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的出現,讓許多國人至今還記得它在藍天中劃過的身影。可很少有人真切體會,這架被五角大樓稱為“全世界都被蒙在鼓里”的飛機,是怎樣從無到有、從夢想走向現實的。它不僅僅是我國科技實力的代表,更是一代代航空人、普通工人和無數家庭心血匯聚的結果。
一、
很多上了年紀的朋友,或許會記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剛成立的我國空軍是什么樣子。那個時候,家家戶戶都為能在廣播里聽到空軍捷報而自豪,可要說咱國造飛機,誰都覺得那是天方夜譚。老百姓口中的“殲五”,其實是照著蘇聯圖紙仿制的噴氣式戰斗機,真正的國產還談不上。
那會兒,航空工業的底子薄得很。零件短缺,工廠簡陋,工程師和工人大都靠著技術手冊和反復琢磨,在鐵皮搭的簡易廠房里日夜奮戰。冬天廠區凍得玻璃結霜,夏天機庫熱得能燙手,有人說早些年飛機能飛起來,靠的不是啥秘密武器,就是大家拼命琢磨、舍不得放棄。
1970年代,我國想自主研制能和世界先進戰斗機叫板的飛機,結果處處碰壁。發動機、航電、雷達,各個技術環節都被外面卡著脖子。那個年代的航空人,有的因為試飛失敗丟了性命,有的在實驗室一住就是大半年,生活不易,卻沒人輕言退縮。
老工人們說,彼時他們能做的就是“多看多學”,把能拆的進口飛機全拆開,哪怕多學點技術,哪怕只會裝一個螺絲也行。雖然環境艱苦,但誰都明白,只有咬牙往前走,才能有后來一絲希望。就這樣,一批又一批的技術骨干和青年工人,把人生最寶貴的年華交給了工廠和實驗室,也為后來的突破打下了最初的地基。
二、
我國航空工業的真正轉折,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彼時國際局勢變化,中蘇關系緩和,我國有機會向俄羅斯引進先進裝備。蘇-27就是那時我國“盯”上的目標。24架蘇-27到貨后,工程師們如獲至寶,不僅當做主力裝備,也成了現實版的“教科書”。
這批飛機一到,技術人員就開始系統學習、拆解研究。有人說,那段時間沈陽飛機廠的工程師幾乎把蘇-27拆了個遍,邊學邊畫圖,甚至有經驗的老工人根據結構反推生產工藝。正是這一步一步的“摳細節”,后續我國的殲-11系列才得以逐步國產化,并實現部分自研改進。這個階段的我國航空工業,雖然還是“師傅帶徒弟”,但已經開始摸著石頭過河。
然而,外援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到了90年代末,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立項“J-XX”計劃,也就是殲20的前身。目標很直接,就是要對標美國的F-22,爭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創新。這個階段我國航空工業開始“跨步趕超”,可過程并不容易。
隱身技術是其中最大的門檻。西方早早就把隱身飛機當作“家底”看得緊,想要買點關鍵設備、資料根本不可能。中國的設計團隊只能靠自己反復試驗,從飛機外形的每一條曲線到材料的每一次混合,全靠一代代工程師和實驗室反復推敲。風洞里、實驗室外,模型換了一批又一批,數據、草圖、廢樣品堆成了小山。
而動力系統的難關則更加棘手。發動機一度被認為是我國航空工業的“命門”。2000年左右,太行發動機開始主攻大推力隱身機動力,但材料不過關、可靠性問題頻出。技術員們泡在廠里調配合金、研究燃燒效率,失敗了再來。后來WS-15逐步成熟,總算讓殲20有了“自家心臟”。老一輩人回憶,“那幾年試驗一壞就得返廠,光等零件就能熬白頭發。”可就是在這樣的堅持下,殲20終于能掛上國產發動機升空。
整個研發過程中,最難得的是團隊合作和保密紀律。國內設計師常年在封閉園區工作,嚴禁外泄進度信息。保密組甚至連出差都按最高級別執行。2011年殲20首飛成功,很多人都是那一天才第一次真正看到它的樣子。事后有業內專家坦言:“國外之所以驚訝,是因為中國很少宣傳進度,成了才亮出來。”這種“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風格,讓美方措手不及。
三、
殲20橫空出世,不只是科技的進步,更是我國社會幾十年變化的縮影。最早的飛機靠仿制、技術靠外援,到如今完全自主可控,這一路走來,背后既有技術創新,也有社會環境的巨大改變。
普通百姓其實最早感受到“變了”,是在2000年后。家用電器、手機、汽車都開始打“國產自造”標簽,人們慢慢有了底氣。飛機領域,大家一開始不太關心,覺得太遙遠,直到閱兵式、航展上殲20一亮相,大家圍在電視機前議論“咱們終于有了自己的先進飛機”。那一刻,不少老人心里踏實了:“咱們真是一步一個腳印,啥都能自己做了。”
其實,飛機的突破和家家戶戶的日子一樣,都離不開積累和改變。有航空工人說:“早年大家掙的工資低,但工作干得有勁兒,就是想讓下一代不用再挨窮。”這股勁頭在各行各業都能見到,從制造業到科研、從工廠到農田,正是這樣的積淀,讓我國社會有了厚積薄發的可能。
殲20的研發也讓許多普通人開始思考,“我們的生活和國家發展其實密切相關。”有的工人子女后來考上大學,進入航空企業當技術員;有的家庭看到國產飛機飛上藍天,把它當作孩子的榜樣。甚至有些農民工在工地上討論,“咱們的飛機牛了,家里的孩子也要爭氣。”國家的進步讓無數家庭受益,這種點滴變化,是殲20背后最真實的民生基礎。
五角大樓對我國“隱瞞真相”的說法,其實也是一種不適應。過去幾十年,我國在世界舞臺上很低調,尤其在軍工領域更是“少說多做”。但現在我國的進步已經無法被忽略。
有人感慨:“咱們不是故意遮掩,而是怕事情沒成,先不說大話。”實實在在做事,這也是一代代中國人的習慣。
2024年,殲20已實現批量列裝,國產發動機和新型雷達也不斷升級。國產飛機走進世界舞臺,成為各國航展上的亮點。年輕一代的工程師、工人把殲20當成夢想,也把更多希望寄托在下一代飛機的突破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