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月底了,我去銀行存點錢。」劉阿姨一臉愁容對我說。
「現在存款利率也太低了,2年期才1.65%,我這10萬塊放2年,連3500塊都賺不到。」
中央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10月全國居民存款單月減少5700億,今年7月又減少8000億。
去年全年居民存款增速創下近十年新低,銀行吸儲壓力陡增。
你以為錢都存銀行最安全?現在很多人把錢從銀行搬走了。
今天我就說說老百姓的錢到底都流向了哪里,以及普通人該怎么應對這種變化。
第1個問題,存款真的大幅減少了嗎?
相對來說,單月確實出現了減少,但從長期來看,中國居民存款總量依然在增長。
去年全國居民存款余額達到151萬億元,比前年增加了14.3萬億。
所謂「斷崖式下降」,主要是指某些月份存款減少的幅度比較大,比如今年4月一個月就減少了1.85萬億。
這種現象背后,既有季節性因素(比如4月和7月歷來是存款下降的月份),也有結構性變化(比如居民投資習慣的改變)。
事實上,銀行對這種波動早有心理準備,這也是市場經濟下正常的資金流動現象。
第2個問題,老百姓的錢都去哪了?
- 去買了理財產品。銀行存款年利率只有1.5%~2%,而銀行理財、基金等產品預期收益率普遍在3%~5%。
- 去提前還房貸了。很多人發現與其把錢存銀行拿2%的利息,不如直接還掉4%利率的房貸,這樣等于多賺2%。
- 去消費了。疫情結束后,大家積壓的旅游、購物需求釋放,錢花在了吃喝玩樂上。
- 去買股票和基金了。去年以來,不少人把錢投入股市和基金市場,希望獲得更高收益。
- 存進了互聯網平臺。支付寶、微信的理財產品操作簡單,收益比銀行存款高,吸引了不少存款。
這種變化說明了什么?
老百姓變得更精明了,不再滿足于低利率的傳統存款,而是尋求更多元的資產配置方式。
第3個問題,這對銀行有什么影響?
銀行需要存款作為放貸的資金來源。存款減少,意味著銀行「彈藥」不足。
為了吸引存款,一些銀行開始暗地里加息,比如送購物卡、返現等變相提高利率的方式。
部分銀行推出特色服務,比如專屬理財顧問、優先辦理業務等非利率競爭手段。
更多銀行開始轉型「大資管」,從單純吸儲放貸,變成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提供商。
第4個問題,普通人該怎么應對?
存款安全第一原則:錢不能只放一個籃子里
家庭資金可以這樣配置:
- 生活備用金:約占總資產30%,放在活期賬戶或定期存款,隨時可取。
- 穩健增值部分:約占40%,可配置銀行理財、國債、貨幣基金等低風險產品。
- 增值部分:約占20%,可投資股票型基金、黃金等有一定風險但長期收益較高的產品。
- 專項資金:約占10%,用于子女教育、養老等特定目標的儲蓄或保險產品。
誤區:盲目追求高收益
很多人看到銀行存款利率低,就沖動投資「高收益」產品,結果遭遇風險。
記住:每多1%的收益背后,都隱藏著更多的風險。收益與風險永遠成正比。
明智選擇:利用銀行存款的靈活性
大額存單利率比普通定期高,且可提前支取。
部分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的存款利率,普遍比國有大行高0.1-0.3個百分點。
定期存款可以選擇「零存整取」或「整存零取」方式,兼顧收益和靈活性。
記住,合理配置資產比追求高收益更重要。
不要盲從別人的建議,每個家庭的情況都不同,資產配置也應該個性化。
如果你還是不知道錢該怎么存,不妨先拿出一小部分嘗試不同的理財方式,從實踐中積累經驗。
畢竟,守護好自己的”錢袋子”,才能讓辛苦賺來的錢真正為你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