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打起來了,又停火了,這背后肯定有國家做了不少事。戰場上刀光劍影,戰場外的外交斡旋同樣勾心斗角,巴基斯坦在停火后感謝了很多國家,重點感謝中國,還提到法國、阿聯酋等國的斡旋作用,甚至專門拎出美國,說它“參與了外交努力”。但印度呢?新德里方面絕口不提中國,卻也反常地沒有提美國。這就很有意思了。
猶記得當初停火消息剛出來的時候,特朗普立刻跳出來邀功。他在自己的社交平臺“真實社交”上高調宣布,印巴停火是“美國徹夜調停”的結果,還說自己“發揮了關鍵作用”。但很快,印度方面直接打臉,強調停火是印巴兩國直接談成的,跟美國沒關系,莫迪剛剛發表的講話,也只字不提美國。巴基斯坦雖然承認美國參與了斡旋,但措辭微妙,沒有像感謝中國那樣熱情。
這說明什么?美國可能確實在背后做了一些事,但未必光彩。特朗普突然高調介入,主要是為了刷外交政績。但印度為什么堅決否認美國的作用?專家認為,這背后有兩個原因:一是印度不想讓外界覺得自己聽美國的話,它要維持“獨立大國”的形象;二是跟印度開戰的動機有關。
這次印巴沖突爆發的時間點很微妙。印度和美國剛剛結束一輪關稅談判,想重新爭取美國的讓步。但特朗普政府態度強硬,印度覺得自己被輕視了。
于是莫迪想出了一個“妙招”:打巴基斯坦。
在印度的邏輯里,巴基斯坦是中國的“小弟”,打了巴基斯坦就等于打了中國。如果印度能展示出“能打敗中國”的能力,美國就會高看印度一眼,覺得它有“統戰價值”,然后主動拉攏,在貿易談判中讓步,進而奠定印度在南方國家中的領導地位,一舉壓過中國。
這種思維模式很印度:自我感覺良好,喜歡用想象力判斷國際局勢。莫迪政府可能真覺得,只要在克什米爾搞點大動作,美國就會屁顛屁顛跑過來求合作。過去幾年,美國一直把印度當做“印太戰略”的核心盟友,甚至給了它北約盟友級別的軍事合作待遇。印度可能覺得,自己在美國眼里比巴基斯坦重要得多,只要稍微展示一下肌肉,美國就會妥協。
可惜,現實沒按印度的劇本走。巴基斯坦根本沒慫,印度軍隊的表現也堪稱災難,從法國高價買的“陣風”戰機被巴軍擊落,以色列的無人機被打下幾十架;巴軍發動反擊,戰斗機進入印度領空執行轟炸,印軍竟然不敢派戰斗機起飛迎戰;莫迪的豪賭,徹底玩砸了。
但是仗打輸了,面子不能丟。印度現在只能“喪事喜辦”,對外宣稱“達成了戰略目標”,對內瘋狂宣傳“英勇戰績”。莫迪的支持率已經因為經濟下滑跌了12個百分點,如果再承認軍事失敗,他的政治生涯可能直接終結。
問題是,印度可以騙自己的民眾,但騙不了其他國家。印度這次沖突讓全世界看清了兩件事:第一,印度的軍事實力遠不如它吹噓的那么強;第二,它的外交策略充滿投機性,既想靠美國撐腰,又不想被當成小弟。這種搖擺不定的態度,最終只會讓印度里外不是人。
印度的問題在于,它總想用一場豪賭來證明自己的“大國地位”,卻從不認真解決內部問題。經濟增速從6.7%跌到5.2%,盧比匯率創歷史新低,國內民族矛盾激化。但莫迪政府依然沉迷于地緣博弈,以為靠軍事冒險就能扭轉頹勢。
它想靠美國壓制中國,結果美國只是把它當棋子;它想用軍事行動展示實力,結果被巴基斯坦反殺;莫迪賭上了國運,結果輸得徹底。如果印度繼續這樣下去,就不要再想“有聲有色大國”了,它只會淪為國際社會的笑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