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是一場重大比賽,有人只會湊個熱鬧進行了參與,而富人與裁判是站在一起的,以下是我做青年學者10多年來,研究透的精華。
大家都知道,撰稿人只是我的第二第三職業,我第一職業是青年學者,深度研究歷史規律從而參破人性這層真相的,我也是從小聽著“人之初性本善”長大的,所以在做學者之前有些東西是我永遠都看不到的。
另外,我不管您的年齡比我大多少,您知道我這個人是極其務實的,所以我不吃年齡決定認知那一套,我只遵從認知層次而不是年齡跨度,年齡有用,但年齡不是開悟的前提條件,知識與閱歷才是,所以我可以虛心與各位讀者共勉交流,但若有閑士只為圖一場什么呈口舌之快的交流樂子的話,我概不伺候,也不太建議您繼續讀下去,我是認真的,所以既來之就請務必對待。
閑言少敘,這世界只有極少數人才知道的真相,也幾千年來延續至今一直存在的 2 套思想∶
一套是以人性本善為基礎的孔孟之道,一套是以人性本惡為基礎的法家思想。
提到孔子,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是個大圣人,我20歲之前也非常承認孔子思想確實有卓越的地方,但到了30歲,我有無數的理想都被擱淺、很多的能力都無處發揮的時候,我開始認為在今天這個時代,孔子的很多觀念,已經明顯不適合,也就是根本沒有了應用性。
誰都有腦子還不靈光的時候,我在大一就開始陷入了無盡的躊躇之中,以至于至今這么多年,我就是個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不是源自一開始就有多么深的城府,只是因為處于迷茫中尋求破局的階段性中太久了,誠然,也感謝自己的出身卑微,但得有活得明白的父母給我啟蒙和教導,我也不至于在壯年對未來的路一竅不通,只能不斷嘗試和撞墻來獲取殘酷的經驗,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可以有資格在今天與大家說下面的事情。
當初,我也絞盡腦汁去學習什么成功學,我也想知道我到底看不穿的是什么東西,為什么成功會變得這么難,甚至難如登天,但每個人都必須保留一個天生本能,就是直覺,我很慶幸,我尊重了我的直覺,我覺得任何人,都不能盲目的對學習對象全盤復制,一味盲從,那將會是徒勞的,因為所有的變量都沒算進去的話,你就算花100萬個豆去請教什么成功學導師,那最后也只能是被人給“泡了”,我不是那些老江湖騙子,我之所以感謝現在的自己還比您年紀小那么一點,不到40歲,就是這可以讓我還能保留初心,你想提高認知我就教你,但我絕對不是要“泡你”,“泡你”的東北話意思解釋為“戲耍你”。
提高認知必須要批判性的學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孔子思想里的最大問題就是禁錮人的思想,正如在孔子最初的思想里,婦女是沒有話語權的,不準上學,不準外出,在家里沒有說話權,孔子到處講禮議,三綱五常,卻要把人分為三六九等,大家都度過這一段吧:“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意思不就是當大官的犯錯不需要受刑罰,以禮儀約束即可,可改過、可糾錯,給機會。而面對庶民,則不需要以禮相待,庶民犯錯,以刑處罰,根本不給你機會,你也甭想什么咸魚翻身,他竭力維護奴隸社會的等級制度,提出“君要臣死,臣必須死,父要子死,子必須死”這些維護統治權利的理論,讓百姓無條件遵守君權的所有統治,即使皇帝錯的離譜了,大臣和百姓也要必須遵守,否則就是違反三綱五常,大逆不道,致使民眾思想封閉,沒有獨立思考,最終延續了下去,而到了大清末期,皇帝昏庸,百姓愚昧,才屢遭外國欺壓。
所以,年少時的我也覺得,嗯,這多么偉大啊,凝聚成一個整體,但實際上我就是被人家給“泡了”,在思想上,就給泡了。
孔子教化的其主要結果無非就是:讓人越來越聽話,守規矩,接受自己的底層命運,服服帖帖,儒家思想說人性都是善良的,都是講仁義道德的,并要求每個人以此去對待身邊的所有人,這樣才是君子。
可現實是,相信人是善良的,最終都被偽善的人欺騙,相信仁義道德的,最后都被嘴上道德、心里自私的人傷害,別說朋友了,就連家人又如何?善良,仁義,道德,這些都只是外在的社交性人設,起來好聽,看起來好看,但不實用,人心隔肚皮之后,往往吃虧吃到飽,人吃虧了怎么辦?就不想吃了,就開始想學聰明,就想提高認知,結果那句“吃虧是福”又出來了,把剛想變聰明的懶漢又給拍瓷實了。
所以,我20歲所悟出的道理就是,到底是被孔子教化的人成功了,還是反其道而行的成功了呢?從那一刻起,我翻閱史書的時候,就開始有了點心眼了,我會抓住細節去看,從而逐漸得出了一個答案,孔子只是在教化,甚至為此直接無視了人類各種族的基本特征,華夏人非常聰明,只要一個開悟,那將是一等一的聰明,但孔子不讓你聰明,這個“外層思想”開始束縛著每一個沒有開悟的人,說好人有好報,這一點我不做評論,公道自在人心去吧。
大多數人之所以貧窮,就是因為腦袋里裝的都是孔孟之道,滿嘴都是好聽的大道理,為做好人而做好人,但為什么做好人,不知道,做好人能獲得的財富嗎?也不知道,與其說是為了信念做好人,我看到不如是因為膽小怕事而做的好人。
別怪我說的這么直接,因為富人之所以富裕,因為腦袋里裝的是法家思想,聽著不好聽,但實戰特別管用。
但今天這個時代的規則變了,你開路虎別人才對你畢恭畢敬,而不是因為你幫助他,他對你畢恭畢敬,啥君不君子,有錢、有實力就成了能力者、就成了聰明人,因為富人不會跟一個窮人接觸過多,因為沒有價值,所以在窮人眼中反而成了所謂的君子,但他們并沒有按君子的招式出招,所以你的氣場被瞬間被壓下來是必然的,人家根本不需要做什么,而你,只需要發自內心的自卑感就可以了,你心里清楚自己怎么想的,其實富人從觀察者的角度看你的一言一行,站在高層次認知中觀察你的時候,比你自己都更清楚你接下來是要低三下四,還是要諂媚。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不就是韓非子,商鞅嗎?那我今天就引經據典給大家分享一點,就請先給我聽聽韓非子對于人性是怎么說的:韓非子認為,人與人之間本質上只存在一種關系,那就是利益關系,他說只要有利益,關系再疏遠的人都能夠好成一團,一旦傷害到利益,連父子之間也會成為老死不相往來的仇敵。
男人到了 50 歲還會好色,而妻子呢,一過 30 歲就容顏衰退了,所以丈夫一有機會就必定會另尋新歡,你說感情能靠得住嗎?在他看來天下沒有不好色的男人,就算有,不是生理上不支持,就只是因為他口袋里還沒有儲存夠好色的資本。
你看,韓非子從來不扯那么多虛幻的東西,就是把觀察精進到了機制,看透了人性,也看透了人類就是高級動物,無非就是學會了說話,還有其他區別嗎?本能、本性、直覺、先天天賦、還有人類發明了通貨,古代可能是金子、銀子,甚至再古老點就是獵人打了獵物去換個哪個部族的女人回來,就這么簡單,卓越點在哪?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得更復雜了,復雜就意味著每個個體的起點不一樣了,那像我這種八代貧農出身的孩子,別說追上人家了,先把自己活明白都不是件簡單的事,好在,苦難像我走來走得很徹底,我嘗遍了所有苦難,最終成型了,我是說我的腦子,所以苦難這東西最好一來就來徹底,然后自己還能挺過來,只有那樣你才能剩下1000豆,因為你自己就會從吃虧中醒悟,怕就是一些人把每個人都必經的小坎坷當成苦難,然后一身無能狂怒的戾氣,那東西根本不叫本事,那就是只是無能本身,不要美化,一旦開口美化那種不值一提的小坎坷,反而讓你顯得更加懦弱,誰會搭理你與你走得更近呢?我只聽過強強聯手,沒聽過弱弱聯手。
那所謂的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你真信?就像現在隨便挑三個讀者就能賽過我?恕我直言,沒門,你想多了,高估了自己的同時還低估了我,而這種認知,就是很低下。
韓非子還說,古代皇帝和臣子之間就更沒有什么情義好講的,他們之間經常相互算計的,道德仁義是用嘴說的表面,而利益才是一切背后的真相。
儒家思想只有放在沒有利益爭奪的地方,才有效,自己家過日子還行,孔融讓個梨呀之類的,但現在,你看,服摔倒的老人起來都不一小心會傾家蕩產,你讓梨?你的意思是中東也讓點石油出來?俄羅斯也讓點天然氣出來?還是說北約也讓點土地出來?太不靠譜了,那種理想化的東西就是臆想,絕非什么高雅卓越的思想,因為你想人家讓出來,可人家自己沒有家人要養?憑什么給你?就為了讓你夸一句、或者讓你豎個大拇哥?陪你玩這些?想什么呢?
所以只要有利益爭奪,儒家思想就無效了,戀愛時走儒家有效,但結婚后夫妻有了利益紛爭,再走儒家一味對她好,把錢都給她,你就容易受傷,孩子小時你可以走儒家,孩子大了,你老了,你再走儒家,把財產分了,你老了就慘了。
所以我總是勸我的讀者,首先你得有健康的身體,然后你才能變強,你天天胡吃海喝瞎造,自己把自己弄成了人見人嫌棄的拖油瓶,你覺得你有大多才華或者人格魅力能夠讓全天下人拋下自己的家人和人生,去跟你來委曲求全?
對不起,我盡量不要把話說得這么直接,以免有人總是內心脆弱,我只是告訴你現實,盼你少走彎路,絕非是提到誰的痛處還要說,大家素未謀面,請尊重我真誠的這顆心。
我接著往下說,我要告訴你的就是用利益讓別人對你不得不道德,才是真道德,只寄希望別人對你道德,但你不能給對方任何利益,就是偽道德,儒家是一種理想化的夢想,而法家才是去往這個夢想的道路,否則都是空話。
你聽到的、看到的,包括大家平時跟我一起探討國際局勢,其實都是一個局,這個世界由兩套秩序組成,
- 第一套規則:公平、正義、道德、禮節。
- 第二套規則:隱藏在背后的利益斗爭。
第一套規則的道德是表象,第二套規則的利益是實相。
務必記住這一層邏輯,否則您就沒必要往下聽了,這點東西還理解不了,再聽也就是聽個興趣,而不是真想提高自己,大家都挺忙的,您蹉跎了歲月好說,但您別拿我當樂子蹉跎我拉,我覺得沒必要,我寫到這里,眼睛都開始模糊了,還得趕緊站起來看看天休息一下眼睛,我不是機器人,我也是人。
休息了5分鐘,我回來了。
(您已經閱讀53%,剩余47%的內容有待解鎖……更硬核的東西只能放在門檻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