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這話聽得多了,但現實生活中卻有太多子女把父母當提款機。那天我給自己買了個榴蓮,65歲了,第一次嘗這個"水果之王",卻被親生兒子當面指責"不配",說我一輩子勤儉節(jié)約,怎么突然變得這么奢侈了。
我把榴蓮收進冰箱,沒說話。當晚整理家庭支出時,發(fā)現這些年給兒子一家的花銷已經超過百萬,而我自己連件像樣的新衣服都舍不得買。突然間,我做了個決定。
"媽,這月的錢怎么還沒到賬?"兒子的電話在早上七點準時打來。
我深吸一口氣,平靜地回答:"從今天開始,我不會再給你們一分錢了。"
電話那頭沉默了幾秒,隨后爆發(fā)出一陣怒吼:"你瘋了嗎?你知道我家每個月有多少開銷嗎?孩子的補習班、老婆的購物、房貸車貸...你怎么能說斷就斷?"
"就像你說的,我這個勤儉了一輩子的老太婆,不配吃榴蓮。"我輕聲說完,掛斷了電話。
手機立刻瘋狂震動起來,十幾個未接來電,幾十條短信,無一例外都是兒子和兒媳的"關心"。我關掉了手機,坐在陽臺上,望著窗外初升的太陽,第一次感到了久違的輕松。
我出生在60年代,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從小就養(yǎng)成了勤儉節(jié)約的習慣,剩飯剩菜從不丟棄,一件衣服能穿就一直穿,哪怕補了又補。
我和老伴都是普通工人,收入不高,但勝在穩(wěn)定。我們省吃儉用,為的就是給兒子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和教育條件。記得兒子上小學那年,他看中了一款電子手表,要價七十多塊,當時可是我半個月的工資。我咬牙買下來,看著兒子開心的樣子,覺得再苦也值得。
兒子從小學習不錯,考上了本地不錯的大學。四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全靠我們夫妻倆的積蓄和每月工資支撐。那時候,我們偶爾會在背后偷偷掰手指算賬,但從未讓兒子知道家里的經濟壓力。
"媽,我要出國留學。"大學畢業(yè)那年,兒子突然對我說。
"出國?那要多少錢?"我驚訝地問。
"大概三十萬左右吧,兩年的學費和生活費。"他說得輕描淡寫。
當時我和老伴的退休金加起來每月才四千多,三十萬是我們近七年的全部收入。但看著兒子期待的眼神,我答應了。
為了湊這筆錢,我賣掉了婆婆留給我的金鐲子,老伴變賣了收藏多年的郵票。我們還向親戚借了一部分,承諾三年內還清。那段日子,我們的生活過得比以往更加節(jié)儉,午餐常常是白水煮白菜,晚上就睡前喝碗稀粥。
兒子走的那天,我強忍淚水,塞給他一個紅包:"媽媽沒什么本事,就這點錢,在國外冷了買件厚衣服。"
他接過紅包,笑著說:"放心吧媽,等我畢業(yè)找到好工作,一定讓你和爸過上好日子。"
我相信了他的承諾,并為此付出了后半生的努力。
兒子留學歸來,帶回了漂亮的外國媳婦,在大公司找到了高薪工作。我和老伴欣慰不已,覺得苦盡甘來。
但好景不長,兒子結婚后不久就提出要買房。"媽,現在城南新區(qū)的房子升值空間大,我看中了一套,首付需要七十萬,能不能..."
我看了看老伴,他欲言又止。我知道他想說什么——我們的積蓄加起來只有五十多萬,還有十幾萬是準備留著養(yǎng)老的。
"沒問題,媽給你湊。"我脫口而出,沒等老伴反對,就做了決定。
為了這七十萬,我把養(yǎng)老錢取出來,還動用了親戚的關系借了一部分。老伴當時很生氣,整整一周沒和我說話。
"你這是在透支我們的未來!"他最終忍不住爆發(fā),"兒子有工作有能力,為什么首付還要靠我們?他就不能自己多攢幾年嗎?"
"他剛工作幾年,哪有那么多積蓄?再說了,房子早買早好,等他有能力了,肯定會孝順我們的。"我這樣安慰老伴,也是在安慰自己。
老伴搖搖頭:"但愿如此。"
就這樣,我們掏空了所有積蓄,幫兒子付了首付。之后的幾年,每當他說資金緊張,我們都會盡力支援。孫子出生后,更是承擔了大部分育兒費用和日常開銷。
老伴去世那年,兒子因為工作忙,竟然沒能及時趕回來。守靈那晚,我獨自坐在靈堂前,回想著這些年來的付出,突然覺得很疲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