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特朗普這次去中東才待了3天,但他從沙特、阿聯酋和卡塔爾這三個國家手里拿到了好幾萬億美元的投資,這下他信心十足,還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直接說,自己想去中國訪問。
可讓特朗普沒想到的是,他剛說完這話不到24小時,中國就宣布對美國、歐盟、日本生產的一種叫共聚聚甲醛的化工產品加收反傾銷稅,這到底是什么意思?
其實這事兒不是突然決定的。早在去年5月,中國就開始調查這件事了,今年1月份還公布了初步的調查結果,這次只是調查結束后正式給出處理決定。
所以這不是中國臨時起意,也不是專門針對特朗普說要來中國才搞出來的,而是早就有計劃、一步一步來的。
不過這個時間點還是挺有意思的,正好趕在特朗普剛從中東回來、想靠訪問刷一波“世界調解人”形象的時候,中國這邊立馬有了動作,形成了強烈對比。
與其說是巧合,不如說中國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回應,你特朗普說得再好聽,說要來中國訪問,說中美關系多重要,中國可不吃你這套。
特朗普嘴上說著想訪問中國,可實際上對中國的打壓力度一點沒減,美國不僅要求其他國家別用華為的AI芯片,還讓國際金融機構不給在哥倫比亞做生意的中國公司貸款。
特朗普還把拜登時期的《人工智能擴散規則》全都推翻了,打算把全球半導體出口的管理抓得更緊,公開放話要讓中國的芯片賣不出去。
美國雖然說修改法律是為了“平衡創新和監管”,但其實就是想穩住自己在AI領域的老大地位,想在科技競爭里壓制別的國家。
除此之外,美國還出臺了三項新的出口管控措施,進一步卡死半導體技術的出口,就是要打壓中國,牢牢抓住技術上的優勢。
很明顯,特朗普政府還想繼續搞“芯片戰爭”,還想阻止中國和哥倫比亞這些拉美國家的合作。
但我們肯定不會被動挨打,中國現在對美國的策略,已經不是簡單地被動應對,而是主動出擊。
加稅只是表面,背后其實是在有計劃地布局高端材料、精密制造和各種戰略性產業,我們不是要關起門來搞,而是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時候,爭取主動權。
這條路不是誰想來就能來的,關鍵看誰能穩得住、撐得久,可能很多人沒聽說過“共聚聚甲醛”這種原材料,但其實它的用途特別多。
這種材料不容易壞、耐用,像精密儀器制造、汽車零部件、電子元件之類的高端行業都少不了它。
一直以來,能大量生產和消費這種材料的國家其實不多,而中國對于這種材料進口份額很大,是名副其實的大買家。
數據顯示,中國每年要進口30萬噸左右的共聚聚甲醛,如果加稅的話,美國那邊的供應商就得自己承擔這些額外的成本。
但如果他們還想把貨賣到中國來,就只能自己吃下這些損失,畢竟我們加稅,就是要讓進口貨沒有那么大的價格優勢,好讓國產的產品更有競爭力。
所以說,搞這些反傾銷措施,不只是為了對付不公平的貿易,還能給國產貨騰出更多市場,讓我們的企業有機會頂上來。
除此之外,今年3月,中國把手里的美國國債減持了189億美元,現在還剩下7654億美元,而另外兩個主要持有美國國債的國家,不但沒減,反而還多買了一些。
中國這么一減持,直接把美國第二大債主的位置讓給了英國。,別看這只是數字上的變化,里面的門道可多了。
現在美國的國債問題越來越嚴重,政府欠的錢越滾越大,已經漲到了36.2萬億美元,遠遠超過了國際上60%的警戒線。
美國現在就是靠“借新還舊”在撐,每年光還利息就壓力山大,2024財年,美國光利息就花了8820億美元,預計2025年還得漲到9520億美元。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國債的信用其實已經很危險了,中國減持美債,就是為了降低手里美元資產的風險,避免以后可能出現的金融麻煩。
要是哪天美國債務真的出問題了,誰手里美債多,誰就得吃大虧。
美國人一直覺得中國最有能力買他們的國債,但現在中國反而一直在減少手里的美債,這讓美國的算盤一下子就亂了。
雖然特朗普這次去中東,表面上看是挺風光的——沙特說要投6000億美元,卡塔爾也承諾2430億美元,還有阿聯酋也答應了2000億美元的合作。
但其實,在美國最關心的兩個問題上——一個是石油美元體系不能動,另一個是希望這些國家多買美國國債——這幾個國家都沒給出明確答應。
說到底,特朗普要想讓中國配合或者支持,還得拿出點真心實意來,嘴上說要合作,不代表真的想合作,嘴上說尊重,也不一定就真的尊重。
所以光聽他們說什么不行,關鍵還得看他們到底做了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