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供圖(下同)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文梅 見習記者 李氏瓊 北京報道
在河南省鶴壁市浚縣,有一位故事頗多、經歷頗豐的殘疾人,叫孫炳良。
多年來,他自學成才、自主創業、電商助殘、精準扶貧……
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他的聲音中氣十足,談話間,能明顯感覺到他有信念、愿做事。扎根縣城多年的人生軌跡,非但沒有局限他的眼界格局,反而自然流露著“讓全世界看到我們價值”的野心。
據了解,孫炳良先后獲得“全國自強模范”“中國好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中國慈善先進個人”“全國百姓學習之星”等稱號,并在2019年第六次全國自強模范暨助殘先進表彰大會、2021年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兩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主動,再主動,緊跟時代步伐
在采訪中,孫炳良反復提到的一個關鍵詞是“學習”,這是他的人生錨點。他說,得跟著時代走,才能不被淘汰,才能一直好好生活。
時光拉回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1985年,為了掌握一門生存技能,16歲的孫炳良跑到外地學習電子產品維修技術,取得了全國家用電子產品維修中級證書。1989年,孫炳良離開農村老家到縣城創業,在個體家電門市部做電器售后保修,后來技術精湛后,開設了屬于自己的家電維修部。
2010年前后,孫炳良嗅到了電子商務這一機會,開始轉型研究電商。2012年,他創辦殘疾人電子商務培訓運營公司。2016年,建立電商創業孵化園,為殘疾人貧困戶免費提供場地、吃住、貨源、倉儲等等。2022年,創建炳良自強殘健融合雙創園,開啟“電商培訓+勵志教育+快手直播+創業孵化”的殘健融合就業幫扶模式。
孫炳良對商業發展有著敏銳的直覺判斷和果敢的決策力,在建立電商創業孵化園初期,他把個人住宅抵押給銀行,并且通過親友借款等各種方式,投入180萬元,2018年,在接受央視節目采訪時,還被稱為是“負債百萬的有錢人”。但通過“互聯網+農村電商助殘”的模式,短短幾年內,他順利解決債務問題。
2022年8月,在中國殘聯的指導下,在省市縣三級殘聯、快手官方和縣委縣政府的合力幫扶支持下,孫炳良團隊進一步發展,以“黨建紅”引領“科技藍”,創新構建“1+6+8”模式,搭建起全國首個“黨建引領+電商驅動+助殘賦能+鄉村振興”四位一體創新試驗田。
用充盈的意志,打敗內心的干涸
作為一個有著敏銳洞察力的人,孫炳良在短視頻這個賽道上也沒有缺席。每天早上6點至7點,他會把當天晨練的視頻發在“炳良自強”同名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多個平臺上。視頻內容是他每天早起晨練的畫面,配音則結合當天節日隨機來一段“正能量”感悟等,時長1分鐘左右。每天一條,5年來幾乎不間斷,截至《華夏時報》記者發稿前,孫炳良已經拍攝2006條視頻。在短視頻平臺抖音上,“晨練正能量”視頻總播放量達25萬,該平臺視頻總點贊量達16.8萬。
孫炳良自豪地說“炳良自強”的名稱是2011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親自題寫的。后來,孫炳良把這四個字作為自己奮進的一面旗幟,讓這四個字成為自己的名片。
對比圖:扔掉“雙拐”練習走路與現在每日晨起鍛煉的孫炳良
孫炳良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他8歲時患上了嚴重的骨髓炎,落下了下肢殘疾。以全鄉第三名的優異成績考上了鄉重點中學后,因身體殘疾被學校拒收。作為一個自尊心極強的人,他對未來感到了絕望,甚至產生了輕生的念頭。后來,通過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張海迪的故事》等書籍,讓他看到了人生的希望。
12歲,他寫下座右銘:立下愚公志,身殘何所懼,只要肯登攀,勝利在眼前。
孫炳良意識到雙拐是阻礙求學的主因后,他背著家人,悄悄燒毀了這副“枷鎖”,向父母宣布要擺脫雙拐行走并自學初高中課程。盡管父母支持他讀書,卻對行走計劃充滿擔憂——彼時他因胯骨脫位導致下肢肌肉萎縮,醫學報告早已判定他需要終身依賴拐棍的支撐。
但倔強的孫炳良用兩只方凳開啟了這段二次走路學習歷程,他先用兩只方凳支撐身子慢慢挪動,每挪一小步雙腿和胯部就會因撕裂而疼。他不吭聲、不放棄,每天堅持練習。手心里的肉磨出了水泡,時間長了磨成了繭子,都沒有停下來。
一年多時間過去了,開始練習扶墻走路,摔倒了就爬起來接著練。四年多時間過去了,孫炳良可以走路了,雖然步履緩于常人,但是這段從方凳到墻垣再到平地的軌跡,對他而言,已經是奇跡。
練習走路的同時,孫炳良開始在家自學中學課程,不懂的地方就向爸媽和哥哥姐姐們請教。學不進去的時候,他效仿古人“懸梁刺股”,把一根長繩子系在房梁上,下邊拴上一根針,腦子開小差了就用針扎一下額頭。時間長了,他的額頭上被扎得青一塊紫一塊的。4年時間里,他自學完初中和高中的全部課程。
“我現在每天早上起來拍一個短視頻,并不是什么難事,貴在堅持。我主要想把自強不息的精神傳遞給處在人生低谷的人,也想展示我們殘疾人群體的正能量和堅持。”孫炳良說。現在“炳良自強”現已注冊成商標,成為國內勵志品牌。
始終如一,以感恩之心反哺社會
孫炳良并沒有將他取得的成果全部歸結到個人。一路上,他沒有忘記政府和殘聯組織的幫扶、助殘企業的支持以及殘疾人群體的關照。自己好起來的同時,他也在不斷回饋社會,幫助他人。
取得了全國家用電子產品維修中級證書回到家后,為了感恩父老鄉親的幫助,孫炳良開始給村里人義務維修電器。在縣城開設自己的家電維修部后,承諾“每逢周日和節假日,為殘疾人、五保戶、老軍人義務維修家電。”這個承諾,二十幾年里從未失信。
為了給“殘疾人一個家”,他創辦了電商創業孵化園。“如果殘疾人想創業,那就給他提供平臺、普及優惠政策;如果想就業,就根據自己的能力,先擇業,再培訓。”孫炳良講述,“這兒沒有門檻,我們希望盡可能減少殘疾人群體常年待在家里,還需要父母照顧的問題。就業一個,解放全家。”他這樣總結。近年來,孫炳良團隊已累計培訓8700多名殘疾人、貧困戶在電商行業實現了就業,扶持接近90名學員開設了自己的電子商務公司,安排120名學員做淘寶云客服,2000多名學員開設了淘寶店鋪及入駐移動電商、農村電商;培訓家庭經濟困難人員680人。
2024年,孫炳良作為鶴壁市人大代表,在鶴壁市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期間提出《優化城鄉低保戶創業環境的建議》,得到了市民政局的積極反饋,給予殘疾人創業兩年緩沖期。“一般來說,殘疾人是有低保的,這樣可以讓他們的生活有一定保障。但是,如果殘疾人想自主創業,就需要辦理營業執照。可辦理了營業執照,就會取消低保金。二者不是并行的,但創業有一定風險。所以,好多殘疾人會想不創業了。如果創業失敗就會返貧。”憑借著多年來在一線的觀察,孫炳良精準察覺殘疾人創業困境后,他“扶上馬,送一程”,極大激勵了鶴壁市殘疾人參與創業。
此外,孫炳良也會主動宣傳浚縣,參與地方文旅視頻拍攝、在電商直播間銷售小河白菜、花生、豆腐皮等鶴壁“三農”產品,讓浚縣能被更多人看見。
孫炳良的故事還遠未講完,他充滿前瞻性,積極引入數據標注產業;他堅持儀式感,每周在園區舉行升國旗儀式……采訪中,孫炳良總結稱,多年來他一致秉持著“堅持、毅力、創新、感恩”這八個字。得益于此,廣闊的世界向他致以掌聲。
責任編輯:周南 主編:文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