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太有趣了,幫助我快速理解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故事。”在俄羅斯伊爾庫茨克一年一度的“書香五月”圖書節現場,13歲開始學習中文的當地青年馬克西姆,在體驗完俄文版“初心之旅”大空間VR沉浸式體驗后很是興奮。VR眼鏡里,他身臨其境穿越至1921年前后,“親歷”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的歷史背景、會議過程以及重要意義。他的感受印證了這場跨越時空的文化交流活動的獨特魅力。
今天(17日),中共一大紀念館與上海外國語大學合作,赴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參加第二屆“書香五月”圖書節活動。兩臺VR體驗設備明顯不夠用,展位前等待體驗的老外排起了長龍。
“這本筆記本的封面,是什么意思?”馬克西姆意猶未盡,指著展臺的紅色文創詢問。“在封面,我們復刻了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號,當時的雜志封面設計了一個地球圖案,從東西方伸出兩只手緊緊相握。”中共一大紀念館宣傳教育部主任楊宇向他仔細介紹,也是從第八卷第一號起,《新青年》新辟俄羅斯研究專欄,之后連續譯載外國書刊上介紹的有關蘇俄革命的文章。
《新青年》封面的改變,背后蘊含著早期先進分子的對救國道路的選擇。那緊緊相握的大手,暗示中國人民與十月革命后的蘇俄必須緊緊團結,也暗示全世界無產階級團結起來。《新青年》也成為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機關理論刊物。
圖書節上,類似的特色文創產品還有很多,中共一大紀念館精心挑選、進行展示,并特別制作了宣傳折頁,以多重載體向現場活動參與者講述“黨的誕生地”故事,提升國際傳播效能。
現場,俄語宣傳折頁幾乎索取一空。不斷有老外詢問:“哇我好喜歡,我怎么才能買到?”“我們這次僅作展示,如果您真心喜歡,可以圖書節后送給您作為禮物。我們邀請您來上海中共一大紀念館看看,那里可以購買!”
記錄真理的筆記本、鐫刻宣言金句的文化衫、復刻石庫門雕花的帆布包……楊宇說,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物件,實則是紅色基因的當代轉譯。如何創新傳播紅色文化,尤其在國際化語境中是個時代命題,更需要實現先輩精神、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的創造性對話,善用海外年輕群體喜聞樂見的載體,在日用常行中實現紅色文化的無痕浸潤。
時代在發展,但相握的大手沒有改變。
圖書節期間,中共一大紀念館聯合上海外國語大學與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文化部、伊爾庫茨克市政府、伊爾庫茨克州國立通用學術圖書館、俄羅斯“書香節”協會、伊爾庫茨克州地方志博物館共同主辦“俄中文化對話:合作歷史”學術研討活動。
來自中共一大紀念館、上海外國語大學、伊爾庫茨克國立大學、伊爾庫茨克州國立通用學術圖書館等研究機構的數十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從歷史、文化和教育的角度展開深入研討和學術對話。
中共一大紀念館協同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研究館員張玉菡向與會嘉賓介紹中共一大紀念館在研究、展示、傳播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以及創建過程中形成的偉大建黨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就中國共產黨的創建與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等議題進行學術探討。
既有VR科技帶來的沉浸體驗,又有學術研討的思想碰撞,更通過文創產品的“輕傳播”實現潤物無聲的文化浸潤。活動發起方之一,伊爾庫茨克博物館館長說:“這次活動架設了一座特殊的文化橋梁——它既通向歷史深處,又連接著當代青年的心靈。我們期待這樣的文明對話年年延續。”
作為中共一大紀念館首次在國外合作開展的學術活動,研討會為進一步推動中共黨史、國際共運史等相關研究走深走實,促進中俄兩國的學術交流與文化合作做出積極貢獻加深了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
原標題:《一大文創來俄羅斯了!什么體驗讓老外排起長龍?》
欄目主編:祝越 文字編輯:張曉鳴
來源:作者:文匯報 王宛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