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在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文匯街道中山社區,97歲老兵夏豐鳴的家中,7名小學生圍坐在一張黑白老照片旁,聽夏豐鳴講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這張照片拍攝于1942年,畫面中,一名少年眼神堅毅地看向鏡頭,那正是14歲的夏豐鳴。彼時他尚在讀私塾,常聽聞侵華日軍“三光”政策下的殘暴行徑,愛國之志逐漸在心中升騰。
“1942年8月,我正在屋里讀書,聽見窗外有人說話,原來是愛國人士到我們村動員村民參軍。我心里好像一下子被點亮了,再也坐不住了,沖出屋子去報名。”夏豐鳴說,不久后,他跟著部隊離開了家,給父母留下了這張照片。
圖為1942年的夏豐鳴。(受訪者供圖)
夏豐鳴久久地望著這張老照片,回憶著往事。97歲的他聲音洪亮、思路清晰,腰背挺得筆直,依稀可見當年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
“我當時年紀小,被編入魯中軍區青年隊,成為一名戰地衛生員。每天脖子上掛著剪刀、背著沉重的醫藥箱,在槍炮聲中搶救傷員。”根據地沒有專門安置傷員的場所,夏豐鳴冒著槍林彈雨為傷員就地治療。遇到重傷員,也只能往安全的地方挪一挪就開始施救。
12年戎馬生涯里,夏豐鳴先后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參加過大大小小的戰役53次,先后榮立三等功3次,獲得抗美援朝紀念章、渡江戰役勝利紀念章、淮海戰役紀念章等紀念章、獎章11枚。14歲少年逐漸淬煉成鋼鐵戰士。
“長津湖的冷,鉆骨頭。”講到長津湖戰役,夏豐鳴下意識地摸了摸膝蓋。“零下40多攝氏度的天氣里,我們穿著單薄的衣服長時間臥在雪里,晚上不敢睡覺,一睡著可能就凍死了。水凍住了,就抓一把雪吃;食物冷得硬邦邦,就在嘴里一點一點含化。好不容易有一碗熱氣騰騰的炒面,還沒送到嘴里又凍成了冰碴子,只能就著飄進碗里的雪花趕緊吃完。腳凍腫了穿不上鞋,干脆光著腳在雪地里行軍。”
“那不得把人凍壞呀?”一名小朋友問。
“人在那種情況下是感覺不到冷的,心里像有一團火,一個勁兒地催著我們‘向前,向前,再向前’!”夏豐鳴摸著小朋友的頭回答。
夏豐鳴在給孩子們講述紅色故事。新華社記者袁敏 攝
站在一旁,夏豐鳴的女兒夏勝軍卻心疼地嘆了口氣。“怎么可能凍不壞呢?他從朝鮮戰場上回來后,醫生從他的腳后跟上扒下來的壞死組織,像碗底一樣厚;右腿兩次被炮彈炸傷,又長期在極寒天氣里受凍,回國后患上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一度臥床6年,至今遇到陰雨天就疼。”她說,有一發炮彈貼著父親的帽檐炸開,震聾了他的左耳,聽力再也沒有恢復。他身上的傷痕更是不計其數。
身體上的傷痛,夏豐鳴很少提及。“有兩句話他常掛在嘴邊:一句是‘共產黨員不言苦’,一句是‘為人民服務’。”夏勝軍說。1954年,夏豐鳴轉業返鄉成為一名醫生,給不少老鄉免費治過病。
離休后,夏豐鳴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把紅色故事帶到更多地方。2023年,東營區組建“老兵宣講團”,他成為宣講團成員。17日的這場“微課堂”,已經是他加入宣講團以來第47次開講。
“我是親歷者、是見證人,只要還有力氣,我就要把所見所聞講出來。”夏豐鳴撫摸著胸前的勛章說,“紅色基因是流淌在中國人血液里的火種,我要把這火種傳承下去。”(記者袁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