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5月20日訊(記者 夏淑媛) 今日,新一期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迎來下調。據央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1年期LPR為3.0%,5年期以上LPR為3.5%,均下降10個基點。
LPR下降將帶來多方面影響。5月20日,國有大行和部分股份行火速下調存款利率,最高降幅達25個基點,其中,6家國有大行一年期定存利率已經全面跌至1%以下。在此背景下,業內人士預計二季度人身險預定利率研究值有望進一步下調,進而導致第二個季度突破閾值,觸發動態調整機制,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調降大概率于三季度落地。
據財聯社記者從業內獲悉,為平穩有序應對人身保險產品切換,監管年初以來針對人身險公司產品切換的時間周期,以及訴求等已開展充分的調研摸底。從人身險公司來看,圍繞下調產品預定利率專項工作,不少險企已提前儲備新品,并組建了由公司董事長或總經理牽頭的工作專班,制訂形成“1+N”工作方案。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創新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龍格對財聯社記者表示:“應對預定利率調整,保險公司應把握好三項原則:一是強化資產負債聯動,下好戰略‘先手棋’,打好經營‘組合拳’;二是避免負債成本壓力片面向投資端傳導,脫離市場實際去提高風險偏好;三是牢牢守住底線,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穩增收益。
LPR年內首降: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下調預期升溫,長期險保費或迎新一輪上漲
據悉,此次LPR下降為2025年首次,對于保險業而言,市場牽一發而動全身。隨著LPR調降,銀行存款利率下行,業內人士預計,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或將會降至歷史最低水平。
“LPR、定期存款基準利率走勢直接影響保險產品預定利率,進而對壽險公司的產品定價、銷售策略等產生重要影響。”一家大型人身險公司副總經理對財聯社記者表示,預定利率動態調整機制主要錨定三大關鍵利率指標。
“一是5年期LPR;二是5年期定期存款的基準利率;三是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我們根據這三個利率的變化分析后續走勢,同時也結合行業預定利率研究值,以及公司資產負債匹配情況,落實預定利率調整的相應舉措。”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5月15日,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降低至1.69%?。
從行業預定利率研究值來看,近期保險業協會公布一季度普通型人身險預定利率研究值為2.13%,較前值下調0.21個百分點。
按照有關規定,如果二季度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預定利率研究值仍低于2.25%,則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預定利率最高值須下調,與之對應的,以分紅險為代表的浮動收益型產品的保底收益率也須有所下調。
對于下調幅度,國金證券非銀金融首席分析師舒思勤在研報中指出,理論上至少需要下調25個基點。但考慮到利率延續低位下行,預計三季度研究值也很難向上突破2.25%。若此次預定利率下調至2.25%,則意味著四季度還需再次下調,因此預計傳統險預定利率或直接降至2%。
預定利率直接關聯保險產品收益,業內人士判斷,長期險保費或將迎來新一輪上漲。“以30歲男性投保增額終身壽險為例,預定利率從2.5%降至2.25%,同樣繳費條件下,保單現金價值在30年后將減少約8%—10%。”一家頭部保險中介資深經紀人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應對預定利率調整:監管已對人身險產品切換周期摸底,不少險企已儲備新品
據財聯社記者從業內獲悉,為做好貫徹落實和產品切換工作,監管年初以來針對人身險公司產品切換的時間周期及訴求等,開展了充分的調研摸底。
從市場來看,盡管各人身險公司對利率波動性加大已有充分預期,普遍認為二季度預定利率研究值將進一步下調,但不少公司高管也直言業務壓力陡增。
“伴隨預定利率下調,人身險產品與其他理財產品的利差優勢削弱,銷售難度加大,這也是導致一季度公司銷售乏力的原因之一。”一家中型人身險公司經代渠道負責人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保險業累計原保費收入1.52萬億元,同比下降1.16%,其中,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1.2萬億元,同比下滑2.63%。
值得注意的是,為平穩有序應對新一輪人身保險產品切換,不少公司已提前儲備新品。“近期,公司已儲備了保底2.0%+分紅的新型萬能險”一家小型人身險公司總精算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兩個月內做好新老產品切換工作就行,理論上最早7月1日可以調整,最晚9月1日調整,不過先調整的險企沒有優勢。”一位中型險企精算師如是說。
“總結過去預定利率調整經驗,我們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1+N’工作方案。”太保壽險相關負責人對財聯社記者介紹,圍繞下調產品利率專項工作,公司有序地推動新產品開發備案、系統調試、渠道合作等,有條不紊地推進產品切換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因利率切換新產品生命周期較以往縮短,為盡量延長產品生命周期,做好業務銜接,業內人士建議取消《關于強化人身保險產品監管工作的通知》中“保險公司未對年度累計規模保費收入少于100萬、且年度累計銷售件數少于5000件的備案個人產品進行主動停售”的要求。
強化資產負債統籌:負債端重點強化“三差均衡”,資產端著力提升投資能力
受益于經濟的高速發展,過去20多年國內市場利率維持較高水平,保險公司通過投資收益可以比較容易支持高負債成本和大規模費用投入。
“因此,行業發展形成慣性,在產品設計階段就高度依賴利差。”人保壽險投資產業部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近兩年,資本市場發生重大變化,長端利率持續下行,動搖了產品設計依賴利差的邏輯根基。
為應對利差損風險,保險公司開始積極從產品層面轉型,通過轉型分紅險等浮動收益型產品來進一步壓降負債成本。
在原銀保監會副主席、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陳文輝看來,應對長期利率走低,保險公司應在死差、費差、利差上全方位努力,而不僅僅投資上下功夫。
在強化“三差均衡”的同時,業內人士建議提升浮動收益型產品占比,適配具有“低保費、高保額”等普惠性特征的民生保險。
從資產端來看,其建議加強對利率中期趨勢的前瞻研判,擇機拉長久期,彌補固定類資產收益率下行影響,重視長久期地方債、國債的配置價值,同時優化權益類資產結構。
在中英人壽總經理崔巍看來,隨著預定利率調整,低保證利率的產品仍存在機遇。
壽險與融資投資為主要目的的銀行業、證券業有著本質區別,壽險產品的核心功能是穿越周期的風險管理能力,這也是壽險區別于其他金融產品的獨特優勢。
“保險要充分發揮健康、養老、財富、傳承等風險保障和財富管理作用,聚焦功能性服務,為客戶提供綜合性解決方案,滿足客戶日益多元且復雜的需求。”崔巍表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