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文章無任何不良引導,觀點僅供參考。
在《莊子·人間世》中,顏回與孔子關于"心齋"的對話猶如一泓清泉,在兩千年的時光長河里,持續滌蕩著世人蒙塵的心靈。
原話是這么說的:“人間志,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于聽,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何為“心齋”?所謂心齋,即心靈之齋戒,一般齋戒是戒酒肉,心齋則是不聽不思,達到精神的虛靜。
這句話里,其實包含了修道、修心的三大境界,分別是“聽之以耳”、“聽之以心”和“聽之以氣”。
也就是說,你要是志向修道的話,第1個要「用耳朵去聽」,去聽各種天籟,大自然的聲音,鳥語、蛙鳴、風雨聲。但是用耳朵去聽,會有局限性,你只能聽到各種表面的振動,很多聲音都是雜音和噪音;
第2個你要「用心去聽」,聽從你內心的聲音,遵從你內心的想法,真正為自己而活,向內求。但用心去聽,也有局限性,因為是人就會有私心,會有各種各樣的欲望、貪念、渴求。
最后是「用氣去聽」,想象自己是一團氣,是天地萬物宇宙的一部分,與天地萬物宇宙融為一體,去聽一切正氣,養浩然之氣,此時心中才會有靜氣,沒有任何雜念,那才是完美的。
可以說,這種從"聽之以耳"到"聽之以心",再到"聽之以氣"的修道次第,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命覺知體系」。
這不僅是對感官功能的哲學思辨,更是對現代人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保持「心靈澄明」的深刻啟示。
當我們重新審視這三個遞進的生命維度時,會發現莊子早已為困頓的現代人指明了通往心靈自由的幽徑。
本文就從這三大維度,掰開了,揉碎了,帶大家來一一深入拆解:
一、聽之以耳:感官世界的迷障
一個可悲的真相和殘酷的事實是,現代人生活在「信息繭房」之中,耳畔充斥著社交媒體的提示音、短視頻的喧嘩聲、各類資訊的轟鳴聲。
我們的聽覺系統如同24小時運轉的雷達,不斷接收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聲波刺激。
這種表面的"聽見"往往停留在聲波振動轉化為神經信號的物理層面,就像莊子所說"耳止于聽",感官接收的只是聲音的物理屬性而非本質內涵。
在數字時代,人們的聽覺功能正在發生異化。地鐵上戴著降噪耳機的青年、餐廳里各自刷著短視頻的食客、會議中不斷查看消息提醒的職場人,都在經歷著"聽而不聞"的集體困境。
一項神經科學研究顯示,持續暴露在碎片化聲音環境中的人群,其前額葉皮層的深度思考區域活躍度明顯下降。這印證了莊子對感官沉溺的警示:當耳朵被紛雜聲浪俘獲,心靈就會失去自主性。
那應該怎么做才好呢?
突破感官迷障,核心是需要建立「覺知的"防火墻"」。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禪修者以蓮花手印隔絕外緣的形象,正是對感官收攝的生動詮釋。
而現代人則可以通過定期數字斷食、設立專注時間段、培養單一任務處理能力等方式,讓聽覺回歸其本真功能——不是「被動接收器」,而是「主動選擇的感知門戶」。
當然最核心的要學會接下來的兩大心法:“聽之以心”和“聽之以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