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明遠,你那邊有情況嗎?無線電里聽到你呼吸加快了。"
王建國沙啞的聲音從對講機里傳出。
張明遠的手不受控制地顫抖著,喉嚨像被冰雪封住,一時間說不出話。
"隊長?張隊長!回答一下!"
年輕隊員李陽急切的聲音接著響起。
"我...我看到了一條巨大的黑色物體,在冰面上蜿蜒移動,長度至少有15米..."
張明遠深吸一口氣,南極零下數十度的寒風灌入肺部,刺痛感讓他略微清醒,
"它像條巨蛇,但這里不可能有蛇...我得架起望遠鏡仔細看看。"
通訊那頭沉默了兩秒,王建國低沉地說:"別輕舉妄動,我們馬上趕過去。"
張明遠放下對講機,雙手握緊望遠鏡,緩緩舉至眼前。當他終于看清那黑色物體的真相時,一股寒意從脊椎直竄到頭頂。
2023年10月,哈爾濱機場。
"爸,你真的又要去?"
張小北站在安檢口外,十八歲的少年臉上寫滿了不情愿。
張明遠拍了拍兒子的肩膀,動作有些僵硬:
"只有半年,很快就回來。等我回來,正好參加你的高考,然后陪你上大學。"
張小北別過臉去:"每次都這樣說,上次說好參加我成人禮,結果呢?南極那些冰比我重要是嗎?"
"小北,爸爸工作..."
"知道了知道了,國家需要你,科研需要你。"張小北打斷道,"反正家里不需要你就是了。"
話音未落,張小北轉身離去,留下張明遠一人站在人來人往的機場,手中拿著準備送給兒子的禮物——一本《極地生物圖鑒》。他默默將書塞回背包,心中百味陳雜。
張明遠,四十歲,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資深科考員,十年極地科研經驗,在同行中享有盛譽。同事們都稱他為"冰面上的孤狼",不僅因為他作業時的專注和警覺,更因為他鮮少言笑的性格。
沒人知道,十年前,他還是個快樂的家庭男人。那年,妻子查出晚期肺癌,三個月后離世。
當時的他,剛剛收到極地研究中心的錄用通知,本想婉拒。
妻子臨終前握著他的手說:"明遠,去吧,帶著我的那份一起去看這個世界。"
從此,張明遠將自己完全投入到極地科研工作中。他的母親幫忙照顧兒子,而他則在南極與北極之間往返,用科研填補心中的空洞。這一去,就是十年。
飛機上,張明遠翻開工作手冊。第四十次中國南極科考隊,他是生物觀測組組長。本次任務,除了常規的生物多樣性監測外,還有一項特殊任務:觀測記錄南極冰層異常融化區域的生物活動情況。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導致南極冰層加速融化,許多冰封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區域開始暴露出來,這讓科學家們既擔憂又興奮——擔憂的是生態系統的未知變化,興奮的是可能發現被冰封的古老生物或歷史遺跡。
窗外,云層翻滾,張明遠的思緒也隨之飄向遠方。他掏出手機,屏幕上是張小北五歲時的照片,那時候他還會撲在自己懷里撒嬌。如今再見面,只剩下尷尬與沉默。
"先生,需要毯子嗎?"空姐的聲音打斷了他的回憶。
"不,謝謝,我不冷。
"張明遠客氣地回答。南極的寒冷他早已習慣,卻始終無法適應親情的冰凍。
南極中山站,位于東南極拉斯曼丘陵依斯峽灣的伊麗莎白公主地,是中國在南極大陸建立的第二個科學考察站。
11月的南極,正值極晝季節,太陽24小時不落,冰雪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遠處的冰蓋如同無邊的白色海洋。
直升機緩緩降落在站點附近的平臺上。張明遠抬頭看了看,天空蔚藍如洗,幾朵白云悠閑地飄浮著。
他深吸一口氣,南極特有的清冽空氣充滿了肺部,帶著某種純凈的疼痛感。
"老張!這邊!"
一個熟悉的聲音傳來。王建國,五十五歲,極地氣象學家,也是張明遠多年的好友。
兩人緊緊擁抱。
"你又瘦了。"
王建國上下打量著他,"這次準備好接我的班了嗎?兩年后我退休,這片冰原就交給你了。"
張明遠勉強笑了笑:"先完成這次任務再說吧。"
王建國拍拍他的肩膀:"走,先安頓下來,晚上隊長要開會。對了,這次分配給你的新助手李陽,清華的博士,聰明得很,就是太毛躁。"
中山站的主樓內,暖氣開得很足。
張明遠把行李放進了自己的房間——十平米左右的空間,一張單人床、一張書桌、一個衣柜,還有一個小窗戶,窗外是一成不變的白色世界。這樣的房間,他已經住過很多次,簡單而熟悉。
墻上掛著一張照片,是上次科考隊全體隊員的合影。照片最后一排,張明遠面無表情地站著,像是被硬拉進鏡頭的路人。
他拿出隨身攜帶的兩張照片——一張是妻子的,一張是兒子的,小心地貼在床頭。
晚上七點,會議室里坐滿了人。隊長劉維東是位六十歲左右的老科學家,頭發已經花白,但精神矍鑠。
"各位同志,歡迎來到中山站。"
劉隊長清了清嗓子,
"今年的南極科考任務尤為重要。根據衛星數據,南極大陸冰層融化速度加快,尤其是我們站點東南方向的D區域,融化特別明顯。"
劉隊長指著投影儀上的衛星圖像:
"這次科考的重點任務之一,就是調查D區域的冰層變化和生物活動情況。這個區域在二十年前曾經是一片堅冰,現在已經出現了多處裂縫和融化區。"
張明遠盯著那片區域,若有所思。
二十年前,那是他恩師陳教授帶隊考察的地方,后來在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雪中失聯,五人全部遇難,直升機也永遠地消失在茫茫冰原之中。
那次事故成為中國南極科考歷史上的痛,也是張明遠選擇這條路的原因之一。
"張明遠。"
劉隊長的聲音將他拉回現實,
"你負責D區域的生物觀測,王建國負責氣象監測,還有新來的李陽協助你們。"
會議結束后,一個年輕人興沖沖地走到張明遠面前:
"張老師好!我是李陽,您的助手。我讀過您所有的論文,尤其是關于極地微生物適應性的研究,太精彩了!"
李陽二十六歲,圓臉,戴著一副黑框眼鏡,說話快而激動,像個永遠用不完精力的大男孩。
張明遠點點頭:"明天早上七點,裝備室集合,我們去D區域做第一次勘測。"
"太好了!我已經迫不及待想看看傳說中的南極生物了!"
李陽興奮地搓著手。
回到房間,張明遠打開電腦,開始查看D區域的歷史資料。資料很少,大部分記錄在二十年前的事故中丟失了。
他點開一個加密文件夾,里面是他多年來私下收集的關于那次事故的所有信息:氣象記錄、搜救報告、最后一次無線電通訊的記錄...
"陳教授,這次我可能有機會,找到您當年的痕跡。"張明遠喃喃自語。
手機震動了一下,是老母親發來的信息:
"明遠,小北今天考試第一名,但他不愿意告訴你。那孩子嘴硬心軟,其實很想你。"
張明遠的手停在鍵盤上,想回復又不知道說什么。
他該為兒子驕傲,但又有什么資格?這么多年,缺席的生日,錯過的成長,錯失的陪伴...他欠兒子太多。
外面,極晝的陽光依然明亮,南極沒有黑夜,但張明遠的心卻始終被一片陰影籠罩。
清晨六點,張明遠已經起床。南極的"早晨"只是時鐘上的概念,窗外依然亮如白晝。
他換上保暖內衣,穿上防寒服,檢查了三遍裝備:GPS定位儀、取樣工具、記錄本、相機、應急食品、無線電通訊設備、高倍望遠鏡、急救包...每一項都一絲不茍。
裝備室內,李陽已經等在那里,比約定時間提前了半小時。
"張老師,我帶了額外的電池和手套,南極的電池消耗特別快。"李陽熱情地說。
張明遠微微點頭:"考慮得不錯。第一次來南極,多帶些備用物資總是好的。"
王建國踱步進來,手里拿著一個氣象監測儀:
"兩位,看新玩具,可以實時監測方圓五公里內的氣象變化,云圖、氣壓、風速、溫度,一應俱全。"
三人穿戴整齊,坐上雪地摩托,向D區域進發。
南極的冰原遼闊無垠,藍白色的冰雪在陽光下閃爍著鉆石般的光芒。雪地摩托在平坦的冰面上前行,揚起細碎的雪粒。
視野中,除了冰雪,偶爾能看到幾只阿德利企鵝遠遠地站立或行走,黑白相間的身影在純白的背景下格外醒目。
"張老師,您在南極見過最神奇的生物是什么?"李陽在通訊器中問道。
張明遠想了想:
"南極磷蝦群。匯聚時如同海洋中的一條巨龍,數量之大、規模之壯觀,難以形容。"
"我聽說南極的生物多樣性正在發生變化,是因為氣候變暖嗎?"
"是,也不全是。"
張明遠回答,
"氣候變化是一個因素,但生物適應性遠超我們想象。有些微生物在冰層下存活了數萬年,甚至可能有更多我們尚未發現的生命形式。"
D區域距離中山站約30公里,海拔較低,靠近冰架邊緣。三人經過兩小時的行程,終于抵達目的地。
"看那邊!"
王建國指著前方,"冰面出現了明顯的融化痕跡。"
張明遠下車查看,這里的冰面與其他區域明顯不同,表面不再平整,而是出現了許多大小不一的坑洼和水洼。陽光照射下,冰面反射出奇異的藍色光芒。
"溫度比基地高3.5度。"
王建國看著儀器說,"不太正常。"
張明遠蹲下身,從背包中取出取樣工具,小心地從一個水洼中采集了水樣。
"李陽,幫我記錄一下,D區域1號采樣點,表面融水,pH值6.8,溫度零上2度。"
李陽迅速記錄在平板電腦上,同時拍下現場照片。
三人分頭在區域內采集樣本,記錄數據。張明遠特別關注冰層下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活動,這些微小的生命形式可能是南極生態系統變化的先行指標。
中午時分,三人在一處相對平坦的冰面上休息,吃簡單的午餐——壓縮餅干、巧克力和熱茶。
"張老師,您在南極工作這么多年,不想家嗎?"李陽突然問道。
張明遠的手頓了一下,繼續往杯子里倒熱茶:"想,但工作重要。"
王建國搖搖頭:"老張,小北今年高考吧?"
"嗯,六月份。"
"會去參加嗎?"
"計劃是五月底回國,正好趕上。"張明遠語氣平淡,但眼神中閃過一絲復雜。
"你應該多陪陪孩子。"
王建國嘆息道,"我最大的遺憾就是錯過了兒子的成長。現在他在大連工作,一年難得見一次。"
張明遠沒有回答,只是望向遠處的冰原。
下午,三人繼續工作。張明遠獨自來到一處冰裂縫邊緣,這道裂縫寬約一米,深不見底,像是冰層的傷口。他小心地靠近,用強光手電照進去。
光束照亮了裂縫內部,冰層內部呈現出不同的紋理和色彩,仿佛時光的年輪。突然,光束照到一個反光的物體,埋在冰層中,距離表面約三米深。
張明遠調整角度,仔細觀察。那是一個金屬物體,嵌在冰層中,可能是某種設備的碎片。他拍下照片,標記了位置,準備明天帶冰鉆來取樣。
第二天早晨,張明遠帶上冰鉆,準備探查冰層下的金屬物體。
張明遠熟練地操作著冰鉆,在指定位置鉆取冰芯樣本,同時用便攜式儀器測量冰層厚度和溫度。
數據再次證實了氣溫異常:此處冰層比去年同期薄了近20厘米,表面溫度也高出往年同期近1.5度。
正當他專注記錄數據時,余光突然捕捉到遠處冰面上有什么東西在移動。
在純白的世界里,任何異常都特別醒目。
張明遠抬頭望去,約500米外的冰面上,一條黑色的細長物體正在緩慢蜿蜒移動。
"這不可能..."
張明遠喃喃自語,迅速從背包中取出小型望遠鏡。通過望遠鏡,他初步估計那黑色物體長度約15米,形態酷似一條巨大的蛇。
南極沒有蛇。這是每個極地科考人員都知道的常識。南極的環境惡劣,不可能有爬行動物生存,更不用說如此巨大的生物。
張明遠立即通過對講機聯系基地。李陽和王建國接到消息后,立刻驅車前來支援。
半小時后,三人站在張明遠最初發現"怪蛇"的位置,但那黑色物體已經不見蹤影。
"你確定你看到的不是海豹或企鵝?"王建國皺著眉頭問道。
"不可能是海豹或企鵝,"
張明遠堅定地搖頭,"它至少有15米長,像條巨蛇一樣在冰面上蜿蜒前進。"
李陽興奮地說:
"會不會是未知生物?南極冰層下可能隱藏著我們不了解的生態系統!如果真的發現新物種,那可是轟動全球的大事!"
王建國顯得更為冷靜:
"別太興奮,南極雖然神秘,但也有科學規律。我們先沿著張隊看到的方向搜索,說不定能找到線索。"
三人分頭在冰面上搜尋,約一小時后,李陽的呼叫聲從對講機中傳來:
"張隊!王隊!快來!我好像發現了什么!"
張明遠和王建國迅速趕到李陽所在的位置。只見冰面上有一道細長的黑色痕跡,像是什么東西爬行留下的軌跡,通向遠處一片略顯凹陷的冰面區域。
三人小心翼翼地沿著痕跡前進,走了約200米后,張明遠突然示意大家停下:
"前面冰面有異常,可能不太穩固,我們需要測量一下再決定是否繼續前進。"
正當他們準備架設測量設備時,遠處的凹陷冰面突然有動靜。
一條黑色的"怪蛇"緩緩露出冰面,在陽光下蜿蜒移動。
"就是它!"
張明遠激動地指著遠處,"快,把高倍望遠鏡和攝影設備架起來!"
李陽手忙腳亂地架設起三腳架和高倍望遠鏡,王建國則拿出專業攝像機開始記錄。張明遠深吸一口氣,將眼睛貼近望遠鏡的目鏡。
透過高倍望遠鏡,那條"怪蛇"的形象逐漸清晰起來。
當張明遠終于看清其真實面目時,一股寒意從脊背直冒上來,額頭瞬間布滿冷汗。
"這不是蛇......"
他的聲音微微發顫,“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