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中南海的西北角的西花廳內,一直溫文爾雅的周總理難得發了脾氣。在同時期中南海工作人員的眼中,總理一直是和藹可親的模樣。不要說是工作中,哪怕是閑暇時對身邊人也是一副溫和的模樣。
根據熊向輝的回憶,周總理發火生氣訓斥下屬的次數,一只手就可以數過來。雖然有些夸張,但從側面反映出總理是一個極度理性的人,除非是觸碰到忍耐底線,否則是不會對外人發火。
可這次總理是實打實發了火,而他訓斥的對象是時任中國外交部長的陳毅。
此時的陳老總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在黨內是文武雙全的開國元帥。這樣一個擁有驚人政治能量的老人,在總理面前還是跟一個犯了錯的大頭兵一樣只知道立正挨訓。
總理憤怒的原因是陳老總在針對亞非會議的一套言論。
那么陳老總到底說什么話讓總理怒不可遏?1965年的世界到底發生了什么?亞非會議又是什么?
特殊的時代背景,亞非會議的由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隨著美蘇冷戰的格局開始,屬于舊時代的英法等歐洲國家的殖民體系開始瓦解崩潰。
無數的亞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的第三世界國家開始追求民族解放和政治獨立。盡管戰后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第一時間開始鎮壓屠殺第三世界人民的獨立運動。
但在當時民族解放的大潮流下,英法的行為屬于與歷史軌跡背道而馳,再加上美蘇對舊有時代格局的拆解上高度一致,所以亞非拉人民的獨立運動勢不可擋。上百個的國家取得獨立。
步入五十年代后期,由于美蘇冷戰格局對峙的烈度日益提升,無數的第三世界國家期盼能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實現不結盟、不站隊的和平過渡。一方面是日益獨立追求主權的第三世界,另一方面又是大國博弈小國遭殃的國際背景。正是在這樣的局面下,亞非會議應運而生。
1955年,第一次亞非會議在印度尼西亞召開。它在歷史課本上有一個特殊的名字——“萬隆會議”。
彼時新中國的外交部長還是由周總理擔任,萬隆會議期間周總理帶領的中國代表團大放異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開天辟地的宣告了亞非會議圓滿結束。在和平共處上亞非國家達成一致。
那么回到開頭,陳老總在亞非會議上的發言為什么會觸怒總理,當時的國際環境到底發生了什么?
中蘇交惡,面對日益嚴重的國際孤立急切需要的破局
在五十年代,中蘇關系的開始出現了一波三折的奇妙變化。從新中國成立后,蘇聯就對我國若即若離的態度,隱約透露出忌憚和猜忌。
但在抗美援朝中國取得勝利后,蘇聯老大哥的態度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從猜忌變成大力扶持,光是援助重工業的項目就高達120多個。這些優秀的技術為我國的工業化打下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沒有蘇聯的支持,中國完成重工業國防的搭建。不少經歷過那個時期的人們,親切稱呼蘇聯為“社會主義的老大哥”。甚至當時蘇式的衣服和舞蹈以及文學作品在基層的知識分子之間風靡一時。
然而就是這樣的兄弟情誼,卻在五十年代末走向崩壞。
隨著關系的親近,蘇聯原本落后的大國沙文主義開始顯現。經常會因為一些立場輿論與中國展開論戰,時刻強調自己的作為老大哥的領導地位。
隨著野心逐漸膨脹,在1958年蘇聯領導層竟然提出了要組建中蘇聯合艦隊和長波電臺的離譜要求,被毛主席本人當場拒絕。至此兩國交惡的種子埋下。
此后的時間里因為蘇聯對美釋放出緩和的態度,兩國展開激烈論戰,關系更是雪上加霜。
1960年伴隨著蘇聯企圖獲取在華利益的失敗,兩國降到冰點的關系徹底破裂。蘇聯撤走了所有專家和一切技術的交付全部暫停。
曾經社會主義陣營內關系親密的好兄弟,變成了互相敵對的仇人。
蘇聯開始在邊境上陳兵制造摩擦,制造沖突事端。這種邊境對峙一直持續到八十年代才徹底結束。
軍事威逼的同時,蘇聯在國際上對中國的孤立和打壓也隨踵而至。各種莫名的丑化和孤立,和美國的手段幾乎一模一樣。
到了1965年,中國在外交上的困局已經十分嚴峻。在這樣的局面下,中國面對以美蘇為首的國際孤立和經濟圍堵,急需要在外交上的破局。
為此第二次亞非會議的召開,成為這場斗爭的關鍵。
第二次亞非會議胎死腹中,陳老總的“驚天言論“,萬隆會議成為絕唱
時間邁進60年代,世界格局開始進入一種詭異的局面。美蘇冷戰的對峙仍在持續,但在古巴導彈危機后,蘇聯領導層開始主動提出緩和。曾經紛紛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在舊有的殖民體系崩潰后,陷入了新殖民主義的陷阱。
而第二次亞非會議召開的地點就定在了剛剛爭取到民族獨立的阿爾及利亞。
此時的阿爾及利亞跟同時期的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一樣,在新帝國主義的外界干涉下陷入混亂。曾經一起為實現獨立奮斗的民族兄弟在奪取政權后,開始因為歷史矛盾問題陷入無休止的內斗中。
如果說無產階級打破的只有枷鎖,那么對于這些第三世界國家來講,打破枷鎖后迎接他們的是新的枷鎖。
1965年5月,曾經號召發起不結盟運動,并在亞非會議中擁有重要地位的印度,竟然提出亞非會議必須邀請蘇聯參加,原因是蘇聯也是亞洲國家,符合亞非會議中的參與條件。
要知道亞非會議的存在本就是在美蘇冷戰下的第三世界抱團取暖的存在,邀請蘇聯參加亞非會議,這種抱團就沒有了任何用處。
對于印度這種離譜的請求,中國第一時間表明態度,拒絕蘇聯加入。而就在一個月后,阿爾及利亞爆發軍事政變,國防部長通過軍事政變上臺。動蕩的局勢為會議添了一筆不確定性,籌備工作陷入停滯。
我國事先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爭取第三世界國家加入,希望能復刻第一次萬隆會議的時期的宏大壯舉。
可最終的響應者寥寥無幾,不少對阿爾及利亞新政權抱有敵意的非洲國家更是直接拒絕。到了6月25日,只有27個國家的部長到達首都阿爾及爾,連第一次萬隆會議的參與度也比不上。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就在25日當天會議召開的大廈發生爆炸事故,使會議的安全性也跟著降低。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周總理也對會議的召開也抱著不樂觀的態度。
可身為外交部長的陳毅在一次對外會議上,面對不斷詢問會議是否能召開的外國記者,陳老總直接擲地有聲的喊出,“這次亞非會議必須開,而且一定要開好!”
這句話傳到周總理的心里算是炸了鍋。因為就在幾個月后,亞非會議的領導層商議后決定會議不定期延期,也就說下一次的舉辦的時間沒人能說得準。這期間印度還想在會議的召開章程中把邀請蘇聯加入寫進去,當作是討好蘇聯的籌碼,也被我國代表直接拒絕。
陳老總說出去的話實打實讓總理覺得過于兒戲,外交本來就是嚴肅的場合需要認真對待,這次亞非會議的失利更是加重總理的怒火。
陳老總的反省,會議的余波
據當事人回憶,總理是站起來怒斥陳老總無組織、無記律,全程陰著臉能嚇死人。
陳毅低著頭,一副做錯事的模樣,用嘴里的四川口音回應對方,“我負荊請罪,我這一炮沒放好。”
“你是中國的外交部長,不請示不報告,你就敢在那里擅自放炮表態,都像你這樣還了得?誰給你的權利?這是國際影響問題!”
“我反省!”
“你應該向中央反省,向毛主席反省!”總理的胸膛劇烈起伏著,仍舊余怒未消。
陸續訓斥幾句后,總理的語氣終于緩和下來,“外交部的一言一行都十分重要,做任何事都要提前向中央匯報,你也是老黨員了怎么連這點紀律性也沒有?”
總理最后囑咐批評完之后,陳毅離開雨花臺,并在之后的會議上進行了批評反省。
其實從全局來看,陳老總的幾句話確實起了不好的作用。但從全局來看,阿爾及利亞的動蕩局勢下就沒有為亞非會議提供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再加上外國勢力的攪局,失敗已經是必然。
會議事件之后,中國在1971年實現中美關系正常化,打破了國際圍堵的死局。而那場延期的亞非會議迄今為止也沒有召開過,曾經的蘇聯老大哥也葬身在冷戰的漩渦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