廠、圖書館樓、唐山十中三處遺址又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比較方便參觀和具有代表性的地震遺址是機車車輛廠、圖書館樓等遺址。此外,一些震后的唐山建筑也是有必要參觀的,它們記錄下了重建時唐山的一些微妙的、耐人尋味的變化。
唐山抗震紀念碑:唐山市標志性建筑之一,坐落在在市中心新華道以南(建設路和文化路之間)紀念碑廣場內。廣場東西長320米,南北寬170米,占地5.44公頃。廣場東部是抗震紀念碑;西部是抗震紀念館。兩個主要建筑坐落在東西向同一個軸線上,紀念碑和紀念館之間設有一座大型水池,并通過紅色地磚鋪砌的地面使兩座建筑相連。紀念碑由主碑和副碑組成。主碑碑座高3米,碑身高30米,由4根相互獨立的梯形變截面鋼筋混凝土碑柱組成,主體上端造型有四個收縮口,猶如伸向天際的巨手,象征人定勝天。碑身四周高1.5米處,為8幅花崗巖浮雕,象征著全國四面八方的支援。浮雕記述了地震災害和唐山人民在全國支援下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英雄業績。在碑身高8.5米處鑲有一塊長3.86米、寬1.6米的不銹鋼匾額,上刻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題寫的“唐山抗震紀念碑”七個大字。副碑位于主碑北側33.5米處,碑寬9.5米,高2.96米,用花崗巖石塊以廢墟形式砌成,表現唐山地震的歷史事件。碑身長4.3米,高1.6米,正面為磨光青花崗石鑲嵌,上面鐫刻碑文,記載地震時間、災害以及搶險救災,建設新唐山等內容,由中國書協常務理事夏湘平書寫。背面為磨光青花崗巖鑲嵌,上鐫刻英文碑文。主碑和副碑建在一個大型臺基座上,臺基四面有四組臺階,踏步均為4段,每段7步,共28步,象征“7·28”這一難忘的時刻。
唐山百貨大樓:唐山百貨大樓創建于1984年,是唐山市震后重建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曾經獲得過巴黎建筑設計大獎。這座建筑因為特殊的外觀而被當地人稱作“條式樓”,它僅有5層高,但卻有200多米長,可以說這座“條式”建筑實際上相當于一棟“躺倒”的摩天大廈。據說,當初之所以這樣設計,原因之一就是為了抗震。如今,百貨大樓已經過3次擴建,成為長254米、營業面積4萬平米的綜合性百貨大樓。
唐山抗震紀念館:座落在唐山市中心抗震紀念碑廣場西側,始建于1986年,原名為“唐山地震資料陳列館”,建筑面積1488平方米。1996年,為紀念抗震救災20周年,唐山市委、市政府對原館進行了改擴建,同時更名為“唐山抗震紀念館”,擴建后的紀念館建筑面積為5380平方米。紀念館建筑設計新穎別致,中間方廳聳立,周圍圓廈環抱,屋面西高東低呈臺階狀,向廣場中心傾斜。
唐山地震遺址公園:位于唐山市岳各莊路北側,占地40萬平方米。為更好地保護地震遺址,為唐山市民提供一個祭奠地震罹難者的場所,河北省唐山市政府于2008年6月動工在原唐山機車車輛廠鑄鋼車間地震遺址處,辟建“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其中將建一座長三百多米的地震紀念墻,用以鐫刻祭文和罹難者姓名。公園以機車車輛廠原有的鐵軌為縱軸,以紀念大道為橫軸,劃分為遺址區、水區、碎石廣場區和樹林區四個區。目前,紀念墻、人工湖等主體工程已基本完工并對外免費開放。
河北理工學院圖書館樓地震遺址:位于河北理工學院校內。原建筑1975年動工興建,1976年7月即將竣工時被震毀。該圖書館總建筑面積4090平方米,建筑造型為“T”型,前面是三層閱覽廳,東西長70米,進深12米,層高4.5米,可容納750人同時閱覽。閱覽廳為鋼筋混凝土預制整體裝配結構。西部由北向南倒塌,中間部分直落,東部仍直立著。后面為四層書庫,東西長25米,進深12米,第一層高2.55米,其余三層均為2.25米,結構采用鋼筋混凝土無梁樓板,板厚12厘米。第一層粉碎,二、三、四層整體向北偏東方向位移1米。該地震遺址的南部,樹立了一個巨大的翻開書頁的紀念碑。紀念碑設計為呈“M”形打開的一本圖書,象征該遺址為圖書館樓,“M”(地震震級的代表符號)代表地震事件。紀念碑左側上方一個小圈連著一個大圈,小圈內為震源機制解,大圈為時鐘,指向3時42分。兩個圈相連寓意唐山大地震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無私援助,唐山人與全國人民心連心。下方刻有日歷,記錄了唐山大地震發生的時間,即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紀念碑右側為碑文,上方為中文,下方為英文。整個紀念碑由漢白玉大理石刻制而成。
◎唐山地震罹難者紀念墻 (攝于2010年3月) 位于遺址公園東西主軸線紀念大道的北側。紀念大道從左向右寬19.76米,寓意著地震發生日1976年,整個紀念墻長度為三百多米,每面墻厚度為1.5米,高7.28米,寓意著地震發生日:7月28日。14塊黑色大理石砌成的遇難者紀念墻上,正反面密密麻麻地刻滿了遇難者的姓名。據工作人員介紹,一堵墻上約有12000多個姓名,目前統計在冊的遇難者姓名已有22萬多個。從這些名字也能看出許多信息。比如一些名字只刻著小毛、小丫等等,顯然是只有小名的遇難者,他們很可能就是遇難時沒有來得及取大名或生還者不知道他們大名的小孩子。更讓人觸目驚心的是,在碑上很容易找到同一個家族的姓名群,記者數了數其中一個家族的遇難者,光同姓就有近六十余口人在唐山地震中遇難。
◎唐山百貨大樓全景(攝于2010年3月) 唐山百貨大樓建于1984年,建筑面積達22萬平米,是唐山市重建后的標志性建筑。因其外形特別,故而被唐山人稱呼為“條式樓”。這座大樓反映了唐山大地震后建筑的特點和要求:其一,不高,當時重建的許多樓房都只有四、五層;其二,這座建筑的窗戶是先預制成型,在建造墻體時直接安裝上去,原因就是為了加快重建速度,節省成本;其三,建筑建得這么規整,抗震性能比較好。
◎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內原唐山機車車輛廠的煙囪(攝于2010年3月) 該磚砌煙囪位于廠房南偏東處,原高35米,地震后現高只有19.1米。唐山大地震發生后,煙囪并未倒塌,而是像能收縮的天線一樣“收”進去了,上面細小的部分直接插進了下部的寬大部分,最下部陷入到了地下。
在唐山尋訪地震遺跡的過程中,讓記者感慨的是:地震過去了!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對苦難已經開始慢慢忘記了,更別提對災難采取相關預防措施了。1976年發生的大地震,對很多年輕人來說,已經是很遙遠的事情了。記者在河北理工學院拍攝圖書館地震遺址時,旁邊就有幾個年輕女孩在遺址前嬉戲留影,從她們歡愉的笑聲來看,這里更多的是被當作一個旅游紀念地,而不是一個反思之處。記者走訪了學校里的幾個學生,80年代出生的他們大多不知道在唐山大地震中發生過什么,地震來臨時,又應采取什么應對措施,這種遺忘與冷漠,是讓人深感憂慮的。Ω
李尋、楚喬合著的“白酒三部曲”——《酒的中國地理》《中國白酒通解》《中國白酒配餐學》已經全部出齊,可登錄“李尋的酒吧”公眾號商城選擇購買(,或者掃下面李尋老師助理朱劍、童康育的二維碼聯系進行購買,三本合一同時購買有優惠!
點擊進入李尋的酒吧商城購買
圖書簡介
《中國白酒配餐學》圍繞“中國白酒配餐基本原理”“為酒選菜”“為菜選酒”三大主題的四十二個知識點,同步于國際餐酒搭配理論,以先進的食品科學為基礎,通俗生動地講解全國23個菜系餐酒搭配的實用案例;填補了中國白酒與美食搭配領域研究的空白,可作為廣大白酒營銷人員、餐廳主理人員拓展業務范圍、提高業務水平的“教科書”,以及廣大白酒與美食愛好者提升生活品質的餐飲美學讀物。
《酒的中國地理——尋訪佳釀生成的時空奧秘》于2019年由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深受廣大讀者及白酒愛好者的關注,至今已重印四次。全書以文化地理為引導,一方面,沿大運河和諸多古道做空間分布的大線索梳理;另一方面,從文化認知的角度切入解讀,全面探尋酒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與歷史文化。全書內容豐富,具趣味性、知識性,又不乏日常生活的真實感受。
《中國白酒通解》對中國白酒進行了系統、全面、專業、細致的解讀,涵蓋了以下七個方面的內容:中國白酒是什么;中國傳統白酒工藝詳解;簡說酒精;新技術、新工藝、新型白酒;中國白酒的香型——自然地理條件、工藝、風味、品鑒;白酒市場解剖;李尋白酒品評法——供選酒師和消費者使用的白酒品評法。作者親自走訪了數百個白酒廠,通過艱辛的田野調查獲得了第一手資料。全書資料豐富,見解獨特,思想深刻,總結性和開創性兼具。同時,語言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適合各領域人士閱讀,尤其是白酒釀造、經銷、收藏品鑒人士案頭必備的參考書。
掃描李尋老師助理二維碼
加入李尋品酒學院酒友交流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