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堅守大漠戈壁數十載,參與了45次核爆炸試驗,為中國國防科技事業做出重大貢獻。
他無畏艱難,把赤子之情熔鑄成和平之盾,將生命的最后一次心跳獻給了終生熱愛的國家。
他就是林俊德院士。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在新疆羅布泊進行。隨著指揮部發出起爆指令,蘑菇云頓時騰空而起,打破了天空的寂靜。
然而,總指揮張愛萍將軍和同事們卻忐忑不安,他們正等待著核爆炸試驗的數據。只有拿到數據,才能表明這次試驗是否成功。
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著一個人的到來,他就是負責爆炸沖擊波測量的科研人員林俊德。
林俊德冒著核輻射的風險沖向爆炸核心地帶,迅速取出埋設在地下的壓力自動記錄儀,并以最快速度把記錄儀送到了指揮部。計算得出的數據表明,中國第一次核爆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繼美、蘇、英、法之后,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中國核爆炸試驗的成功,是全國各行各業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結果。當時的年輕一代為報效國家,紛紛奔赴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林俊德就是如此。
大學畢業后,林俊德被派往位于西北戈壁大漠的某特種部隊,踏上了報效祖國的征程。乘著綠皮火車幾經輾轉,他隨部隊來到大漠深處一個還未在地圖上標注的地方。
?就是在這樣一個不毛之地,人們驚奇地發現,一種戈壁獨有的耐旱抗風沙植物開著藍色的小花,名叫馬蘭。后來,部隊官兵把這個地方命名為馬蘭基地,寓意科研人員扎根沙漠,吃苦耐勞。
?在這里,林俊德用自行車和鬧鐘等零部件研發出壓力自動記錄儀。原子彈爆炸之后,壓力自動記錄儀能記錄核爆炸試驗的結果,進而計算出核爆炸當量,是一件不可或缺的重要儀器。
1964年10月16日,林俊德研制的壓力自記儀成功對中國首次核爆炸試驗進行了壓力沖擊波數據記錄:爆炸當量為兩萬噸以上。這一消息震驚了全世界。林俊德研制的壓力自記儀也為中國后續核爆炸試驗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持。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開始,林俊德參與了中國全部的45次核爆炸試驗。
2001年12月,63歲的林俊德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開啟了諸多重大的國防科研項目新局面,直到75歲,還在設想著兩個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項目。
?2012年4月,林俊德因身體不適,從西安前往北京看病,一個月后被確診為膽管癌晚期。根據醫囑,他需要留在北京住院治療。然而,林俊德堅決要求回西安,因為他這時正在西安從事一項重大國防科研工作。
5月23日,林俊德住進了西安的一家醫院。醫生讓他停止一切工作專心靜養,但他拒絕了。在林俊德的筆記本電腦里,關系國家核心利益的技術文件還藏在幾萬個文件夾中亟待整理。他必須完成最后的任務,把科研資料交給國家,不留遺憾。
第二天,林俊德的病情開始惡化,被轉到重癥監護室搶救。醒來后,他眼含淚水對醫生說:讓我回到我的病房,在重癥監護室我無法工作。
生命的最后幾天,林俊德仍在病房里整理科研資料。他戴著氧氣面罩,身上插著十多根管子,在攙扶下又坐在電腦前。這時的他早已無法握住鼠標,視線也變得模糊。
林俊德艱難地整理完C盤中的文件,準備整理D盤時,聽到妻子說:“醫生叫你休息一會兒。”林俊德回答道:“坐著休息,一躺下就起不來了。”
資料整理完成了,意味著林俊德的工作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他的身體終于無法支撐,在家人和醫護人員的攙扶下回到了病床上。
?彌留之際,林俊德再三叮囑老伴,死后把他埋在馬蘭。
2018年,經中央軍委批準,增加“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杰出科學家”林俊德為全軍掛像英模。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林俊德將全部精力都奉獻給了中國國防事業,他曾寫道:我一輩子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試驗,我很滿意。
來源:CCTV國家記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