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本文為虛構創作,地名人名虛構,請勿與現實關聯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聯網,部分圖片非真實圖像,僅用于敘事呈現,請知悉
"林海娟,你瘋了嗎?那是我們十年的積蓄啊!"張明的聲音在小區樓道里回蕩,他通紅的臉上寫滿了憤怒與不可思議。
"你總說要相信我的專業判斷,這一次怎么不信了?"林海娟緊握著那份入股協議,聲音雖小卻堅定,"這是中國人壽,國家大企業,不是什么小公司。"
"可是二十萬啊!我們辛辛苦苦攢了那么多年,你居然一聲不吭就全投進去了?"張明一拳砸在墻上,"小悅還要上學,我們還要換房子,你怎么能這么自作主張?"
林海娟低著頭,抿緊嘴唇。她知道丈夫說的有道理,這次是自己沖動了,但內心深處,她對這個決定有一種說不出的堅定。只是她沒想到,這次賭注會在十三年后,徹底改變他們一家人的命運......
"存銀行?太保守了,利息跑不贏通貨膨脹。"
"買房?現在上海的房子也就幾萬塊一套,用不了這么多。"
"股票?太冒險了,前幾年的股災還歷歷在目。"
林海娟坐在沙發上,手里緊攥著銀行存折,腦子里盤算著這筆錢的用途。正思考間,五歲的女兒張小悅從幼兒園回來,蹦蹦跳跳地撲到媽媽懷里。
"媽媽,今天老師教我們唱新歌啦!"
林海娟寵溺地摸摸女兒的頭:"我們小悅真棒,以后一定要上最好的大學。"
這一刻,一個念頭在林海娟心中萌生:這二十萬不能只考慮眼前,要為小悅的未來做打算。
第二天中午,林海娟在單位食堂排隊打飯時,無意中聽到前面兩位同事的對話。
"你聽說了嗎?中國人壽現在開放個人股權投資,據說是難得的機會。"
"真的假的?保險公司能賺錢嗎?"
"這你就不懂了,保險在國外可是穩賺不賠的行業,我表哥在金融口工作,他說中國人壽未來肯定大有可為。"
林海娟的耳朵一下子豎了起來。作為會計,她對數字敏感,對投資也有自己的判斷。中國人壽作為國家隊,背景強大,風險相對較小,而且保險業在中國才剛剛起步,前景廣闊。
下班后,她沒有直接回家,而是拐進了中國人壽上海分公司。兩個小時后,林海娟拿著一份厚厚的資料和入股協議走出大樓,臉上帶著罕見的興奮。
回到家,張明還沒下班,林海娟給女兒做了晚飯,然后坐在書桌前,再次仔細閱讀那份資料。
投資方案非常明確:二十萬元可以獲得中國人壽一定比例的股權,未來隨著公司發展,有可能獲得可觀回報。
"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林海娟自言自語道。
第二天一大早,趁著張明和女兒還在熟睡,林海娟悄悄去了銀行,將存折里的二十萬轉出,直接辦理了入股手續。
當晚,林海娟終于鼓起勇氣,將這件事告訴了下班回來的張明。
"你說什么?"張明手中的碗"啪"地一聲掉在地上,瞪大眼睛看著妻子,"你把我們全部的積蓄都投進去了?"
"我調查過了,這是個很好的投資機會..."
"投資?你懂什么投資!那是我們十年來的血汗錢!"張明氣得渾身發抖,"你知不知道現在房價每天都在漲,我們本來計劃今年換套大一點的房子,小悅馬上要上小學了!"
"可是..."
"沒有可是!"張明打斷她的話,"你必須立刻把錢取回來!明天,必須明天!"
林海娟從未見過丈夫如此憤怒,但她內心已經認定這是正確的決定:"對不起,錢已經不能退了,入股協議我簽了,這是長期投資..."
接下來的一個小時,小區里回蕩著張明的怒吼聲。女兒被嚇得縮在角落里啜泣,林海娟強忍著淚水,一遍遍解釋自己的決定。
"你太自私了!你考慮過我和小悅嗎?"張明摔門而去,當晚沒有回家。
林海娟抱著哭泣的女兒,心里五味雜陳。她知道,這個決定可能改變他們的婚姻,但她無法后悔。那一夜,她幾乎沒有合眼。
第二天,張明頂著紅腫的眼睛回來了,情緒冷靜了許多,但臉上寫滿了失望。
"我再給你最后一次機會,去把錢拿回來。"
林海娟搖搖頭:"不可能了,協議已經生效。而且我相信這是對的。"
"那好,從今以后,家里的財務你別插手了。"張明冷冷地說,"你也別指望我會原諒你這件事。"
林海娟默默地走進臥室,將那份入股協議和相關文件鎖進了床頭柜的抽屜里,然后轉身看了看鏡子里的自己,決定無論如何都要堅持下去。
就這樣,一個冒險的決定,一場婚姻的風波,一次隱秘的投資,悄然改變了這個普通上海家庭的軌跡......
入股風波過后,林家籠罩在一股無形的冷空氣中。
張明不再提起那筆錢,但他的沉默比責罵更令人窒息。每天下班后,他要么加班到很晚,要么獨自去小區旁的小店喝酒,回家后也很少和林海娟說話。
林海娟試圖打破這種局面:"明天是周末,我們帶小悅去公園玩吧?"
張明頭也不抬:"你去吧,我加班。"
林海娟嘆了口氣,看著丈夫消瘦的背影,心中五味雜陳。她知道,那二十萬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么——那是安全感,是夢想,是未來。現在,她賭上了這一切。
六月,小悅小學開學。看著女兒穿著新校服歡快的背影,林海娟心中五味雜陳。
為了彌補對家庭的虧欠,她開始更加拼命工作,不僅認真做好本職會計工作,還主動接手了廠里的稅務規劃,常常工作到深夜。
張明似乎也在用工作麻痹自己。他接了不少單位分配的技術改造項目,經常連續幾天不回家。唯一讓林海娟欣慰的是,在小悅面前,他們都努力維持著表面的和諧。
"爸爸媽媽,今天老師表揚我了!"小悅放學回來,興高采烈地展示著她的作業本。
"真棒!"林海娟和張明異口同聲地夸獎道,然后尷尬地對視一眼,又各自低下頭去。
每個月,中國人壽都會寄來一份投資報告。
林海娟收到后,總是迅速塞進抽屜,上鎖,不讓張明看到,也不敢自己仔細閱讀。這個話題在家里成了禁區,仿佛那筆錢已經消失了一般。
1996年春節,一家三口回到張明的老家江蘇無錫過年。
"明啊,聽說你們上海工資高,存了不少錢吧?"張父笑呵呵地問。
張明臉色一沉:"哪有什么錢,都被某些人亂投資給弄沒了。"
飯桌上頓時安靜下來,林海娟強忍淚水,默默低頭吃飯。
回上海的火車上,張明終于打破了沉默:"你那個所謂的投資,有什么消息嗎?"
林海娟心頭一顫:"每個月都有報表,但我沒仔細看..."
"算了,"張明擺擺手,"已經這樣了,希望你的選擇不會讓我們后悔一輩子。"
那一刻,林海娟多么希望能告訴丈夫,她其實每晚都在偷偷祈禱那筆投資能有回報,能證明自己的決定是對的。但話到嘴邊,卻又咽了回去。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席卷而來。林海娟所在的廠里裁員不斷,好在她作為骨干會計得以保留。張明的單位也不好過,停發了獎金,只保留基本工資。
"聽說中國人壽也受了不小的影響,"單位食堂里,同事們小聲議論,"保險業可能要萎縮了。"
林海娟聽了,心如刀絞,更不敢去查詢那筆投資的情況。晚上回家,她看著熟睡中的小悅,不禁自責:如果當初聽張明的,把錢存進銀行或者買套房子,現在至少不會這么提心吊膽。
日子就這樣在沉默與疏離中一天天過去。林海娟和張明像兩條平行線,除了女兒的事情,很少有交集。他們不吵架,不爭執,但也沒有了往日的溫情與默契...
1998年,張明的父親突發腦溢血,住進了醫院。
"醫院要交一萬塊住院押金,"張明面色凝重地對林海娟說,"我手頭只有三千。"
林海娟二話不說,掏出自己的工資卡:"這里有八千,你先用著。"
張明愣了一下,接過卡,輕聲道了句:"謝謝。"
這是兩年多來,他們之間最溫暖的一次對話。
老人家在醫院住了一個月,花了近三萬醫藥費,幾乎掏空了林家的積蓄。
出院后,老兩口堅持回無錫,不愿打擾兒子的生活。看著父母日漸佝僂的背影,張明紅了眼眶。
"如果當初那二十萬還在..."他沒有說完,但林海娟明白他的意思。
那一晚,林海娟躲在衛生間,翻出了那些被塵封已久的投資報表,試圖尋找一些安慰。
但專業術語和復雜數據讓她看得一頭霧水,唯一能確定的是,這筆投資還在,但收益如何,她完全不知道。
1999年底,千禧年前夕,上海的氣氛格外熱鬧。小悅已經是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了,乖巧懂事,學習優秀。
"爸爸媽媽,我們班很多同學都要去少年宮學鋼琴和英語,我也想去。"小悅期待地看著父母。
張明和林海娟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為難。少年宮的興趣班不便宜,每個學期至少要兩三千元。
"這樣吧,"張明想了想,"英語班我們給你報,鋼琴...再等等,好嗎?"
小悅乖巧地點點頭,沒有任何抱怨。看著女兒懂事的樣子,林海娟既欣慰又心疼。如果當初那筆投資能有回報,她多想給女兒最好的教育啊。
步入新世紀,上海的發展日新月異。浦東一棟棟摩天大樓拔地而起,家用電器進入普通家庭,私家車開始出現在街頭。張明的同事陸續買了新房,還有人貸款買了桑塔納轎車。
"你看人家王工,去年買的房子,現在已經漲了一倍多。"一次單位聚餐后,張明少有地和林海娟聊起這個話題,"早知道九五年我們就該買房的。"
林海娟低著頭,不知如何回應。她知道丈夫說的沒錯,如果當初那二十萬用來買房,現在確實已經增值不少。但她不敢提起那筆被遺忘的投資,不敢面對可能的失敗。
2000年,林海娟被提升為廠里的財務科長,工資提高了不少。她主動提出多承擔家里的開支,給小悅報了鋼琴班,還資助張明的父母一些生活費。
張明看在眼里,心中的堅冰似乎有所融化,但那道因為二十萬而產生的裂痕,依然橫亙在他們之間,難以彌合。
每年,中國人壽依舊按時寄來投資報告和分紅通知,但林海娟只是機械地將它們鎖進抽屜,從不認真閱讀。時間久了,就連她自己也差點忘記了那筆投資。
日子就這樣在平淡中流逝,沒有太多波瀾,也沒有驚喜。林海娟和張明的生活,仿如一條被設定好的軌道,按部就班,看不到盡頭,也看不到希望。
誰也不會想到,命運正在暗中編織一個巨大的轉折,只等待合適的時機,讓一切徹底改變...
時間的齒輪總是轉得飛快。一轉眼,從1995年到2005年,整整十年過去了。
十年間,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加入世貿組織、申奧成功、經濟高速增長,一個又一個里程碑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樹立。
上海更是變化驚人,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浦東新區從一片農田變成了金融中心,磁懸浮列車、地鐵網絡讓這座城市充滿現代氣息。
林家的生活也在這十年里有了不小的變化。
小悅已經是一名高中生了,個子長高了不少,亭亭玉立,十分惹人喜愛。
她不僅學習優秀,鋼琴也彈得很好,是學校文藝匯演的常客。看著女兒的成長,林海娟和張明都感到欣慰和自豪。
林海娟在單位平步青云,從財務科長升為副廠長,負責企業的財務規劃和投資決策。她的專業能力得到了充分認可,工資待遇也相當不錯。
張明雖然沒有當官,但憑借扎實的技術功底,成為了單位的技術骨干,負責多個重點項目,年收入也比以前翻了好幾倍。
物質生活的改善,讓這個家庭看起來其樂融融。他們從原來的小兩室搬進了一套90平米的三室一廳,添置了新家具,換了大彩電和冰箱。
張明還攢錢買了一輛天籟轎車,雖然是貸款,但每個月的還款并不吃力。
表面上看,林家的生活十分美滿。但只有林海娟和張明知道,他們之間那道因為二十萬投資而產生的裂痕,從未真正愈合。
十年來,他們不再吵架,甚至能夠心平氣和地討論家庭事務,但兩人之間缺少了真正的親密和默契。婚姻像一潭死水,看似平靜,實則失去了活力。
"海娟,我們談談小悅的大學規劃吧。"一個周末的晚上,張明主動開口。
林海娟正在廚房準備晚餐,聞言走到客廳坐下:"她想學什么?"
"她對金融感興趣,想考復旦或財大。"張明頓了頓,"不過最近她跟我提起,想去美國讀大學。"
林海娟一驚:"美國?那費用..."
"是啊,一年至少要二三十萬。"張明苦笑道,"雖然我們這些年收入不錯,但要供她四年國外大學,壓力還是很大。"
林海娟陷入沉思。他們這些年雖然生活改善了,但積蓄并不多。房子是貸款買的,每月還要還房貸;張明的車也是按揭;再加上日常開銷和贍養雙方父母,能存下的錢并不多。
"也許我們可以貸款..."林海娟試探著說。
張明搖搖頭:"咱們已經有房貸和車貸了,再加一筆留學貸款,每月的還款壓力太大。"
一陣沉默后,張明意味深長地看了林海娟一眼:"如果當年那二十萬..."
林海娟的心猛地一顫。十年了,這是張明第一次主動提起那筆投資。
"我..."林海娟不知該如何開口。那筆投資還在嗎?收益如何?她已經許多年沒有認真查看過了。
張明擺擺手:"算了,既然已經過去了,就不提了。我們再想其他辦法吧。"
這次談話像一顆種子,埋在林海娟心里。她開始重新思考那筆塵封已久的投資。
第二天,趁著張明和小悅都不在家,林海娟打開了那個鎖了十年的抽屜,翻出了厚厚一疊中國人壽寄來的文件。最早的日期是1995年,最近的一份是上個月剛剛收到的。
她嘗試著閱讀最新的報表,但復雜的財務術語和數據讓她看得頭暈。十年來,中國人壽經歷了改制、上市、擴張,股權結構已經完全不同于當初。
林海娟只能確定,她的投資還在,但具體價值多少,她完全沒有概念。
"必須弄清楚,"林海娟對自己說,"無論結果如何,都要面對。"
2006年初,一個契機出現了。
"林廠長,有您的特快專遞。"單位前臺小姑娘送來一個信封。
林海娟打開一看,是中國人壽的股東大會通知函,邀請她作為重要股東參加下個月在北京舉行的年度大會。
"重要股東?"林海娟驚訝地自語道。這是十年來第一次收到這樣的邀請函。以往都是例行的投資報告和分紅通知,從未有過正式邀請。
她猶豫再三,最終決定不去北京,但這封邀請函像一個信號,告訴她是時候正視這筆投資了。
接下來的幾個月,林海娟開始關注金融新聞,特別是關于中國人壽的報道。她驚訝地發現,中國人壽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保險公司之一,在香港和紐約都成功上市,市值驚人。
"也許...那筆投資并沒有打水漂?"林海娟心中燃起一絲希望。
2007年初,一個更大的變數出現了。
"爸爸媽媽,我考上了!"小悅興沖沖地跑回家,手里揮舞著一封錄取通知書,"哈佛大學全額獎學金!"
林海娟和張明驚呆了,繼而是狂喜。全額獎學金意味著學費全免,只需承擔生活費和往返機票。
"我的好女兒,你太棒了!"林海娟緊緊抱住女兒,眼淚奪眶而出。十幾年的辛苦教育沒有白費,女兒終于有了更廣闊的未來。
張明也難掩激動,拍著女兒的肩膀,說不出話來。
"不過..."小悅有些猶豫,"全額獎學金只包含學費,生活費和其他開銷每年還需要約15萬人民幣。四年就是60萬。"
林海娟和張明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擔憂。60萬不是小數目,即使分四年支付,對他們來說依然是不小的負擔。
"別擔心,"林海娟堅定地說,"爸爸媽媽一定會想辦法的。"
當晚,小悅睡下后,林海娟在書房找到了張明。
"關于小悅的留學費用,我有個想法。"
張明抬頭看她:"什么想法?"
"我想去查詢一下...那筆投資。"林海娟小心翼翼地說。
張明的表情頓時凝固,沉默了好一會兒,才緩緩點頭:"都十幾年了,也該有個結果了。但別抱太大希望。"
"嗯,我明天就去問問。"林海娟松了口氣,丈夫的態度比她預想的要平和得多。
也許是女兒的好消息軟化了張明的心,也許是歲月磨平了當年的棱角,總之,那個十幾年來一直是禁忌的話題,終于可以重新擺上桌面了。
第二天,林海娟請了半天假,獨自前往中國人壽上海分公司。她特意穿了正式一點的套裝,帶上了所有能找到的文件資料,推開了中國人壽大樓的玻璃門......
"您好,請問有什么可以幫您?"前臺小姐微笑著問道。
"你好,我想查詢一下投資賬戶的情況。"林海娟拿出那疊泛黃的文件。
"好的,請到理財顧問區排隊,有專人會為您服務。"
林海娟走到指定區域,前面已經排了十幾個人。她耐心地等待著,心跳加速,不知道即將面對的是驚喜還是失望。
"95年的投資...這都十三年了,也不知道還剩多少。"林海娟忐忑地想著,"但愿能有個交代,哪怕只剩下本金的一半,也足夠支付小悅第一年的生活費了。"
一個小時過去了,終于輪到林海娟。
"您好,請問有什么可以幫到您?"一位年輕的男顧問禮貌地問道。
"你好,我想查詢一下我在貴公司的投資情況。"林海娟遞上資料,"這是1995年的入股協議和一些后續文件。"
年輕人接過資料,仔細翻看起來,表情逐漸變得古怪。他抬頭看了林海娟一眼,又低頭核對資料,然后站起身:"林女士,請您稍等,我需要請示一下主管。"
林海娟點點頭,心中不安更甚。難道投資出了問題?
不一會兒,年輕人帶著一位中年女性走了過來。
"林女士您好,我是王芳,客戶服務部主管。請跟我到VIP接待室詳談好嗎?"
林海娟驚訝地跟著他們走進一間裝修豪華的小會議室,心中忐忑不安。
"林女士,請問您真的...十三年沒有主動查詢過賬戶嗎?"王主管小心翼翼地問。
林海娟點點頭:"是的,因為一些家庭原因,我一直沒有關注這筆投資。"
王主管和年輕顧問交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林海娟的心跳幾乎要停止了。
中國人壽VIP接待室內,林海娟的手心已經冒出了汗。
王主管打開電腦,調出一個賬戶頁面,轉向林海娟:"林女士,根據最新估值,您當初投資的20萬元,如今總價值已經達到..."王主管頓了一下,緩緩說出了一個數字,
"您說...多少?"
林海娟怔住了,以為自己聽錯了,臉上滿是不可思議,王主管一字一頓地重復了那個數字,還給她帶來了另外一個驚人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