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14年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場關系中華民族生死存亡和人類前途命運的偉大戰爭中,中國人民率先舉起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旗幟,以堅韌不拔的民族意志和英勇頑強的抵抗精神,不僅徹底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而且改變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走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最早舉起反法西斯大旗且持續時間最長
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了對外侵略擴張的罪惡戰爭。此時,世界上其他絕大多數國家對法西斯的威脅缺乏足夠的警惕,企圖通過妥協退讓的綏靖政策換取一時的和平。中國人民毅然決然投入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中,打響了反抗法西斯侵略的第一槍,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開始時間最早的國家。至1939年9月反法西斯戰爭在歐洲爆發時,中國人民已獨立進行了8年的抗戰;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時,中國人民獨立抗戰已經持續了10余年。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中國人民進行的全民族抗戰,使中國戰場成為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戰場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即使在蘇德戰爭、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仍然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在全面抗戰期間,中日之間進行的重要戰役有200余次,大小戰斗近20萬次,殲滅日軍150余萬人、偽軍118萬余人,抗擊和牽制了日本三分之二以上的陸軍兵力和大部分海空軍事力量。中國軍民在此過程中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共傷亡2100多萬人(其中軍隊傷亡380多萬人),占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參戰國傷亡總數的五分之二;財產損失和戰爭消耗折合1000億美元以上。而美國在對日作戰中僅傷亡32萬余人,蘇軍傷亡3.2萬余人。
中國軍民在抗戰中表現出來的堅貞不屈的抗戰意志,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捍衛國家獨立主權的堅定信念與強大力量。在抵抗法西斯侵略的過程中,很多弱小國家都遭遇了嚴重的挫折。中國雖然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但沒有屈服于敵人的淫威,而是以堅強的意志進行了堅決的抵抗,并最終取得了勝利。這為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極大地鼓舞了它們反抗侵略的信心與決心,壯大了反法西斯陣營的力量,推動了世界反法西斯運動的發展。
積極倡導和推動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聯盟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也是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積極倡導者和有力推動者。
早在1933年,中國共產黨便以前瞻性的戰略眼光,率先提出準備與包括國民黨軍隊在內的任何武裝力量訂立抗日協定的統一戰線思想。隨后,它積極響應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關于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主張,持續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摒棄前嫌,力促國共兩黨合作,最終促成了國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實現了全民族抗戰的歷史性轉折。在統一戰線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秉持獨立自主原則,堅持既聯合又斗爭的策略方針,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斷鞏固和擴大,一直堅持到抗戰勝利,也為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提供了寶貴經驗。
中國共產黨以宏闊的國際視野,積極推動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1936年7月,毛澤東與斯諾談話時指出,中國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以最小的代價贏得抗戰勝利,必須首先實現國內的統一戰線,同時要把這條統一戰線推廣到包括所有與太平洋地區和平有利害關系的國家。
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在促成建立國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同時,也向全世界發出公開呼吁,表示愿意“聯合和平陣線的國家,聯合世界上一切同情抗日的民族與國家,聯合英美法蘇,特別需要緊密的聯合英美法等國內部堅決的民主力量”。德國進攻波蘭后,中國共產黨更加積極推動建立國際反日反法西斯統一戰線。蘇德戰爭爆發后,毛澤東草擬了《關于反法西斯的國際統一戰線》,進一步提出愿“同英美及其他國家一切反對德意日法西斯統治者的人們聯合起來,反對共同的敵人”。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共中央迅速發出《中國共產黨為太平洋戰爭的宣言》,再次呼吁愿“與英美及其他抗日諸友邦締結軍事同盟,實行配合作戰,同時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的統一戰線”。1942年1月1日,英美蘇中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這徹底改變了法西斯與反法西斯間的力量對比,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徹底勝利奠定了堅不可摧的基礎。
為蘇德戰場與太平洋戰場提供有力支援
日本為了實現稱霸世界的野心,在對中國進行瘋狂侵略的同時,把“北進”(即向蘇聯遠東地區擴張)和“南進”(即向南洋一帶擴張)作為對外擴張的國策。但是,無論“北進”還是“南進”,都首先要占領中國。因此,中國戰場狀況如何,對日本“北進”“南進”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面對日本帝國主義“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囂張氣焰,中國軍民以血肉之軀筑起了鋼鐵長城,將其拖入了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泥潭。這種持續的軍事壓力極大地消耗了日本的軍事資源和戰略機動能力,使它難以從中國抽身,既不能“北進”染指西伯利亞,對蘇聯形成有效威脅,也不能“南進”奪取東南亞的資源。直到1941年中國戰場局勢相對穩定后,日本才冒險發動了太平洋戰爭。
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建立后,中國通過對日本的戰略鉗制,為蘇德戰場與太平洋戰場提供有力支援。1941—1942年,蘇德戰爭陷入最危急時刻,德國要求日本進攻蘇聯遠東地區,企圖形成對蘇聯的夾擊之勢。但由于日本陸軍主力受到中國戰場的牽制,無法抽身與德國形成戰略上的呼應,從而使蘇聯能夠將遠東精銳部隊調往西線對抗德軍,使蘇聯避免了東西兩線作戰的困境和危險。斯大林曾言:“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被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線作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戰場的持續抵抗使日本不得不長期保留龐大的兵力,極大地削弱了它在太平洋戰場對抗美軍的能力。美軍迅速抓住戰略契機,在開戰后短短一年,便相繼在中途島、瓜達爾康納島戰役中取勝,順利完成了太平洋戰場的戰略轉折,加快了奪取太平洋戰爭勝利的步伐。不僅如此,中國戰場還吸引了大量的日本空軍力量。1943年,日本在中國戰場部署的飛機約有800架,占其航空兵力的三分之一以上。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反法西斯同盟軍在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空中壓力,使它們免受更大的損失。
毛澤東指出,“偉大的中國抗戰,不但是中國的事,東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這一論斷精準詮釋了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曠日持久的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以頑強的抵抗精神和巨大的民族犧牲,牢牢牽制住日本軍事主力,不但打破了日本法西斯的戰略圖謀,而且深刻改變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走向,成為推動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走向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作者系中共山東省委黨校文史教研部教授
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 郭飛
新媒體編輯:張雨楠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