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買過中式面包嗎?這里的中式面包指的并不是饅頭包子,而是融合了中醫養生概念的所謂“藥膳面包”。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一些年輕人開始涌入醫院買面包。
元氣養生局的中式面包,圖/蘇影攝
報道中提到,揚州市中醫院的藥膳面包剛推出就成了本地爆款,上市首日數千個面包在1小時內便售罄,餐廳外排隊買面包簡直成了醫院一景;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南院區的藥食坊推出的荷葉消暑包、黃芪養生包、麥冬吐司等頗受年輕人喜愛;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貴醫食堂”推出了兼具地方和醫院雙重特色的“折耳根面包”;北京同仁堂旗下的知嘛健康把中式面包店開進了商場里。
蓮芡排濕包、阿膠軟歐、七寶美髯包……這些名字聽起來就像從《本草綱目》中穿越而來的面包,既滿足了年輕人的嘗鮮需求,也在“朋克養生”流行的當下暗合著年輕人的消費需求。甜品中包裝著養生功能,讓年輕人在攝入碳水的同時,多了一些心理安慰。不止是藥膳面包,近年來中藥茶飲、中藥面包、中藥冰激凌等,輪番進入消費者的視線,并借助當下豐富的營銷方式,打開了一條“藥食同源”的跨界賽道。而選址在醫院或者有知名品牌背書的中式面包,則讓消費者對這類新產品多了一些對療效的信任。
不過,在嘗鮮之外,這些跨界食品是否真正有“排濕”“生發”等功能還要另說。在相關報道中,一位北京三甲醫院的中醫科醫生表示,中藥的專業性很強,每種食物的偏性不同,每個人體質各異,適合的配方也不同,商家想要在專業性和適配度方面做好很難,健康與味道好之間也不容易平衡。也因此,面對冠著“中醫藥”名頭的食品,我們應該更理性地看待,我們可以為了味道購買、為了文化認同購買、為了好奇購買,而不必特別期待它真的能“對癥”解決問題。畢竟,一些藥膳面包和中藥奶茶中的中藥含量或許可以忽略不計,它更多的是為了營造儀式感和文化味。
當然,作為一種創新,這類跨界飲食產品不乏可取之處,“中藥+食品”的發展也需要在不斷地創新中找到美味與功效的平衡點。去年2月,《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衛生健康文化建設的意見》中提到要“推動中醫藥文化融入生產生活”“推動中醫藥文化加快從內容供給向產品供給轉化”。今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提升中藥質量 促進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也指出,要“以‘中藥+’促進產業延鏈發展,豐富保健食品、食藥物質等產品高質量供給”。
位于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一層的烘焙店,圖/蘇影攝
在這樣的頂層設計之下,我們要思考的或許不僅是一個面包、一杯奶茶的問題,而是如何在保持專業性的同時,完成中醫藥兼具傳統與現代的表達。在這個過程中,推動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厘清科學創新與概念炒作、加強市場監管和評估,一樣都不能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