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十年代,兩岸一度有統一的實際進程,當時,蔣介石曾愿率部回歸大陸,為此提出了六個前提條件,我黨和毛主席以國家利益和大局為重,全部同意了。
當時,蔣介石提出了哪六個條件,最終為何沒有促成臺灣回歸大陸呢?
抗日戰爭勝利后,蔣介石不顧全民反對內戰的呼聲,悍然發動了內戰。自覺優勢在我的蔣介石,可能萬萬沒有想到,短短三年多時間就丟了大陸,只能退守臺灣島以求自保。
起初,我軍有望一舉解放臺灣,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蔣介石為求自保,向美軍求援,美軍欲分裂臺灣和大陸,派遣第七艦隊幫助蔣介石守臺灣,我軍缺乏現代化海軍登島作戰,加之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只能將解放臺灣的問題推遲了。
五十年中期,隨著國際局勢的發展,我黨對解放臺灣的方式方法進行調整,毛主席提出了要和臺灣“和為貴”,愛國一家。周總理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上也提出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
毛主席和周總理釋放的信號,對當時國共對峙的政治產生了深刻影響,一些曾參加國共和談的人士認為,新的一輪國共談判就要來了。
另一邊,蔣介石雖說喊著“反攻大陸”,實際上他已經明白已經沒有希望了,連美國人在朝鮮戰場上都吃癟了,何況哪些從大陸敗退下來的國軍殘兵敗將,肯定不是我軍的對手。
美國為自身利益,見蔣介石“反攻”大陸沒有希望后,妄圖搞“一中一臺”,達到分裂中國的目的。蔣介石雖說要依靠美國人幫助,但要把臺灣獨立出去,那是萬萬不能做的,不會去背這個賣國的罪名,堅守住了民族大義。
除此之外,蔣介石在島內嚴厲打擊“臺獨”,反對美國人干預島內政治,種種表現證明了堅決維護一個中國原則。
國共高層的態度,為接下來雙方談判奠定了一個基礎,民主人士章士釗自告奮勇,做一個中間人為和談奔走。自此,從五十年代中期開始,國共代表就臺灣回歸問題進行一系列的商討,毛主席和蔣介石對此事也尤為上心。
起初,談判進展緩慢,直到1965年國民黨原二號人物李宗仁回到大陸,受到我黨的熱烈接待歡迎后,蔣介石父子就臺灣回歸大陸問題展開了具體行動。
臺灣方面以曹聚仁為代表,此人是蔣經國密友,在我黨也有相當的人脈。蔣介石父子親自接見曹聚仁,了解我黨關于談判的條件后,也提出自己的條件。
經過幾次商討,曹聚仁和蔣介石父子談妥了六個條件,分別是:
第一:蔣介石攜舊部回大陸后,可以在除浙江省外任何一個省定居,仍擔任國民黨總裁,辦公地點選在江西廬山。
第二:蔣介石回歸大陸后,由蔣經國擔任臺灣省長,交出軍事和外交權外,二十年內其它政務由省內自處,期后可再商議。
第三:臺灣不接受美國援助,有困難由北京支援。
第四:臺灣軍隊縮編為四個師,海空軍并入北京控制。
第五:廈門和金門并為一個自由市,作為北京與臺灣的緩沖和聯絡地,市長人選經過雙方商議再定。
第六:臺灣官員的官階和待遇照舊不變,人民生活保障只能提高,不能降低。
曹聚仁與蔣介石父子談妥條件后,立即返回香港與我黨代表取得聯系,將六個條件報給了我黨高層。
綜合以上六個條件來看,大體上合情合理,以大局為重,毛主席表示同意,在一些問題上我黨本著談判的誠意,做出了一些讓步,如果能就此讓臺灣回歸,減少不必要的流血和犧牲,對國共雙方來說簡直就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局面。
令人遺憾的是,正當此事進一步推進,臺灣有望和平回歸時,大陸的政治局面發生了變化,一場“文革”襲來,同樣波及了臺灣。見此,蔣介石對開啟談判產生了疑慮,不再主動推進,雙方的談判之路再次擱置。
談判擱置后,蔣介石一直在國際上爭取,提升自身的影響力。七十年代,隨著國民黨被趕出聯合國,中、美兩國關系改善,形勢對我黨有利,毛主席和周總理再次把和平解決臺灣的問題提上日程。
對于我黨多次發出和談的邀請,病重的蔣介石出于對臺灣的前途考慮,1975年讓國民黨元老陳立夫接洽談判事宜。同年4月,蔣介石病逝,和談再次中斷,一年半后,毛主席也與世長辭。
沒能在蔣介石時代促成臺灣回歸,這是歷史上的一大遺憾,蔣經國上位后,盡管緩和兩岸關系,卻始終沒有邁出最關鍵的一步,錯失良機,反而讓臺獨分子李登輝上臺,為如今的臺灣問題埋下了伏筆。
我們相信,隨著國家日益強大,臺灣終有一天會回歸,完成祖國偉大復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