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時候中國成了美國的“伙伴”了?
在最新的有關日內瓦會議的多篇報道中,美國對中國稱呼改變的情況引起了大眾關注。網友評論:看來日內瓦談判頗有效果,美方對中國的稱呼都變了。那么,美國對中國的稱呼改變源自何處,這又意味著什么?
一、美對中方稱呼發生改變
從“對手”到“伙伴”,恐怕位于日內瓦會談現場的記者都會很震驚。
要知道在半年前,特朗普還在競選集會上高喊“中國偷走了我們的工作”,在更早之前,拜登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仍將中國定義為“最大系統性挑戰”,誰都清楚,長久以來,中國都是美國歷屆政府的“威脅”。
如今,以上詞匯全部被“伙伴”“合作”等詞匯替代,這種用詞切換的戲劇性堪比川劇變臉。
據報道,當地時間5月10日至11日,中美雙方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經貿高層會談。
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則直言,“請記住我們為什么來到這里——美國有1.2萬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因此總統宣布了國家緊急狀態并加征關稅,我們有信心我們與中國伙伴達成的協議將幫助我們朝著解決這一國家緊急狀態的方向努力?!?/strong>
我國網友評論:伙伴?這兩個字是否對于中美來說都太陌生?
事實的確如此,自2018年貿易戰開打以來,美國對華政策始終圍繞“打壓與遏制”的 主題展開,從加征關稅到制裁華為,從限制投資到芯片禁令,兩國關系心照不宣地滑向冰點。
如今,“伙伴”二字的突然出現屬實讓廣大網友“繃不住”,畢竟中美“床頭打架床尾和”的變化殃及了其他國家。
專家分析:該詞的登場意味著美國至少表面上承認了可以合作、終端脫鉤的可能性。
畢竟,特朗普早就順水推舟——他在社交媒體上同步發文,稱會談“非常愉快”,甚至暗示可能降低對華關稅。如此一來一回,堪稱史詩級態度反轉。
二、中美關稅戰的七年之癢
這場談判的背景,活脫脫是一場中美經濟版的“高手對決”,網民早已總結:是我們把美國人逼到談判桌上來的。
自2018年特朗普對中國500億美元商品揮出關稅大棒,雙方已互毆了七輪關稅,涉及商品總值超過5500億美元,此過程中的雙方都鼻青臉腫,到了2025年,美國通脹率直接飆升至6.8%。當然,中國對美出口份額從21%跌至15%,外貿經濟受到了損失。
可在對決的過程中,我國的半導體產業卻在制裁中殺出血路,“奉陪到底”的態度更讓白宮的政客坐立難安。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真理經過七年的互搏才被美方看清。
而且他們發現,如今的全球貿易格局已悄然生變——世界格局正在東升西落,中國的“一帶一路”正在強勢破局,于是白宮不得不重新掂量中國這個最大貿易伙伴的分量。見對手已經有“止戰”之意,中國自然而然拿出態度給美國遞了個臺階。
三、美國交好中國的“難言之隱”
經濟波動、民生不穩,這的確是日內瓦會談的重要原因,此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變量——特朗普民意下跌。
之前特朗普打著“讓制造業回家”的旗號重返白宮,卻發現選民更關心物價而非政治口號。自 4 月起,中國暫停進口美國液化天然氣,大豆進口量減少 40%,這讓美國農業州選民開始質疑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
昆尼皮亞克大學民調顯示,特朗普支持率跌至38%,如不作出改變,恐怕情況不妙??梢钥闯?,美國不得不退回談判桌——就像當年的朝鮮戰爭。
不過,這場談判的成果并不穩固。比如德國《明鏡》周刊警告:別被“伙伴”忽悠了,美國對華科技戰還在升級。該報道一針見血,美國的兩面性向來如此——嘴上喊合作,手里握大棒。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中國則借勢推進“自貿試驗區3.0版談判”不是毫無準備的,我方意在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領域搶占規則制定權,用行動證明“伙伴關系”不是施舍來的,而是實力逼出來的。
沒有永恒的敵人或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計算。中美做出的一個個決定都在考驗著雙方的智慧與定力。畢竟,真正的伙伴從不會把合作掛在嘴上,而是寫在合作賬單上。
參考資料:
中方發布會: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達成了重要共識_自貿區連線_澎湃新聞-The Paper
5月10日至11日,中美雙方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經貿高層會談|中美_新浪財經_新浪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