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8日凌晨,由日本知名女演員三上悠亞代言的迷因幣「$MIKAMI」正式上線交易。上線不到幾個小時,幣價從高點驟然下跌,短時間內暴跌超過八成,導致大量投資者資金被套,社交平臺上一片哀號。有用戶形容此次事件為“金盡人亡”的一夜,也讓所謂“名人加密幣”的風險再次成為輿論焦點。
從熱賣到暴跌:兩天吸金250萬美元的幣,為何撐不過一個夜晚?
「$MIKAMI」在上線前就獲得了不少關注。項目預售階段僅兩天,便募集資金超過250萬美元,顯示出三上悠亞在粉絲圈的強大號召力。
然而,該幣于5月8日凌晨2點左右上線后,行情卻并未延續火熱態勢。開盤價約為0.245美元,短暫沖高至0.8美元后快速下跌,最低觸及0.1美元,整體跌幅超過87%。由于上線時間選擇在亞洲深夜,不少投資者在睡夢中失去了反應機會,醒來才發現賬戶價值已大幅縮水。
投資者質疑“設局”:是偶發跳水,還是預謀收割?
幣價的急速回落引發市場強烈反彈。社交平臺上,不少投資者表示自己在高點買入,不到幾個小時就遭遇腰斬,嚴重虧損。有投資者憤怒留言稱:“我投了20個幣,才睡一覺回來,直接跌了一半。”
一些聲音更是直指項目背后存在“預謀收割”,質疑開發團隊利用代言人流量吸引資金,在高位集中出貨,留下普通散戶“站崗”。三上悠亞作為該幣的代言人,也被部分用戶質疑為“粉絲收割機”。
官方回應:三上僅為代言人,與操盤行為無關
面對爭議,$MIKAMI項目團隊迅速發布聲明,強調三上悠亞并非項目發起人,也未參與代幣價格設定與管理,只是“品牌代言人”的角色。聲明中呼吁用戶理性看待價格波動,不應將項目波動歸咎于形象代言人。
三上悠亞本人也在X(原Twitter)上發文回應,稱自己“僅是合作方,并未參與項目運營決策或價格管理”,并表示未來會更謹慎選擇合作項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名人代幣亂象:流量驅動之下的高風險投資
此次「$MIKAMI」事件并非孤例。近年來,全球范圍內多位名人陸續推出個人品牌相關加密代幣,其中不少項目在短時間內完成預售,隨后幣價崩盤,引發“圈錢跑路”“收割粉絲”等爭議。
業內人士指出,這類“名人幣”通常缺乏明確的技術應用場景或實際落地規劃,更多依賴社群炒作和短期流量,價格極易被人為操控。一旦市場情緒崩盤,普通投資者極易成為受害者。
專家提醒:警惕“粉絲信任陷阱”,投資需做好功課
多位區塊鏈與金融科技專家提醒,投資者在面對這類項目時,需避免因“喜歡某位明星”就草率投入資金。建議重點審查以下要素:
項目是否公開智能合約與審計報告;
白皮書是否具備可行的商業模式;
是否有合理的代幣解鎖機制;
運營團隊身份是否透明、合規。
特別是當代言人與項目團隊非同一人時,更要慎重評估其話語權和責任界限。
三上悠亞爭議不斷:從代言到NFT,“跨界”之路并不平坦
自2023年宣布從影視圈引退后,三上悠亞積極拓展個人商業版圖,涉足時尚、音樂、數字藏品等多個領域。然而,她的多次商業合作也曾引發爭議:
2023年轉型偶像歌手:三上宣布進軍偶像音樂市場,雖獲得部分粉絲支持,但也被批評“人設混亂”、“不適合面向青少年觀眾”。
NFT聯名風波:她曾參與某NFT平臺項目,初期熱度不低,但因平臺缺乏流動性導致大量買家虧損,被質疑“收割粉絲”。
服飾聯名抄襲風波:與某潮牌合作推出服裝系列,被網友發現部分圖案涉嫌抄襲,引發維權爭議。
綜藝言論引發爭議:在某深夜節目中被問及退役心情時的發言,被部分網友認為“貶低舊行業”,引發圈內外輿論反彈。
這些事件反映出她在跨界發展過程中雖具商業吸引力,但也面臨身份定位模糊、輿論壓力大等挑戰。
結語:在“流量”與“責任”之間,名人幣該如何被規范?
「$MIKAMI」的暴跌再次印證了一個現實:無論項目熱度多高,投資加密貨幣都伴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
對公眾來說,不能將信任建立在明星人設之上。對名人而言,參與此類項目也需承擔相應的公信力風險。未來,或許需要更透明的代言規則與更清晰的監管框架,來避免“信任”被濫用。
投資者要謹記一句話——明星能帶來關注,但不能保證回報。理性,不僅是投資的底線,也是保護自己的第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