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遼寧頻道
人民網“行進中國”遼寧調研采訪團
走進鐵西,時時都能感受到一股精氣神。
5月14日,人民網2025“行進中國”調研行首站來到沈陽市鐵西區。與人民網記者同一天來到這里的,還有參加2025“博士沈陽行”的百余位博士,進工廠、看社區、品文旅,無論記者還是青年博士,大家都覺得這里的精氣神不一樣。
“企業的精氣神來自創新”
在共和國的記憶中,鐵西區曾寫滿榮光。
走進中國工業博物館,墻上的“共和國工業第一”名錄是鐵西區工業實力的證明,更是新中國工業發展的一座座里程碑。
20世紀90年代,這片工業熱土一度面臨轉型陣痛。
行駛在鐵西區開發大道上,一座名為《鳳凰涅槃》的雕塑十分醒目,它象征著老工業區重新找回精氣神的涅槃重生。
《鳳凰涅槃》雕塑。鐵西區委宣傳部供圖
這座雕塑不遠處幾家企業的變遷,就是鐵西區轉型升級的縮影。
遼寧方大集團東北制藥102分廠智能化生產線啟用后,產能大幅度提升。人民網記者 周頌雪攝
“這條智能化生產線的生產節奏快到毫秒級,日產量數以十萬計。”在遼寧方大集團東北制藥102分廠智能化生產車間,副廠長高鐵民指著眼前的小容量制劑A生產線告訴記者:“電腦顯示屏上就可以直接查看各種參數,流程操作更加規范。”這家企業明年將迎來建廠80周年,如今正在開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的新賽道。
沈鼓集團轉子車間里,技術工人在屏幕上布置任務,身邊的數控機床開始精雕細刻。人民網記者 周頌雪攝
在距此不遠的沈鼓集團,“沈鼓云”工業互聯網平臺正實時追蹤千里之外客戶設備的運行狀態。轉子車間里,工人通過云端系統接收加工指令,數控車床在數據驅動下精準運轉,電子屏實時滾動著生產進度、關鍵件完成率等數據……這家擁有73年歷史的“壓縮機巨頭”,“十四五”以來相繼研制成功多型重大裝備,填補了100余項國內空白。
BMW X3在華晨寶馬鐵西工廠里達廠區實現量產。華晨寶馬供圖
坐上新開通的沈陽地鐵3號線,在終點站的空中站臺能夠俯瞰華晨寶馬里達工廠。這五年,寶馬集團堅定看好中國,不斷在沈陽加快建設汽車產業集群——成為首家調整持股比例的合資車企;全球最大單項投資項目里達工廠正式開業;沈陽研發中心二期擴建項目正式啟用;華晨寶馬第600萬輛整車下線;全新BMW X3在里達工廠正式量產;2026年,新世代車型將在里達工廠正式量產……在鐵西,高水平對外開放正在結出碩果。
企業的精氣神,來自創新。過去五年,鐵西裝備制造業集群不斷轉型升級:生物醫藥與精細化工產業入選遼寧省首批“產業大腦”,沈鼓、沈變等4家企業獲評國家級卓越智能工廠。科技型企業年均增長40%,規上企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5%。
“十四五”以來,鐵西區實施智改數轉項目300個,新增省級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50個,5G工業應用場景60個。鐵西區正勾勒出“老字號”蝶變、新動能集聚的產業圖譜。
今年一季度,鐵西區GDP增速8.8%、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4%、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4%,多項經濟指標增幅令人矚目。
城市更新,讓城市的精氣神更舒展
在鐵西區工人新村一社區實久花園小區的院子里,12單元4層1號李茲榮老人在跟鄰居們拉家常。這些老街坊能經常在院子里聊聊天曬曬太陽,多虧了一個月前新裝上的外掛電梯。
2023年參加沈陽市老舊小區改造工程以來,實久花園小區已在5個單元加裝了5部電梯,解決了部分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出行難題。鐵西區委宣傳部供圖
這五年,鐵西區啟動老舊小區電梯加裝試點,截至今年4月已累計完成30部電梯安裝,居民申請熱度持續升溫,“一鍵到家”的便利正惠及更多老舊社區百姓。
城市更新并非大拆大建,而是在歷史肌理上續寫新篇。2023年前,鐵西區的工廠搬遷留下70萬平方米的工業遺址。如何利用好這些工業遺址?鐵西區通過不斷嘗試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曾經的廢舊廠房變成一個個獨具特色的文創園和功能區,傳統與現代工業點位成為工業文化研學游線路打卡點,工業文旅逐漸發展……走進鐵西老城區,就如同走進一個城市工業博物館。
重型文化廣場上的“持釬人”巨型雕塑。鐵西區委宣傳部供圖
80多年歷史的奉天工場建筑群在經過全面修繕后,成為熱門打卡地。以它為圓心的5公里半徑內,散布著1905文化創意園、紅梅文創園、奉天記憶文創園等多個由工業遺存改造成的文化創意產業園。
中國工業博物館里完整保留工作設備的鑄造館,講述著鐵西區的工業史;1905文化創意園支撐龍門吊的鋼梁還原封不動地保留著,一個個小隔間成為年輕人的文化創意創業基地;紅梅味精廠的發酵車間改造為“發酵藝術中心”,成為東北最大的民營藝術空間,承辦各類藝術展覽等活動。
曾經的老廠房是老一輩鐵西人的奮斗坐標,而改造后的文創園則是現在年輕人開拓文化產業的創業地標。鐵西更新、更美、更便捷的同時,這片土地的精神血脈也在傳承。
“有精氣神的產業”吸引“有精氣神的人”
“這里的產業升級為科研提供了廣闊試驗場,政策服務更是周到入微。”2023年落戶的東北大學博士戰國鋒,談及鐵西區人才生態時滿是贊許。通過“博士沈陽行”平臺簽約沈陽工業大學的任騰,在壓縮空氣儲能領域的創新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他坦言:“產業需求與科研方向的深度契合,讓我們真正實現‘把論文寫在工廠里’。”
在鐵西區,像戰國鋒、任騰這樣的年輕人才正不斷匯聚。這里的產業,早已不是傳統印象中的“老工業”,而是充滿活力與創新的“年輕的產業”。德國賀利氏集團在中國規模最大半導體項目的投產,中科芯微半導體機器人研發生產基地的開工,眾多新興產業集群的崛起,如同強大的磁場,吸引著懷揣夢想的年輕人。
產業是人才的“蓄水池”,鐵西區雄厚的產業基礎,也為年輕人的科技創新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
5月14日,沈陽市鐵西區舉辦博士沈陽行現場推介會,省內外知名高校200余名博士走進鐵西。鐵西區委宣傳部供圖
“去年集團就參加了‘博士沈陽行’活動,我們最終成功引進了一名新加坡國立大學流體力學的博士,他的本碩都是西安交通大學流體機械專業,與我們集團的產品方向高度契合,切實為公司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在沈鼓集團,公司黨委組織部副部長、人力資源中心副主任林薇一邊接待采訪,一邊組織博士們參觀。
沈陽興華航空電器有限責任公司產品設計院院長李大順對這次活動充滿期待:“去年,我們成功引進了一名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制造專業的博士,入職后,主導建立了產品結構強度分析標準化流程,有效提升了相關產品的正向設計研發能力。”
“十四五”以來,鐵西區累計引進高層次人才1671名,為區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有精氣神的產業能吸引有精氣神的人,我們還要讓大家在這里工作好、生活好,這樣才能真正留住人才。”鐵西區委書記、經開區(中德園)黨工委書記郭忠孝說,“近幾年,優質教育資源、醫療資源、文化體育資源不斷加快布局,老工業基地變得更宜居宜業。”
產業、城市和人才相互成就,這片老工業基地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青春活力。
從工業“銹帶”到創新“秀場”,從傳統制造到智能工廠,從工業遺存到文創高地,這片浸潤工業基因的土地,正煥發著新的精氣神。
這樣的鐵西,充滿希望。
(楊義、徐冬兒、那其灼、王斯文、湯龍、邱宇哲、孝媛、周頌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