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前,當埃及空軍代表團與中國簽署40架殲-10CE戰機采購協議時,法國達索公司的股價應聲暴跌18%——這場因印巴空戰引發的全球軍貿地震,正將中國軍工推向聚光燈下。
5月7日,巴基斯坦空軍用殲-10CE擊落印度陣風戰機的畫面傳遍世界,不僅撕碎了西方戰機的“不敗神話”,更讓國際買家重新審視中國武器的性價比與實戰能力。
面對埃及、沙特、尼日利亞等40多國軍官扎堆訪華洽談訂單的場景,一個關鍵問題浮出水面:中國軍工出口的井噴式爆發,是否已成定局?
實戰成績單:六比零的“廣告效應”
5月7日的克什米爾空戰,堪稱中國軍工的“全球路演”,巴基斯坦空軍駕駛殲-10CE,在預警機支持下發射霹靂-15E導彈,僅用47分鐘便以6:0的戰損比擊落印軍陣風、蘇-30MKI等主力機型。
這場“一邊倒”的空戰,通過衛星直播讓全球看清兩個事實:一是單價6000萬美元的殲-10CE,性能不輸2.4億美元的陣風;二是中國裝備的體系化作戰能力,已碾壓“萬國牌”拼湊的雜牌軍。
市場反應比外交聲明更誠實。空戰次日,成飛集團股價飆升25%,埃及代表團帶著50億美元預算火速抵京,連原本猶豫的孟加拉國也緊急啟動殲-10CE采購程序。
而法國達索公司不得不面對現實——印度議員公開質疑陣風采購案,印尼網友怒斥“高價買花瓶”,就連陣風的老客戶卡塔爾也開始接觸中國軍工企業。
價格與政治的博弈
中國軍工的崛起,正在改寫全球軍貿的游戲規則,殲-10CE的單價僅為陣風的三分之一,卻能提供同等制空能力;紅旗-9P防空系統以95%國產化率實現全天候攔截,價格只有美國“愛國者”的一半。
這種“高配低價”策略,精準擊中了發展中國家的痛點,尼日利亞在采購天龍50防空系統時算過一筆賬:用中國裝備組建完整防空體系的花費,只夠買兩套法國同類產品。
更讓西方焦慮的是中國軍工的“去政治化”優勢。沙特采購東風導彈時未受人權指責,埃及引進梟龍戰機時無需簽署軍事同盟條款,這種“不干涉內政”的政策,與美法武器出口附加的政治條件形成鮮明對比。
正如埃及國防部長所言:“我們需要能實際使用的武器,而不是附帶意識形態枷鎖的展覽品。”
體系化作戰:從單品到生態
中國軍工的真正殺手锏,在于“交鑰匙工程”般的體系輸出,巴基斯坦空軍的勝利,不僅靠殲-10CE的機動性,更依賴空警-500預警機的戰場感知、霹靂-15E導彈的超視距打擊,以及數據鏈支撐的協同作戰網絡。
這種“預警機+戰斗機+防空系統”的組合,讓印尼、哈薩克斯坦等國看到替代俄式裝備體系的可能。
產能保障則是另一張王牌。成飛集團年產量超200架戰機,紅旗-9B生產線月產能達12套,連西方最忌憚的稀土材料也實現全產業鏈自主。
當美國F-35生產線因鎵材料短缺停工檢修時,中國軍工企業正開足馬力滿足全球訂單——埃及的40架殲-10CE將在18個月內交付,這個速度讓達索公司望塵莫及。
挑戰與機遇并存
盡管前景光明,中國軍工仍面臨多重考驗。美國正施壓盟友抵制中國裝備,法國將陣風單價降至1.2億美元求生,俄羅斯則推出蘇-57外貿版爭奪市場。
此外,部分國家長期依賴美俄裝備體系,換裝中式武器需重建維修、培訓、彈藥供應鏈,這對中國軍工的海外服務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但歷史大勢難以逆轉。2024年中國軍貿出口額達180億美元,首次超越法國躋身全球第四;2025年預計突破300億美元,高端裝備占比提升至50%。
當40多國軍官在珠海航展上研究殲-35模型,當沙特王室派專機接走中國軍工代表團時,世界已然看清——軍貿市場的天平,正不可阻擋地向東方傾斜。
夜幕降臨時,成都黃田壩的成飛廠區燈火通明,工人們正在為埃及訂單加班趕工,而在巴黎郊外的達索總部,高管們盯著中國軍工的成交數據,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擊落陣風戰機的不僅是霹靂-15E導彈,更是中國幾代軍工人“造導彈不如賣茶葉蛋”時代的隱忍與堅持。
當實戰檢驗撕去偏見,當體系優勢碾壓單兵,這場軍貿變局或許正如《金融時報》所言:“西方壟斷的時代,該翻篇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