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拉回國后,不到72小時,中方暫停進口巴西雞肉,歐洲也緊跟其后
5月10日晚,巴西總統盧拉結束俄羅斯之行,馬不停蹄率領龐大的經貿代表團抵達中國,開啟為期五天的訪問。這場高規格的國事訪問原本被普遍視為中巴關系的一次重大加持。雙方不僅在人民大會堂舉辦歡迎儀式,還簽署了涵蓋農業、金融、科技等多領域的20份合作文件,目標直指共建“一帶一路”與巴西發展戰略深度對接,加強多邊主義并推動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領域同樣表現亮眼,中國企業承建的桑托斯港糧食碼頭投用,進一步提升了巴西大豆出口效率。然而,就在盧拉回國不足72小時,中方暫停進口巴西雞肉與歐盟同步而至,無疑給中巴緊密互動蒙上陰影,也將全球農產品貿易的風險與挑戰驟然間呈現眼前。
從官方層面看,此次暫停雞肉進口直接導火索系巴西某農場首次暴發禽流感疫情。中國與歐盟緊急中止進口行為,并無任何政治因素,立場強調檢驗檢疫和消費者健康安全。不光,尤其對巴西而言,意義尤為重大:作為全球最大雞肉出口國之一,其對中國出口總量占比超過兩成,如今中國、歐盟雙重檢驗,讓整個行業鏈處于警戒狀態,市場信心受到沖擊。
回顧此次中巴高層的互動,中方不僅提供國事級禮遇,還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創新、產能升級等關鍵議題上幫扶巴西。新啟用的桑托斯港糧食碼頭令巴西的大宗農產品出口能力顯著提升,為其進一步融入全球供應鏈打下基礎。盧拉對此寄予厚望,希望借助中國在5G、半導體等科技領域優勢實現技術轉型,以基礎設施現代化和產能合作帶動巴西經濟質變。
然則,這種高速發展的伙伴關系背后,也隱藏難以回避的隱憂。一方面,是巴西農產品出口的周期短板,容易受季節性、中美貿易變數影響品質與價格,市場波動風險不言而喻;另一方面,港口即便擴容,但持續極限出貨帶來的積壓與成本壓力,亦可能成為隱形障礙。地緣復雜性陡增,一旦美國調整對拉美政策,巴西恐將迎來更多外部挑戰。
禽流感事件的發生既是一次農產品出口安全監控的考驗,也是提醒各國在全球食品供應鏈中必須提高危機應對與產業規范水平。巴西政府正緊急行動,農業部長法瓦羅宣布即派團赴華溝通,以力爭60天內控制疫情、重啟出口。更何況,盧拉已在國內推動全面監管,加強合規,以圖避免未來類似事件反復沖擊中巴貿易。
中巴合作空間廣闊,前景積極,但要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細節與機制建設至關重要。此次雞肉風波,是對雙方互信與協作韌性的一次現實檢驗。真正想讓合作走得穩、走得遠,絕不是一紙合約和一番愿景便可達成。只有在每一處流程和監管上都堅守標準,才能確保彼此之間的信任不被一次事件所撼動。中巴之間的這場“雞肉提醒”,正是通向未來深度合作的必經課題。
作品聲明: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