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取材于權威資料,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2007年1月15日,國務院原副總理薄一波同志在北京病逝,享年99歲。同年7月,薄一波子女登報鄭重聲明,明確指出:“近日網上流傳的關于《薄一波十九次談話》,純屬謠言。”
2005年10月,薄一波住院接受治療,5個月后便陷入了昏迷狀態,已經失去了表達能力。因此,所謂的“病中十九次談話”和“遺囑”純屬無稽之談。
薄一波子女在聲明最后還特別指出,父親有八十多年黨齡,始終熱愛黨,崇敬毛主席。
從這份聲明中可以看出,關于薄一波對毛主席的一些所謂不好的評價都是謠言。
抗日戰爭期間,薄一波曾長期在白區開展革命工作。1943年11月,薄一波奉命來到延安參加會議。
來到延安的第二天,應毛主席所請,薄一波來到棗園談話。兩人促膝長談八個小時,這次談話令薄一波終生難忘。
多年后,再次回憶這次見面,薄一波仍然感慨從毛主席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也是在這時有了質的飛躍。
與此同時,毛主席也通過這次談話,對薄一波有了更多了解和信任。在黨的七大上,經毛主席提議,年僅37歲的薄一波當選中央委員。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薄一波雖然處境艱難,但他依然對子女說:“我仍然崇拜毛主席。”
1986年,薄一波在南方調研途中,拜謁了毛主席的故鄉。參觀滴水洞時,薄一波直言“我永遠是毛主席的學生。沒有毛主席,我們黨還在黑暗中摸索。”
這一時期,社會上出現了一些“非毛”的聲音。在這一背景下,薄一波先后寫下了一系列紀念毛主席的文章,肯定了毛主席的功勞。直言“如果要負責任的話,不能都推到毛主席一個人身上,我們都有一份。”
在薄一波心中,毛主席始終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偉大人物,永遠活在他的心中。
除了關于“薄一波議論毛主席”這一爭議外,另外一個一直圍繞薄一波的爭議就是“他曾為劉青山、張子善求情。”事情真相究竟如何呢?
1951年11月1日,毛主席收到了東北局高崗的報告,報告中列舉了在運動中發現的一些貪污浪費行為。毛主席在報告上批示道:
“再不進行大規模的反腐敗斗爭,我們就會犯大的錯誤。”
很快,越來越多類似的文件和報告被送到了毛主席的案頭,我黨剛剛取得政權,腐敗現象就開始出現。毛主席先是震驚,繼而憤怒。
11月30日凌晨,毛主席看著眼前標有“AAAA”的特急電報內容后,震怒不已。電報中匯報的就是關于劉青山和張子善的貪污腐敗行徑。
劉青山和張子善在革命戰爭年代曾立下赫赫戰功,但新中國成立后,他們卻倒在了“糖衣炮彈”下,成為了大貪污犯。
劉、張二人當官后,開始享受起來。不僅對衣食住行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隨著應酬越來越多,收禮也變得多了起來,也開始講究起了排場。
為了滿足一己私欲,兩人利用職務之便,盜用救災款、建筑款等,擅自挪用公款,給國家經濟建設帶來巨大的損失。
經調查,劉青山貪污達1.84億元,張子善貪污達1.94億元,生活極度奢侈,甚至墮落到了吸食毒品的地步。
面對規勸,劉青山更是放言“老子當年拼命打天下,如今享受些又如何。”
河北省委成立專門的案件委員會,很快便查清了劉、張二人的犯罪行徑。但是,我黨的高級干部,曾經革命事業的有功之臣,墮落為了腐敗分子,要如何處理,考驗著剛剛執政不久的中國共產黨。
當時,我國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體系。因此,在處理劉、張二人上,既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和量刑標準,也沒有案例可供參考。
最終,根據調查結果,河北省委向華北局提出了“死刑”的處理意見。華北局收到“死刑”的意見后,經過認真研究,并綜合各方面意見,同意了“死刑”。但卻在后面加上了一句“或緩期二年執行。”
時任華北局第一書記薄一波曾回憶說:
“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考慮到中央決策時可以有回旋的余地。”
華北局很快向黨中央作了匯報,中央隨即召開專門會議討論研究。在劉、張案件上,因為兩人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加之黨內存在認識不一致的情況,在考慮量刑時,毛主席慎之又慎。
雖然黨中央領導一致同意應當區別輕重大小,但劉、張這樣的大貪污犯,不管過去有多大的功勞,都是不可饒恕的。
毛主席看著華北局的報告,沉默了許久,最終說出了“死刑”二字。考慮到黨內有人求情的可能,周總理問道:“主席,如果有人出面求情呢?”
毛主席斬釘截鐵地說了兩個字:“不準。”
中央意見統一后,毛主席又請來黨內民主人士就該案件發表意見,同時還請華北局在天津地區征求廣大干部群眾的意見。
最終,黨中央和毛主席做出了執行死刑的決定。消息傳出后,黨內一些干部尤其是曾跟劉、張二人一起出生入死過的同志們,紛紛發聲,希望能夠饒他們一命,讓他們立功贖罪。
時任天津市委書記黃敬將這些意見匯總后,向華北局第一書記薄一波作了匯報。堅持請他向毛主席說說,給劉、張二人一個改過的機會。
在這一情況下,薄一波如實向毛主席轉達了黨內一些同志關于“不要槍斃劉、張二人”的意見。
毛主席聽后,沉重地說道:
“因為他們兩人的地位高,功勞大,影響大,所以才要下決心處決他們。只有處決他們,才可能挽救二十個,兩百個,兩千個,兩萬個犯有各種不同程度錯誤的干部。”
可以看出,薄一波并沒有為二人向毛主席請求,他只是如實將黨內的情況作了匯報而已。如果將這一行為看作求情的話,著實有失偏頗。
1952年2月10日,劉青山、張子善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
最后一個圍繞薄一波的爭議就是“山西問題”。
1936年8月,在組織營救下,薄一波出獄。后經過黨組織同意,薄一波應閻錫山之邀,回到山西開展抗日活動。
根據黨中央、毛主席的戰略思想,在北方局的指導下,薄一波首先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接辦犧盟會,二是創辦一支新軍,這兩支力量都是在我黨實際領導下的。
在薄一波的領導下,這些抗日積極分子和進步青年在后來都成長為了抗日救亡的骨干力量,有些還加入了共產黨,成為了我黨優秀的軍事干部。
在薄一波的直接領導下,我黨逐漸打開了在山西的工作局面,為后來的工作開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然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薄一波卻因為在山西抗日的這段歷史受到沖擊。直到1978年,他才再次復出。
1979年至20世紀80年代初,薄一波收到了當年抗戰時期“犧盟會”和“山西新軍”老戰士寫來的200多封來信。
1979年9月,薄一波就“犧盟會”和“山西新軍”問題寫了一份報告,呈送黨中央。他在報告中明確寫道:
“犧盟會、決死隊和其他新軍部隊,都是由我黨發動組建并始終是我黨領導指揮的革命組織、革命武裝。”
盡管黨中央已經多次通告說明,但問題似乎依然存在。1985年,由新軍史料征集辦公室撰寫,薄一波親自審定的文章《抗日戰爭中的犧盟會和山西新軍》發表。
文章一經發表就收到熱烈反響,陳云、葉劍英等人紛紛稱贊“寫得好,終于寫清楚了。”
而圍繞薄一波在白區開展斗爭時的種種爭議也就此煙消云散……
參考資料:領導文萃2011年18期、《環球人物》、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百姓生活2012年3期、中國新聞網、新華網、人民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