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的遺憾:天不假年!
后周太祖郭威(AI圖片)
他絕對是個猛人,初入軍營時還不到20歲,個性極為桀驁不馴。當時軍營附近有個菜市場,里面有個賣肉的屠夫經常欺行霸市,無惡不作。
這天,他去找屠夫,說,我今天照顧你生意,先給我來十斤瘦肉,不要有半點肥肉在上面,都細細切作臊子;再來十斤肥肉,不要半點瘦肉在上面,也要細細切作臊子。
各位讀者大大,你們沒有看錯,眼熟的這一幕,你們在《水滸傳》“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節中看過這一幕場景。因為,寫《水滸傳》的施耐庵先生,極有可能借鑒了這位猛人的親身經歷。
歷史上這個被猛人找茬的屠夫,結局比《水滸傳》里的“鎮關西”還慘,“鎮關西”好歹還挨了魯達三拳才死,而這個屠夫被這位猛人順手操起肉案上的刀,一刀就結果了性命。
猛人比魯達猛,魯達打死“鎮關西”后嚇得趕緊逃命。而他殺了屠夫之后,絲毫不帶慌的,像個沒事的人一般,把刀一丟,晃晃悠悠,繼續悠閑地逛街,本故事摘自《舊五代史.郭威紀》。
這位比魯達還猛的人,就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后周開國皇帝、太祖郭威。郭威,邢州堯縣(今河北隆堯縣)人,父親郭簡,曾任后晉順州(今北京順義縣)刺史,死于亂軍之中。
郭威自小孤苦,四處流浪,生于亂世,長于亂世。18歲時以勇力應募從軍,他身材高大魁梧、勇力過人,深受領導賞識。歷經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四個朝代,憑著智勇不斷獲得升遷。
最后,郭威擁立劉知遠在太原稱帝,獲任樞密使,成為后漢重要的開國功臣。公元948年,44歲的郭威奉命出征,行軍途中遇到一個風塵仆仆、衣衫襤褸、面有菜色的青年要求加入他的隊伍。
這個21歲的青年自稱是禁軍護圣都指揮使趙弘殷的長子趙匡胤,一番問答之后,郭威相信了趙匡胤的話,問趙匡胤想要什么職位,趙匡胤說,我只想做一名普通的兵,請郭公開恩成全。
郭威點頭同意,就這樣,后來同樣成為猛人的士兵趙匡胤做了猛人郭威的一名親兵。這一年,后漢開國皇帝劉知遠剛病死,他18歲的次子劉承祐登基即位,幾名節度使叛變,政局陷入動蕩。
劉承祐起初故意閑置郭威不用,而派出自己的親信出征,試圖以此培養自己的嫡系部隊。誰知,他派出的親信壓根不頂用,反而刺激了別的更多藩鎮也開始蠢蠢欲動,想要叛變。
無奈之下,劉承祐只好親自去郭威家里小心翼翼地請求郭威出征,郭威給足了劉承祐面子,卑微地表示,臣唯命是從。這年八月二十日,郭威率軍抵達河中城下,討伐河中護國節度使李守貞。
在當時的情形下,只要李守貞堅持得越久,劉承祐的江山就越容易垮塌,所以,劉承祐才會把后漢最后一張王牌郭威派出來。郭威一到,不走尋常路,立即下令停止對河中城的進攻。
郭威征調周邊5個縣的百姓近2萬人,在城的北面之外的三面構筑小型堡壘,形成立體工事。工事完工后,郭威卻按兵不動,也不讓百姓還鄉。就連郭威手下都弄不明白,他到底想干啥。
不久,李守貞突然派兵出城突襲,郭威大軍在慌亂中棄了堡壘退守大寨。李守貞卻不追擊,而是命部下拼命破壞郭威建好的堡壘。等到郭威重新集結部隊準備出戰時,李守貞部已退回城里。
郭威辛苦幾個月建的堡壘變成斷壁殘垣,很多人頗有怨氣。但郭威卻不理會,命征調的這些百姓再次構筑堡壘。此后,在長達一年的時間里,雙方重復上演這一幕。
詭異的是,這一年后,李守貞的部隊越打越少,除了戰死的,逃跑的占了不少。至此,時機成熟,郭威下令攻城,三面強攻,獨留北面放行。城破,李守貞全家自焚。
消息飛快傳出,和李守貞同時反叛的鳳翔節度使和永興軍節度使嚇得趕緊投降。郭威的確是當之無愧的猛人,以最小的代價,獲得了最大的戰果——叛變的三個節度使,滅了一個,迫降兩個。
這一戰役,把郭威的杰出才干和謀略展現得淋漓盡致:與其強攻河中城李守貞導致損兵折將,不如想辦法迫使李守貞出城作戰。郭威掐準了李守貞的痛點——河中城死守無援。
后周世宗柴榮(AI圖片)
郭威用一座座新建的營寨堡壘向李守貞步步緊逼,瀕臨絕境的李守貞再也無法忍受郭威這些營寨的挑戰,只能一次次冒險出城毀滅堡壘,以此來表明自己還能生存下去的堅定信心。
高明的郭威,只用了一些粗制濫造的豆腐渣堡壘就攻破了李守貞的心理防線。郭威以最小的代價,瓦解了三個叛變的節度使,讓后漢的天下得以重新回歸平靜。
班師回朝的路上,郭威得到了空前熱烈的歡迎,他的聲威也上升到了頂峰,成為后漢朝中第一人。但后漢皇上劉承祐心里卻不好受,他父親留給他的五位顧命大臣全都生龍活虎的。
尤其是掌握兵權的郭威,權勢還比從前更加顯赫了,這迫使劉承祐不得不試圖扭轉這種局面。4個月后,劉承祐做的第一個動作是,把軍方第一猛人郭威派往邊疆抵擋契丹。
其實,郭威率軍趕到時,哪有什么契丹入侵?但隨即收到皇帝劉承祐的命令,要他就地駐扎,以防契丹入侵,就這樣,后漢軍方第一猛人郭威被安排去了邊疆站崗放哨。
對郭威來說,自己功高震主,離開政治權力中心,已是皇帝恩典。公元950年十一月,皇帝劉承祐等不住了,父親留給他的五位顧命大臣,他下手殺掉了三個:楊邠、史弘肇、王章。
兵權和財政權被劉承祐收回,除了郭威,還剩宰相蘇逢吉,這是個百無一用的文人,威脅不大。郭威獲得三位顧命大臣被殺的消息后,找親信宣徽使王峻討論,可討論半天也不得要領。
郭威只好決定靜觀其變,不久,郭威就收到鎮寧軍節度使李弘義和侍衛步軍指揮使王殷聯名寄來的加急密信。原來,皇帝劉承祐密詔李弘義去澶州殺了王殷,又密令郭崇去殺郭威和王峻。
李弘義收到密詔后,第一時間和王殷結盟。在那個造反順理成章的時代,皇帝居然想以一紙詔書就命令之前沒有溝通過的人去執行他的所謂密令,這是多么幼稚、多么荒唐、多么危險的舉動!
李弘義和王殷以十萬火急的速度搶在郭崇前面密告了郭威,隨后趕到的郭崇直接把皇帝的密詔交給了郭威。郭威看到皇帝親筆簽署的密詔,心知終于對死去的故主劉知遠以及天下都有交代了。
郭威將皇帝的密詔稍微改動,就變成了皇帝要處死他的重要下屬,看到這份密詔的下屬,士氣瞬間被鼓舞起來,軍隊當天就集結并向首都開封開進。但此時,并沒有證據表明郭威要謀反。
郭威不敢反叛,因為他的家人全都留在開封。一天,軍營抓到皇帝派來的一個奸細,郭威鄭重地給皇帝寫了一封密信,再三鄭重地向皇帝保證,他絕無反叛之心,他是絕對擁護皇帝的。
另外,郭威向皇帝強調,他手握大軍,皇帝的生死掌握在他手里,但他的家眷全都還在開封城里,郭威家屬的生死同樣掌握在劉承祐手里,他希望皇帝放過他的家人,這樣,皇帝才能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