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常說:“人生七十古來稀”,70歲也被稱之為“古稀之年”,以上是說能 這樣的年紀,是非常少的。
還真別說,在歷朝歷代的皇帝,一直都是養(yǎng)尊處優(yōu),衣食無憂的,但是活到70歲的也少之又少。
雖然在現(xiàn)在,七十歲的老人很常見,滿大街都是,在農(nóng)村更是一抓一大把,并且很多的老人70歲了,身體依然還很硬朗。
到了這個年紀,對于子女來說,都是想著好好盡孝,平時給買點好吃的,逢年過節(jié)了送點禮物。特別是在生日的時候,更是不會缺席。
然而很多的老人,越是年紀大了,就越不喜歡過壽,還有不少老人甚至害怕過壽。如果你要問什么原因,他們就會說“七十不過壽”。
確實在我國民間,這種說法流傳已久。乍聽之下,有人認為這是封建迷信,可細細探究,卻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著古人對生命、健康與家庭的深刻思考。
這句俗語究竟從何而來,又為何至今仍被一些老人遵循呢?
“七十不過壽”,直白地說,就是人到七十歲,不適合大張旗鼓地舉辦壽宴慶祝生辰。
在傳統(tǒng)觀念中,七十歲被稱為“古稀之年”,杜甫曾在詩中寫道“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足見在古代,能活到七十歲實屬不易。
而壽宴本是喜慶熱鬧之事,古人卻認為,人至暮年,身體機能逐漸衰退,生命愈發(fā)脆弱,過于喧鬧的場面可能會驚擾到老人,影響其身體健康。
同時,“滿招損,謙受益”的觀念深入人心,大辦壽宴易被視為張揚炫耀,恐遭天妒,帶來不祥,這種說法雖帶有神秘色彩,卻也體現(xiàn)了古人對自然和命運的敬畏。
隨著年齡增長,老人愈發(fā)不愿過壽,背后有著諸多現(xiàn)實原因。從健康角度來看,壽宴往往意味著要招待眾多賓客,老人需要長時間應酬,招呼親友、接受祝福,過程中難免疲憊。
頻繁的寒暄、長時間的站立或坐著,對于身體本就虛弱的高齡老人而言,是不小的負擔,很可能引發(fā)身體不適,甚至誘發(fā)疾病。
這個辦過喜事的應該最清楚,這個是非常勞心傷神的事情,有很多的事情都需要去考慮,特別的費神,可以說心理上的累,遠遠超過身體的累。
而老年人了,越是年紀大了,就越容易累,身體抵抗力也差,這樣很容易就誘發(fā)一些其他的身體疾病。
比如在壽宴上,老人為了盡地主之誼,忙前忙后,休息不足,血壓升高、心臟不適等情況時有發(fā)生。
從心理層面分析,隨著年紀增長,老人對生死看得更透徹,也更加敏感。壽宴雖為慶生,但“壽”字總與生命的長度相關聯(lián),操辦壽宴容易讓老人聯(lián)想到生命的有限,內(nèi)心產(chǎn)生不安與傷感。
而且,當看到晚輩們圍繞在身邊為自己祝壽,老人會擔心自己的離去會給家人帶來巨大傷痛,這種對身后事的憂慮也讓他們不愿大辦壽宴。
此外,“七十不過壽”還包含著對家庭和睦的考量。一場壽宴,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于一些經(jīng)濟條件一般的家庭來說,籌備壽宴可能會造成經(jīng)濟壓力。
同時,在操辦過程中,家庭成員之間難免會因為分工、預算等問題產(chǎn)生矛盾。老人不愿看到子女因自己的壽宴而勞心費力,更不愿家庭因為瑣事而產(chǎn)生紛爭,所以寧愿低調(diào)度過生辰,維護家庭的和諧與安寧。
“七十不過壽”并非毫無根據(jù)的迷信,它是古人基于生活經(jīng)驗、對生命的認知以及對家庭的關懷總結出的智慧結晶。
在現(xiàn)代社會,雖然生活條件和醫(yī)療水平大幅提升,但這份對老人的關懷與尊重,對家庭和睦的重視,依然值得我們傳承和發(fā)揚。
尤其是 有不少的老人,依然是比較傳統(tǒng)的,觀念方面也很守舊,他們就不太原因過壽。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對于老人的壽辰,我們不妨順從老人的意愿,選擇更為溫馨、安靜的方式,給予他們陪伴與關愛,讓他們在舒適、祥和的氛圍中感受溫暖與幸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