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胃痿之為病,但得嘔則思水,水入則吐。夫津液不足者,雖滋陰卻未必能入胃,欲養津液者,當用此味,甘潤生津,能補能和。"——張仲景《金匱要略》
東漢末年,醫圣張仲景在洛陽行醫。他發現許多患者津液虧虛、口干舌燥,大夫們習慣用苦寒滋陰之品如石斛、麥冬治療,卻往往使病情反復,難以根治。
一日,張仲景為一位官宦之女診治,小姐面色枯黃,唇干舌裂,喉燥不已,卻又脘腹脹滿。圍觀的學徒不解,問道:"老師,津液虧虛之癥,為何不用常規滋陰藥物?"
張仲景搖頭道:"津液虧虛者,非滋陰那么簡單。關鍵在于何以生津,何以入胃。諸君常用之品,不但難補津液,反傷脾胃。我有一味尋常食材,性平味甘,每發揮奇效。"
學徒們紛紛不解,一味平常之物,如何能勝過名貴藥材?
它究竟是什么?又為何能生津不傷正?
建安十二年,洛陽城內一處精致的宅院中,醫圣張仲景正在為鄭尚書府中的小姐診脈。
鄭小姐面黃肌瘦,嘴唇干裂,進門便道:"張先生,我這病已經纏身三載,求醫無數卻毫無起色。"
張仲景仔細診察后,發現她舌質紅絳少津,脈象細數,手心發熱,明顯是陰虛津虧之象。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她腹部脹滿,按之不適,舌苔薄白略膩,這又是脾胃運化不利的表現。
"小姐近年來服用過哪些藥物?"張仲景問道。
鄭小姐拿出一張長長的藥方:"各家名醫都說我陰虛津虧,大多用石斛、麥冬、生地、元參等滋陰生津之品。服藥時稍有緩解,停藥后病情又復如初,而且近來還添了脘腹脹悶之苦。"
張仲景看過藥方,微微搖頭。侍立一旁的弟子楊青山忍不住問道:"老師,鄭小姐的診斷應該沒錯啊,這些都是治療陰虛津虧的常用良藥。"
張仲景嘆道:"診斷雖對,治法有誤。《內經》云:'陰虛生內熱',故世人多用苦寒滋陰之品。殊不知,藥性太過苦寒,雖能暫時降火,卻傷及脾胃,而脾胃乃生津之源,傷之則津液更難生成。"
此時,一位年約五十的醫者從外面走來,向張仲景行禮:"在下洛陽醫署何道全,久仰張先生大名,今日特來請教。"
張仲景還禮道:"何先生客氣了。"
何道全看了看鄭小姐,說:"我看這位小姐面色,確是陰虛津虧之象。不知先生準備如何用藥?"
張仲景道:"天地萬物,皆有其性。陰虛之人體質偏熱,但并非所有熱癥都需寒涼之品壓制。津液虧虛者,應當以生為本,而非一味抑制。鄭小姐服用滋陰藥物日久,脾胃已傷,治療當從脾胃入手。"
鄭小姐疑惑地問:"張先生的意思是,我的陰虛津虧是因為脾胃有問題?"
張仲景點頭:"脾胃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皆賴其運化,津液生成亦源于此。你長期服用苦寒之品,雖能暫時清熱,卻損傷脾胃,形成惡性循環。"
楊青山恍然大悟:"老師是說,脾胃傷了,即使有再多滋陰藥物,也難以被吸收轉化為津液?"
"正是此理。"張仲景欣慰地看了徒弟一眼。
何道全若有所思:"張先生此言甚有道理。但脾胃已傷,津液又虧,該如何兼顧?是先治脾胃,還是先補津液?"
張仲景微微一笑:"醫道貴在平衡。我有一味尋常之物,味甘性平,既能滋養津液,又不傷脾胃,反能健脾和中,正適合鄭小姐的情況。"
"一味就能兼顧這么多?"在場眾人都露出驚訝之色。
張仲景從隨身攜帶的藥囊中取出一個小陶罐,打開后,里面是一塊晶瑩剔透、略帶黃色的物質。
"此物出自《神農本草經》,味甘性平,入脾胃經,能養陰生津,健脾和胃。我數十年行醫,發現它對津液虧虛又伴脾胃不和者尤為適宜。"
張仲景命人取來溫水,將那物質調開。片刻后,水變得略微渾濁,散發出淡淡的香氣。
鄭小姐接過碗,小心翼翼地喝了一口,眼睛頓時一亮:"這味道竟然如此溫和甘美,不像藥物那般苦澀。喝下去,喉嚨立刻感覺滋潤許多。"
何道全好奇地問:"張先生,此物看似尋常,為何能有如此奇效?"
張仲景解釋道:"此物之妙,在于它不同于一般滋陰藥材的苦寒之性,而是甘潤平和,能養能補,不傷正氣。我觀察多年,發現陰虛津虧者多因內熱消灼津液,但內熱又多因陰液不足而生。若只知滋陰而不知養脾胃,則治標不治本。"
他進一步說道:"津液生成,需水谷精微轉化,而脾胃主運化。此物甘潤和中,既能直接補充津液,又能健脾助運,使水谷精微源源不斷轉化為津液,標本兼治。"
張仲景將這物質與少量輔助藥物調配成方,連服一月,囑咐鄭小姐勿食辛辣油膩,作息要有規律。
一個月后,洛陽城內舉辦祭祀活動,張仲景受邀參加。
祭祀結束后,一位容光煥發的姑娘前來拜謝。張仲景仔細一看,竟是鄭小姐,但與一個月前判若兩人。
"鄭小姐氣色好多了!"張仲景欣慰地說。
鄭小姐歡喜道:"多虧先生的神奇良方!服用半月,口不再干,夜能安眠,連面色也紅潤起來。父親說,要厚禮相謝。"
鄭尚書也走了過來,身邊跟著何道全和幾位洛陽名醫。
"張神醫醫術精湛!"鄭尚書激動地說,"小女的病困擾多年,諸位名醫束手無策,先生一味平常之物就治好了,實在神奇!"
何道全也感慨道:"我等慣用石斛、生地等苦寒之品滋陰,不但效果有限,反傷脾胃。張先生的方子卻能標本兼治,我等佩服。只是這一味神奇之物究竟是何物?能否請張先生指點?"
眾醫家紛紛表示好奇。
張仲景看著大家期待的目光,正要開口,忽聽外面傳來急促的腳步聲。
楊青山匆匆跑來:"老師,不好了!剛接到消息,太守府中小公子突發高熱不退,六脈無力,情況危急!"
張仲景神色一凜:"看來是溫病入營,危在旦夕,我必須立刻前往。"
眾人見事態緊急,不敢多留。何道全和其他醫者仍不舍地追問:"張先生,您用的那一味生津妙品到底是什么?為何能如此神奇?"
張仲景邁步向外走去,走到門口時回過頭來:"此物益脾胃而生津液,補陰而不傷陽,尋常可得卻功效非凡。它之所以能勝過眾多名貴滋陰之品,是因為..."
張仲景剛要說出答案,外面又傳來催促聲:"張先生,太守府的人已在門外等候,情況萬分緊急!"
張仲景快步走到藥囊前,取出那個小陶罐和幾包藥材,交給楊青山:"帶上這些,我們即刻出發。"
對著滿屋疑惑的眼神,張仲景最后說道:"此物生津不傷正的奧秘,在于它能直補津源,助脾生化,最重要的是它..."
話音未落,張仲景匆匆離去,留下眾醫者和鄭家父女面面相覷。
那一味能兼顧滋陰生津又不傷脾胃的平凡之物究竟是什么?它為何能勝過眾多名貴滋陰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