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編劇并主演《桃李劫》,以知識青年的理想與挫敗揭示社會不公;他主演抗戰電影《風云兒女》,在片中演唱的《義勇軍進行曲》,激勵著中華兒女為祖國浴血奮戰,后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他執導的《馬路天使》,展現流暢的剪輯和精巧的場面調度,片中插曲《四季歌》與《天涯歌女》傳唱至今……他被視為中國左翼電影的開端之一,反法西斯的代表影人。這位為早期中國電影拓荒的“全能奇才”,是中國電影史上不可忽視的重要人物,他就是袁牧之。為紀念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本次“袁牧之回顧展”遴選其多部電影代表作進行放映。
袁牧之(1909-1978)是我國著名的演員、編劇、導演及電影事業家。他早年活躍于左翼戲劇運動,投身社會變革。在抗日戰爭時期,他積極參與抗戰文藝宣傳,創作、演出了多部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的作品,用藝術鼓舞民族士氣。他的藝術實踐與政治理想緊密結合,體現了中國電影工作者在民族危機中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1938年,袁牧之前往延安,參與組建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電影機構延安電影團。正是尤里斯·伊文思(Joris Ivens)導演贈給延安電影團的攝影機,幫助袁牧之打開了新的電影藝術之門。之后,他編導了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自此拉開了人民電影的序幕。1946年,他參與組建東北電影制片廠,并任廠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擔任文化部首任電影局局長。袁牧之還曾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影協副主席,是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本次將放映的影片包括他編劇和主演的《桃李劫》、主演的《風云兒女》《生死同心》以及導演的《馬路天使》,不僅回顧其對抗戰的重要貢獻,更是對這位電影全才在中國電影進入有聲時期后,對電影視聽語言的現代化探索表示致敬。
本單元放映片單如下:
桃李劫(1934)
導演:應云衛
看點:與《神女》《馬路天使》并列的電影經典
《桃李劫》是袁牧之編劇的首部電影,由電通公司出品。影片講述了大學畢業生陶建平(袁牧之飾)與黎麗琳(陳波兒飾)結婚后,滿懷理想投身社會,卻屢遭挫折的悲劇故事。片名中的“桃”和“李”對應的正是這對主人公的姓氏。影片通過描繪知識青年的理想破滅,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不公與腐敗。電影的主題曲《畢業歌》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成為中國現代音樂史上的經典之作。袁牧之“以命演戲”的表演,讓這部影片超越時代,深刻反映了時代背景下青年的奮斗與掙扎,被譽為中國左翼電影的代表作之一。本次放映為2K修復版。
風云兒女(1935)
導演:許幸之
看點:90年前在上海黃浦唱響國歌
《風云兒女》由田漢和夏衍編劇,袁牧之、王人美等主演。影片中,九一八事變后,東北青年辛白華和梁質夫流亡上海。面對民族危機,梁質夫投身抗戰并犧牲,辛白華在好友犧牲和阿鳳演出的感召下,最終覺醒,奔赴前線。影片以知識青年的成長與覺醒為主線,展現了時代背景下的家國情懷。影片于1935年5月24日在上海北京東路780號的金城大戲院(今黃浦劇場)上映,今年是其上映九十周年。
可以想象,如果沒有袁牧之在《風云兒女》中出演風度翩翩的青年詩人辛白華,沒有他領唱的《義勇軍進行曲》,這部影片會遜色許多?!读x勇軍進行曲》由于被高度傳唱、具有高度的民族氣節,也被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戰火與都市的畫面交叉剪輯,使影片同時具備通俗性與藝術性,成為后世抗戰電影的奠基之作。本次放映為2K修復版。
生死同心(1936)
導演:應云衛
看點:袁牧之一人分飾兩角的精彩變臉
由于電通電影公司停業,袁牧之進入明星電影公司,主演了由應云衛導演,陽翰笙編劇的影片《生死同心》。影片講述了軍閥統治下,袁牧之飾演的革命者李濤因被通緝整容換臉,以“富商”身份潛伏,最終為保護同志犧牲的故事。
這是應云衛和袁牧之、陳波兒自《桃李劫》后的第二次合作。袁牧之在片中大展精彩演技,一人飾演了兩個性格迥異、外型截然不同的角色,通過儀態、聲調差異展現“同一靈魂的不同皮囊”,獲得了當時觀眾的一致好評。此外,影片用低照度燈光、陰影構圖渲染壓抑氛圍,可被視為“黑色電影”風格的嘗試,亦是中國早期電影中罕見的“懸疑+革命”混合類型。本次放映為2K修復版。
馬路天使(1937)
導演:袁牧之
看點:“比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早十年”
1934年,吳永剛拍攝了《神女》,將底層女性的人性光輝展現在了銀幕上。無獨有偶,1937年,袁牧之導演的第二部影片《馬路天使》背景設定在1935年秋季的上海。電影講述了兩位東北逃難姐妹小紅和小云來到上海,在貧困與壓迫中相互扶持,最終因社會黑暗走向悲劇的故事。
片中,弄堂空間的縱深調度及蒙太奇隱喻展現了成熟精湛的視聽手法。周璇以16歲少女之姿演繹小紅的天真與哀愁,其在片中所唱的《四季歌》成為時代金曲,另一首《天涯歌女》也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傳唱經典,兩首歌不僅是插曲,更推動了劇情、刻畫了人物心理。街頭的叫賣聲、評彈、爵士樂更是拼貼出1930年代上海的聽覺地圖。《馬路天使》是中國電影史上罕見的“完美平衡”——左翼的批判性、市井的煙火氣、詩意的鏡頭語言在此交融。
喬治·薩杜爾在他的《世界電影史》中這樣寫道:“誰要是看過袁牧之的《馬路天使》,如果不知道該片是在1937年出自一個對法國電影一無所知的年輕導演之手,他一定會以為這部影片直接受讓·雷諾阿或者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影響?!北敬畏庞碁?K修復版。
注:如遇片目變動,請以實際排片為準。
來源:覃天/“上海國際電影節”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