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2年,嚴州城頭寒風呼嘯,李文忠的帥帳內燭火搖曳。
這位年僅23歲的浙東統帥,此刻正攥著一封密報,朱元璋的親信探馬已潛入城中,暗中調查他“私調衛卒、擅納民女”的罪狀。
三日前,一名士卒因強奪民女被斬首示眾,但流言卻如野火般蔓延:“李將軍帳中藏有張士誠所獻美姬。”
李文忠自鎮守嚴州后,就屢敗張士誠,漸成浙東屏障。
然而,他麾下的將領卻多自行招募私兵,甚至暗中與商賈勾結走私鹽鐵。朱元璋雖表面嘉獎他的戰功,卻暗中派人監視,嚴州已成猜忌的焦點。
不久后,李文忠的謀士趙伯宗、宋汝章夜訪帥帳。
趙伯宗攤開《浙東布防圖》,低聲說道:“將軍可知胡三舍之死?朱元璋連胡大海的獨子都殺,何況外甥?”
宋汝章順勢補充道:“張士誠已許諾,若獻嚴州,封侯賜邑,美眷任選。”
李文忠指尖發顫。
帳外風雪呼嘯,他凝視案頭朱元璋親賜的鎏金戰甲,想起滁州投奔時舅舅的淚眼,最終咬牙道:“備筆墨,修書與張公。”
密信尚未送出,朱元璋的欽差已攜書信抵達:“擢李文忠為浙東行省左丞,賜駿馬十匹、黃金千兩。”
旨意溫厚,這是舅舅對外甥的信任。
當天夜里,李文忠故意設宴款待趙伯宗、宋汝章,酒酣之際擲杯為號,親兵一擁而入,將二人縛石沉江。
淮河孤雛
1344年,泗州盱眙的茅草屋里,5歲的李文忠蜷縮在母親朱佛女的織機下。機杼聲混和著李貞修補漁網的窸窣,織就了他童年最后的安寧。
朱佛女每夜都在油燈下縫補舊衣,包裹成摞后就讓她的丈夫不遠百里的送給衣不蔽體的弟弟,朱元璋。
然而,這場持續近十年的接濟,卻在1352年戛然而止。
當時,淮河泛濫,赤地千里,舉家遷徙者不計其數。朱佛女不幸病逝在逃難途中,李貞父子也被迫地踏上了“草食露宿,日夜吁天”的流亡路。
瀕死之際,李貞聽聞朱元璋參加了紅巾軍,于是晝伏夜出、長途跋涉,前往滁州投奔他的小舅子。
兩年后,當李貞父子穿越尸橫遍野的戰場,抵達滁州城門時,守軍幾乎將這對“形同乞丐”的父子亂箭射殺。
好在,命運女神眷顧了李貞、李文忠父子。
在滁陽城中,朱元璋初見衣衫襤褸的外甥時,“執文忠手泣下”。他決定收李文忠收為養子,賜姓“朱”,命文臣范祖乾、胡翰悉心教導。自此,李文忠從流亡孤兒一躍而起,成為了朱元璋帳下最受器重的“朱文忠”。
少年李文忠“沉毅有智勇”,朱元璋常令他隨侍左右,悉心教誨。
19歲時,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親軍馳援池州,首戰即破天完軍,鋒芒初露。此后,他如利劍出鞘,連克青陽、石埭、太平、旌德,展現出與年齡不符的統帥才華。
龍戰于野
1362年,金華苗軍蔣英叛亂,大將胡大海、耿再成相繼遇害,張士誠又遣弟弟張士信趁機圍攻諸全。
朱元璋在浙東苦心經營數年的成果,眼看著就要付之一炬。
李文忠來不及請示,當即率軍馳援,他一面派兵扼守戰略要道,一面命部將胡德濟散布“徐達、邵榮大軍將至”的假消息。
張士信聞訊后,軍心渙散,給了李文忠突襲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