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畢生都想得到爺爺的承認和奶奶的愛護,但直到他死前也沒有得償所愿。
作為一個多子女家庭的長子,父親從小得到的關心最少,所有人都認為他是老大,就應該“有老大的樣子”,長兄如父嘛。
但從沒有人想過,他跟別人一樣需要親情,需要關心,需要理解。
在吃飽飯都困難的歲月,大家都顧不上精神、心理上的問題,生存是壓倒一切的大原則。據父親回憶,那時候哪怕是一點餅干和糖果都是奢侈品。家里如果有客人或親戚來,那沖一碗白糖水就算是很好的招待了。
在那個年代,肥肉比瘦肉吃香,因為前者可以熬油和吃油渣。父親因為得到的最少,所以他后來經常給我們講過去的“好滋味”。
當日子變好了,關系就能變好嗎?
答案是否定的,按照爺爺奶奶的期望,父親應該每個月交錢給他們,經常幫弟弟妹妹的忙,承擔長子的責任。
沒有人會想到父親當年也不過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求學路被斷,沒有知識和見識,無一技之長,又失去了唯一的土地,還要養家糊口,他究竟該如何活下去。
等于是被趕出家門,生活所迫,人生路窄,父親只能闖蕩江湖,學著做點小買賣,一個人在社會上打拼,不知吃過多少苦,受過多少罪。
后來生意稍有起色,日子慢慢變好,乃至到了物質開始豐盛的年代,大家都能吃飽飯了,但情感關系并沒有因此變得更好。相反,人心比匱乏的年代更功利,也更勢利了。
現在想起來,人真的是非常吝嗇和殘忍的生物。
父母和家庭帶來的壓力起碼可以占到50%左右。
對于父親想要得到父母承認的努力,我有過多次親眼見證。父親有次酒后在地上打滾,那是我見過他最失態的一次,后來我知道他或許是想從父母那里得到小時候沒有得到過的安慰。
他經常往老家跑,要么是自己要么是讓我回去送東西,但爺爺奶奶還是不待見他,對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
你是我們生養的孩子,你做什么都應當。
越是如此,父親就越委屈。小孩子的委屈還可以撫慰,但成年人的委屈無人在意。大家都說別人應該怎么樣,從來不會覺得自己有什么問題。
爺爺奶奶對父親一直是有要求,好像父親從來沒有達到過他們的期盼,這就是莫大的不應該,甚至是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