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天在和談與舊秩序的第三個話題里面說了句笑話,我說,70后那代人當年買的只是個大工地。
有讀者逮著我這句話不放,一個勁兒問我,跟哪兒還能買到大工地?
我們來還原下整件事。
25年前,你在北京買房,有很多1000塊一平米的可以挑。
1975年以前出生的人,有可能趕得上,因為那時候他們已經大于25歲了。
現在這些房子基本上都超過10萬,于是如今25歲的人,也就是2000年出生的人,就會覺得,自己吃虧了,對方占了個大便宜。
這句話是對的,但成立的前提是交易視角。
站在交易視角下,你覺得那個1975年出生的,25年前1千塊1平米買入,現在10萬1平米賣給你,正好你接了,他占了你便宜。
但我們站在生活視角下,他當年做這個決定,并不是為了篤定25年后有人接盤,而是他的生活需要。
他要結婚,他要有套房子,他買來自己住的。
當時賣1000塊錢,便宜么?不便宜。
為什么?因為當時的城市不是今天這副模樣。
你今天動輒叫什么帝都,魔都,當年的城市建成面積是很小的。
而且不光是面積,你穿越回80年代看看,如今的大都市們,幾乎都是自行車,三輪車,矮矮的舊樓。
你找真正的紐約,東京人來看看,當時國內的城市都是縣城水平,當時我們整體上的人均收入也只是印度水平。
所以一千塊一平米,買的是宇宙中心么?不是的,買的只是相當于今天非洲某縣城。
如果你25年前對比過國內城市的基建與國際大都市,你會覺得自己也就只值這點呀。
但是25年后,你再把全球逛一遍,你看看紐約,東京,再看看我們的城市。
感受跟25年前完全不一樣,你會覺得他們還是當年那樣,而我們好像穿越到了迪拜。
年紀大一點的人每每回憶起自己兒時城市的模樣,都會有種穿越感,不真實感,尤其是城市界面的區域。
這就像一盤自助餐,名字一直沒變,可是內容變了,以前上的是窩頭,現在上的是龍蝦。
你沒法指望一個價,這就是生活視角。
當你的錢明擺著不夠用的時候,你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選擇是成為最優秀的那波人。
任何時期,最優秀的那波人,都不受影響,總有一畢業起薪就年薪百萬的。
就像再多考生一起卷,再提高分數線,狀元也從來不擔心落榜。
如果你沒有這個信心,又不能安心自己的位置,那么還有一個選擇就是出海。
一個在國內年薪5萬的人,跑去我們的大企業設立在非洲等欠發達國家地區的海外部門,可以賺8萬;國內年薪15萬的,可以賺30萬;國內年薪50萬的,可以賺120萬;國內年薪100萬的,可以賺300萬。
你會發現很有意思,你在國內的收入越高,你跳過去之后,那個加薪的比例越高。
因為在非洲,你用當地人多招幾個,總是能湊出相當于一個國內年薪5萬的人。
但是可能當地多少人湊起來,都補不全國內某個年薪百萬的人的技能。
他們的發展水平就不太可能有本土的高級人才,于是你在國內越高級,如果對方正好急需,那你去了,就是張屠戶,隨你開價。
我知道你會說,在國內賺15萬,去了非洲賺30萬,也攢不夠錢回來買10萬一平的房子呀。
對,攢不夠的。
因為真正的優勢并不在于讓你攢夠錢回來,而是如果你不回來,你在當地可以享受人上人的生活體驗。
你在國內可能是個月薪1萬的運維人員,就是每次布展的時候,鉆到臟兮兮的展廳后臺機房里,吸著甲醛插拔網線,調試機器。
有啥前途?沒前途的。
辛苦么?也很辛苦,還要成天出差。
那有些人就覺得還不如去非洲常駐,可以賺2萬。
他在國內,沒人會正眼瞧他。
但是在非洲,可以在當地租別墅,帶泳池的那種,家里請3個保姆,每個都是漂亮的小姑娘。
總共月開銷不超過1萬塊的。
你在非洲買工業品,比如買個國內的洗衣機,比你在國內還貴,因為當地工業欠發達。
可是人工呢?那個漂亮小姑娘的爸爸也許一個月只能賺400塊,你給她1000,她情緒價值不要給你拉太滿。
明白這意思么?
你想要在非洲吃到比在上海更精致的日料,喝到更便宜的飲料,這是想多了。
但是你想要有一種人上人的,人人都捧著你的感覺,這個可以有。
壞處也很明顯,比如衛生,醫療,太多短板。
這一點,你去看91年的電視劇《外來妹》,有集中體現。
劇中的港商,來內地建廠,一臉的嫌棄,嫌棄路不平,村民集中修路,嫌棄水不干凈,車里后備箱拉的全都是瓶裝水。
你今天有多嫌棄印度,非洲這些欠發達的地區,當年的港商就有多嫌棄咱們內地。
他當年真要是頂流精英,真要是香港的大狀師,會不會來內地?
不會的。
但如果他在香港混得不好呢?
當年深圳有道風景線,有些早期開發商開發的樓盤,業主都是香港的貨車司機,住著的都是些內地的美貌女子。
為什么?因為貨車司機當年在香港可以賺幾萬塊,內地人賺幾百塊,他來了當然被眾星捧月人人愛。
這就是你能在非洲得到的。
一年賺30萬,如果你肯在當地花15萬,不要用在工業品上,而是用在當地與人有關的事情上。
那你馬上就會覺得自己好成功。
90年代內地有好多這種港臺人,根本不是什么成功人士,他們回老家啥都不是,就是一個月賺2,3萬那種。
但他們來我們這里超有感覺,他覺得這樣被人家捧著,哄著過日子,好開心,好充實。
你也可以做這種選擇。
90年代那批港臺的跑來內地,是有補貼拿的,比他們在老家賺的還要多。
為什么?因為老家人不肯來嘛。
他們都在傳,說我們內地人吃不起茶葉蛋,說我們連他們產的泡面都要當大餐,說我們去個肯德基,都像下館子一樣正式,至于說我們的水不干凈,不衛生之類,就太多了。
因為當時我們的人均收入還不如印度呢,難怪人家傳。
那傳著傳著很多人就不樂意來,愿意來的自然可以賺多點。
于是這些當年愿意來的,既可以賺多點,又可以享受十幾年的情緒價值。
現在也是一樣的,你說那些欠發達國家有多糟?就像我們當年房價一千塊的時候那么糟。
所以我那天講的大工地,是這個意思。
大工地就是不發達嘛。
你嫌工地上水也臟,食物也臟,配套也不完善,疾病多發,醫療也差。
可以的,你有錢就可以嫌三嫌四,你可以不選大工地,你可以選擇已經建設完畢,進入繁華階段的大都市。
你一個月賺20萬塊錢,在一個多數人賺2萬塊的繁華都市里,你可以被人家高看一眼。
你一個月賺1萬塊錢,在一個多數人賺2萬塊的繁華都市里,你難免會被人家低看一眼呀。
你又不想被低看,又沒有能力脫穎而出,又嫌棄那種多數人賺一千塊的大工地,那就沒轍了。
如果你不嫌,那你就可以比國內多賺一倍,而且被一群一千塊的,眾星捧月。
如果你說你不年輕了,你35了,40了,拖家帶口沒法去欠發達的地區,那你也可以考慮歐洲,去繼續你的職業生涯。
我們國家接下來為了獲得歐洲市場,會有大量的企業出海,比如你的新能源車想要賣進人家的市場,你就得在當地建廠。
那就需要大量的國內的員工外派,去把攤子支起來。你會發現大齡從業者在國內工作很難找,另一方面,中資企業在當地又急需有經驗的中年人過去。
唯一的缺點就是發達國家沒法過人上人的生活,其余啥都好,能繼續自己的職業到60歲,能多賺幾倍的薪水。
總好過家里蹲吧?
中年人蹲不起的,蹲兩年,你此前的十幾年工作經驗,還作數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