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橋教育?白鹿原好教育】清風沐桃李 廉潔潤校園——白鹿原中心小學清廉故事少先隊員講解團第二十四期粟裕
講清廉故事
樹清正新風
創清廉校園
育清心學生
清風沐桃李,廉潔潤校園。為營造學風清新的校園氛圍,全力推進“清廉學校”建設,學校特成立清廉故事學生講解團,旨在為全校師生帶來一場“清廉文化”的洗禮。
第二十四期清廉故事講述人:四二中隊代凌希
人物簡介
粟裕(1907-1984),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會同。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大將之首。
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南昌起義,后進入井岡山,參加歷次反“會剿”和全部五次反“圍剿”戰爭。長征時留在南方組織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期間,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江南指揮部和蘇北指揮部副指揮。1941年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后兼第六師師長。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任華中野戰軍司令、華東野戰軍副司令、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等職,主要指揮高郵戰役、隴海線徐(州)海(州)段戰役、蘇中戰役、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常委、第五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等職。
故事內容
粟裕大將以嚴于律己、不徇私情的清廉作風聞名,擔任南京軍管會主任期間,粟裕面對親友提出的安排工作、參軍等請求,明確表示“我作為黨的干部,不能違反紀律,不能搞特殊化”。胞兄粟沛希望進入軍政大學學習,粟裕斷然拒絕:“軍政大學是高干學習的地方,人家都有多年革命歷史,你怎么行?我送你去要挨扁擔的!”即便兄長曾因支持抗戰遭當局刁難,粟裕也從未為其謀取特殊待遇。對要求安排工作的姐姐,他堅持自掏腰包贍養,而非動用公權。
粟裕將三個子女全部送往部隊歷練,要求他們“耐勞、吃苦”。長子粟戎生從哈軍工畢業后,粟裕堅持讓其從云南前線普通士兵做起,甚至在中蘇邊境緊張“托關系”把剛調回內地的兒子重新送往珍寶島前線。次子粟寒生在海軍艦艇工作期間患上風濕性關節炎,粟裕仍支持其繼續堅守艱苦崗位;女兒粟惠寧請求調離基層時,他嚴厲批評并要求“自覺鍛煉吃苦耐勞的能力”。粟裕認為:“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刻意讓子女在危險困苦中磨練意志。
粟裕一生堅持“五不講究”:飲食上炊事員做什么吃什么,每餐僅一葷一素;衣著補丁疊補丁,拒絕新裝;住所不裝修,家具陳舊;出行輕車簡從;娛樂活動全無,時間盡付工作。這種樸素作風貫穿其從新四軍將領到開國大將的整個生涯。
1935年挺進師駐扎遂昌時,戰士撿到群眾手表未歸還,粟裕得知后立即要求“深刻反省,等待處理”,并連夜派人將手表送回學校。他強調:“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是鐵律,貴重物品更要嚴守紀律。”此事成為紅軍紀律教育的典型案例。粟裕的清廉不僅體現在拒腐防變,更突出表現為主動為家人設置“困難門檻”,以近乎嚴苛的方式守護革命者的精神純度。正如他告誡子女:“真正的成功要靠自己努力,父輩的榮耀不是通行證。”這種將家風與黨風深度融合的品格,至今仍具深刻啟示意義。
德正則事業興,德厚則根基深。我校從百年黨史中精選黨員領導干部的廉潔故事,希望以此給廣大黨員、少先隊員樹好“風向標”,加強道德修養,始終把靈魂置于高處,才能做到臨難不卻、履險不懼、擔責不誤、受屈不計,時刻把握嚴以修身的基本要求,自覺固本培元,完善高尚人格。
通訊員:胡海鵬 李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