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清晨,在嶗山區王哥莊街道,廟石村的茶園在晨霧中若隱若現,作為“江北第一茶鄉”的核心產區,層層疊疊的茶田依山傍海,嫩綠的茶芽舒展著身姿。孟慶團站在茶壟間,手指輕輕摩挲著茶樹新芽,眼神里透出軍人特有的堅毅。這位從海軍部隊退役的老兵,帶著扎根土地的執念回到家鄉,一頭扎進了這片孕育著希望的茶園,用三十余年光陰書寫著動人的鄉村振興故事。
軍人底色繪就茶園“新戰場”
清晨時分,廟石村的制茶車間已是茶香四溢。孟慶團站在炒茶機器前,精準把控著火候。這臺價值不菲的智能炒茶設備,讓他賺到了創業的“第一桶金”。
1994年,孟慶團脫下軍裝,回到家鄉廟石村。彼時的嶗山茶產業正面臨嚴峻挑戰:市場假貨橫行、勞動力大量外流、茶園畝產效益低下、品牌價值難以提升,“嶗山綠茶”的金字招牌正蒙著一層粗放經營的塵埃。“戰士不能讓戰友在戰場上掉隊,也不能讓大家在致富路上掉隊。”孟慶團決心以軍人的擔當重振這片土地的經濟命脈。
退役后選擇回家種茶,孟慶團的這個決定,讓不少人感到詫異。但當他把炒制的嶗山茶每斤百元的價格賣出去后,很多人這才注意到,嶗山茶原來這么金貴。
2003年,孟慶團成立了青島田園春工貿有限公司,投資上百萬元建設標準化茶廠,引入清潔化生產線,實現茶葉從鮮葉到成品的全程可追溯。同時,孟慶團統一種植標準、施肥管理和品牌銷售,建立從田間到市場的全鏈條管控,嚴格遵循有機種植規范,確保茶葉品質,提升茶葉的附加值。
孟慶團和他的茶園。(受訪者提供)
在創業初期,孟慶團面臨資金短缺和技術瓶頸問題,于是他自費組織茶農赴南方茶區學習先進技術,并引入測土配方、物理防蟲等科學管理方法。在杭州茶葉研究所,他纏著教授請教土壤改良方案,硬是用部隊“五公里越野”的耐力,啃下專業書籍與炒茶知識,并專門聘請了炒茶師傅到廟石村進行教學。“一個專業的炒茶師傅至少需要三年時間才能出徒,炒茶的工業很復雜,是一門大學問,要有工匠精神,并且長期堅持下去。”孟慶團說道。
從一名退役軍人到茶產業帶頭人,孟慶團的創業故事,是嶗山茶產業轉型升級的縮影,更是退役軍人扎根鄉村、振興鄉村的生動實踐。如今的廟石村,茶園里的茶樹愈發蔥蘢,茶香正飄向更遠的地方。
軍魂淬煉的產業升級戰
隨著全球新茶飲市場的爆發式增長,茶產業已從單一的農產品加工向全鏈條、高附加值的現代化產業轉型。近年來,嶗山區充分利用其生態資源優勢和深厚的傳統產業底蘊,通過整合政策、資源和先進技術,積極探尋“茶產業+”的創新發展路徑,致力于推動茶產業向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轉型,成為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只有讓年輕人愛上嶗山茶,這個產業才有未來。”孟慶團深諳品牌升級與年輕化的重要性。他借鑒南方茶包裝設計,將嶗山地標性文化符號繪于茶盒,推出十余款新潮包裝,吸引年輕消費者。同時,孟慶團將茶園與文旅結合,推出特色打卡線路,游客可體驗采茶、炒茶、品茶的全流程。
有著“首批山東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稱號的廟石村,近年來在保護好鄉村歷史原貌的前提下,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依托“國家先行試范區”的優惠政策,圍繞茶園周邊打造了木棧道、茶園步道、涼亭等景點,后期將打造茶園旅游基地,開辟茶鄉攝影游、觀光游、休閑游等,形成集旅游、度假和觀光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區域。
在互聯網經濟熱潮下,孟慶團果斷將電商思維融入茶產業,在電商平臺開設店鋪,將年銷售額提高至百萬元。在孟慶團的觀念里,茶葉品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消費者的購買決定,在電商平臺上銷售茶葉,首先要保證茶葉的品質,從茶葉的采摘到儲存,再到包裝和發貨,每一個環節都要嚴格把控。對比以前茶葉只能賣給茶販子,現在坐在家里就能收錢,電商平臺的興起為孟慶團的茶園打開了銷路,也讓他懂得了產業鏈協同創新的價值意義。
“作為一名退役軍人,要堅持發揚部隊的優良作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鄉村振興為主旋律,將傳統農業與現代科技、文化傳承與消費潮流、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進行深度融合,提高農民增收,帶動農民就業,提升嶗山茶的品牌效應,繼續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談到未來規劃,孟慶團的雙眼炯炯有神,從內而外充滿著信心。
用一片茶葉撬動鄉村振興的大棋局,這位62歲的退役軍人,用三十余年時間完成了從“海防尖兵”到“茶界先鋒”的蛻變,也見證了嶗山茶從“綠葉”到“金葉”的蛻變。
(大眾新聞·風口財經記者 宋光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