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黃曉慶
5月15日上午9點,內江市東興區田家鎮范長江研學基地草坪上,一排木桌和竹椅呈扇形排列,兩旁展示著當地特色農產品。左邊的時令水果:小番茄、桑葚、枇杷等,還保留著田間地頭的原生氣息;右邊裝在精美包裝盒里的紫皮大蒜和天冬系列產品,又體現了種植到加工的產業升級。
內江首場戶外新聞發布會就在這樣輕松活躍的氛圍中,拉開了序幕。在這場“鎮”了不起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田家鎮的鎮村干部和返鄉創業人士作為“新聞發言人”,通過鮮活的故事,為媒體記者展現了一個產業興旺、鄉村秀美、潛力無限的田家鎮。
發布會現場(攝影:蘭自濤)
破解產業發展瓶頸
2024年田家紫皮大蒜產值超9000萬元
正值5月,田家鎮火花村、正子村、萬年村等村的村民都在忙著采收紫皮大蒜。種植歷史近200年的田家紫皮大蒜,不僅是東興區的特產,也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產業發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火花村黨總支書記鄒丹回憶起了那段艱難歲月。
以前受到水利和交通設施的制約,村里的紫皮大蒜種植規模一度縮減到只有300多畝,缺少規模,效益很難保證。后來,村里修了公路,還在公路的旁邊,建成了一條引水灌溉渠,制約紫皮大蒜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被解決。
“我帶領村民成立了一家合作社,引導村民繼續種植大蒜,還實現了紫皮蒜的工廠化加工生產,把賣不起價的小果經過腌制加工,變成十到二十元一斤的紫皮蒜產品,提高附加值。”鄒丹興奮地說道。
田家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胡建華介紹道,2024年,“田家紫皮大蒜”產量有1萬余噸,實現產值超9000萬元。
現場擺放著當地特色水果(攝影:蘭自濤)
挖掘紅色文化資源
長江田園花海吸引眾多游客觀賞
田家鎮是新聞巨子范長江的故鄉,以國家AAAA級景區范長江文化旅游園區為核心,田家鎮打造了集“長江文化博覽、故居田園風光、果蔬農耕體驗”于一體的鄉村旅游度假區。
東興區田家鎮黨委委員、宣傳統戰委員、副鎮長黃靜稱,今年“五一”節,大家期盼已久的長江田園花海正式開園迎客,500余畝樹樁玫瑰、月季、牡丹等競相綻放,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觀賞。
除此之外,田家鎮還有農產品采摘基地、露營基地、生態景觀帶及彩虹步道,配套水月餐廳、竹棲居民宿、橘子園農家樂等設施,形成了“紅色教育+生態休閑”全域旅游網絡。現在,花海漫步、麥田攝影、鄉村豐收、趣味運動、非遺市集、美食展銷等特色活動貫穿全年,讓游客來到田家好看、好耍、好吃。
下一步,田家鎮還將繼續挖掘范長江紅色文化資源,壯大特色產業,開發田園休閑項目,推動文農旅深度聯動,持續提升范長江文化旅游園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現場展示有天冬系列產品(攝影:黃曉慶)
退伍老兵回鄉創業
解鎖鄉村旅游一年四季不同玩法
隨著產業的發展,不少有志之士返鄉創業,來到田家投資興業,三兵橘子園負責人濮加隆就是其中之一。發布會上,濮加隆講述了他帶領鄉親們共同創業的心路歷程。
12年前,濮加隆退伍來到田家鎮三元村,創辦了養殖合作社,后來因為禽流感,幾十萬元全打了水漂。
2018年,瞅準鄉村旅游的市場前景,他開辦了農家樂。后來,眼見周圍農家樂越來越多,他又再次創新,探索出不同的玩法。
春天搞“踏青套餐”,把摘果子、釣魚、拍花海打包賣,讓客人來了還想來;夏天開“田間課堂”,帶城里娃種菜、抓龍蝦,告訴他們菜不是超市里長出來的;秋天玩“橘子狂歡”,讓游客自己動手做橘子醬;冬天做“圍爐火鍋”,用羊骨頭熬一整天湯底,配上烤全羊,吸引了不少“好吃嘴兒”。
“掙錢不能只顧自己。”濮加隆分享道:68歲的鐘大爺幫農家樂打掃衛生,一個月多掙2000塊;退伍戰友老薛當上大廚,還帶了仨徒弟;周圍農戶養的雞、種的菜直接賣給餐廳,一年能收80多萬的貨。
作為一名黨員,也是老兵,濮加隆說,往后他還得繼續當好這個“炊事班長”,帶著大伙兒守著田、創著業,把日子越過越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