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由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日本國際論壇和韓國延世大學共同舉辦的“2025年‘中日韓+’智庫合作論壇”在上海舉行。
本次論壇主題為“強化東亞韌性:探索動蕩時代的中日韓合作路徑”,在中日韓合作秘書處的支持下,邀請來自中國、日本、韓國、東盟等多國專家與會,圍繞中日韓及東亞地區政治、經濟、制度合作展開了深入探討。
會議現場。圖源:主辦方供圖
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公共外交協會會長、上海市政協原副主席周漢民,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日本國際論壇高級研究員河合正弘,前韓國駐沙特阿拉伯大使、前韓國駐中國大使館公使、前韓國總統府國家安全室次長樸俊勇,東盟和平與和解研究所執行主任I Gusti Agung Wesaka Puja大使分別進行了主旨演講并接受了媒體與公眾提問。
會議現場。圖源:主辦方供圖
周漢民主張,中日韓合作要從“經濟互補”走向“制度互信”,需通過構建多層次的合作網絡,在經濟上強化韌性,在政治上增加信任緩沖,在制度上形成可持續機制。
河合正弘主要以經濟學家的視角強調了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體系的重要性,并認為現階段提升RCEP的自由化水平,使之向CPTPP接近至關重要。
樸俊勇指出,為打造一個能夠實現共同繁榮的環境,三國必須避免只顧自身的利益和關切,而愿意考慮到其他國家的核心利益,并且在必要的時候有所讓步。
與會人員合影。圖源:主辦方供圖
I Gusti Agung Wesaka Puja認為,“中日韓+”這樣的機制,確保三邊合作機制不僅僅是三邊互利互惠,同時也可以讓其他國家一起共同繁榮,這對推進區域的和平穩定以及經濟發展大有裨益。
下午是平行論壇部分。與會的各國學者圍繞“經濟韌性:如何維護地區產供鏈穩定?”、“政治韌性:如何務實推進政治互信措施?”和“制度韌性:如何為地區合作提供有效的機制化保障?”這三個主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最后,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李開盛、日本國際論壇高級研究員河合正弘和前韓國總統府國家安全室次長樸俊勇分別致閉幕辭。他們總結了當天的討論成果,強調智庫研究人員應通過二軌的機制性對話在推動中日韓構建互信方面發揮橋梁作用,并為三方合作積極貢獻智慧。
原標題:《“2025年‘中日韓+’智庫合作論壇”在滬舉辦》
欄目編輯:吳宇楨
視頻:晁晶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齊旭 晁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