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蓁蓁,一個80后寶媽~
家有12歲兒子,在科學養(yǎng)娃的路上,邀你一路前行……
“童年是人格的搖籃,母親的語言是搖籃曲。”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12歲前是孩子建立自我認知的關(guān)鍵期,媽媽的每一句話都可能成為孩子內(nèi)心的“精神錨點”。
哈佛大學兒童發(fā)展中心研究證實:每天聽到3次以上積極暗示的孩子,前額葉皮層發(fā)育速度提升27%。
以下5句"魔法語言",是孩子童年最渴望的情感養(yǎng)分,每句都經(jīng)過心理學驗證,來看看你說過幾句?
1、“你這樣做,媽媽特別感動”
非常暖心的一句話,能讓孩子感覺到“被理解”!
有時候,孩子需要的不僅是行為認可,情感共振可能比表揚更重要。
腦科學研究表明,當孩子接收到情感反饋時,前額葉皮層會被激活,共情能力會得到大幅提升。
當孩子主動收拾玩具時,你可以試著蹲下來說:“你記得把積木放回盒子,媽媽特別感動,你真是個有責任感的小朋友。”
孩子畫完一幅畫,指著細節(jié)說:“你用這么多顏色畫出彩虹,媽媽看了好開心,像收到一份禮物。”
2、“你比上次進步了”
當孩子數(shù)學考了78分,別說:"怎么又沒上90",試著說:"計算題正確率比月考提高20%呢!"
斯坦福德韋克教授在《終身成長》中揭示:關(guān)注過程的評價,能激活大腦海馬體,讓孩子的抗壓能力提升3倍。
下次看到孩子跳繩從5個跳到10個,別說:“還差得遠呢”,要說:“你比上周多跳了5個!這就是堅持的力量。”
孩子學騎自行車摔了3次,指著他的膝蓋說:“這次你摔了立刻爬起來,比上次勇敢多了!”
3、“你的感受很重要”
當孩子哭著說被朋友取綽號時,先擁抱他,再說:"被嘲笑肯定很難受,媽媽小時候也經(jīng)歷過!"
接納孩子的感受,無論他的情緒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強調(diào):“父母對情緒的漠視,會讓孩子一生否定自我感受。”
重視孩子的感受,是將孩子的情緒合法化,避免孩子成為“情感啞巴”。
比如:孩子因輸游戲大哭,別說:“這點小事哭什么”,要說:“你很難過對嗎?媽媽小時候輸了也會哭,來我們聊聊哪里最不甘心?”
當孩子說“我不想上學”,先回應(yīng):“你好像有點不安,能和媽媽說說是什么讓你擔心嗎?”
4、“我們一起來想辦法”
當孩子忘記帶作業(yè),別說:"活該被老師罵",而是要攤開一張白紙:"我們列3個補救方案吧?"
將“困境”轉(zhuǎn)化為“合作課題”,培養(yǎng)孩子的問題解決型人格。
這樣時間長了,孩子遇到問題不會退縮,自己就能想到解決辦法。
下次再遇到孩子打翻牛奶,別說“:你怎么總是毛手毛腳的”,改成:“牛奶灑了,我們怎么清理?媽媽拿抹布,你拿個盆來好嗎?”
孩子忘記帶作業(yè)回家,你就這么說:“現(xiàn)在有點麻煩,但我們得一起想想怎么補救?是打電話給老師?還是明早提前去寫?”
5、“你永遠可以回家”
這是對孩子安全基地的終極承諾!
每位家長都應(yīng)該給與孩子這個承諾!
比如,孩子競選班委落選了,你可以指著客廳沙發(fā)說:"這是你的專屬充電站,媽媽隨時等著給你個擁抱!"
埃里克森人生八階段理論強調(diào),6-12歲的孩子需要建立勤奮感,這期間他需要持續(xù)獲得"安全港灣"的支持。
“安全基地”越穩(wěn)固的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氣越強。
所以,當孩子第一次獨自參加夏令營,記得對他說:“如果特別想家,隨時給媽媽打電話,接你回家一點也不丟人。”
面對青春期孩子鎖門時,說:“你生氣時可以不說話,但記得廚房有熱湯,媽媽的耳朵也一直開著。”
蓁蓁碎碎念
語言學家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中說:母親每說1句積極語言,可抵消17句批評對孩子的傷害。
上面5句話,我經(jīng)常跟我家Coco說,私心里是想給孩子安裝"心理抗體"。
這樣未來,當TA長大成人遭遇挫折時,耳邊就會自動回放這些溫暖代碼,這些能支持他砥礪前行。
你平常會跟孩子講哪些話呢?快在評論區(qū)曬出你最常說的親子金句吧~
記得關(guān)注+點贊+分享,讓更多家長看到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