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新修訂的《婚姻登記條例》開始實施,其中婚姻登記實現“全國通辦”、結婚登記不再需要提供戶口簿等新規定。
近幾天,第一批不用戶口簿領證的年輕人已經在社交媒體曬出了新的領證流程,但更加便利的領證方式,但卻引發了年輕人的集體“警覺”,評論區流傳最多的一句話是:“寬進嚴出是詐騙”。
寬進,指的是領證變得更加容易,以前領證需要戶口簿,現在可以繞過從父母那里拿戶口簿這步,“私定終身”更容易;嚴出,對應的是2020年1月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新規定,30天的離婚冷靜期。
2025年4月21日,湖北宜昌,市民展示新修訂的《婚姻登記條例》及結婚證。(圖/視覺中國)
從實際操作上講,現在結婚只需要身份證,而離婚需要申請—受理—冷靜期—審查—登記五個步驟,結婚和離婚本身確實更加“寬進嚴出”了。
但是不是“詐騙”,可能需要從更多的角度來看待。
領證用戶口簿,
5億人都得“跑一趟”
中國的流動人口數量近十幾年增速驚人。
根據國家統計局2021年發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人戶分離人口4.9億,這個數字比 2010年高出了 88%。
在 4.9億流動人口中,跨省流動人口就超過了1億。也就是說,想要結婚,首先要回到戶籍地,拿到戶口簿,到當地民政局領證,再返回工作的地區,來回折騰至少兩天,而且民政局周末休息,這就導致領證往往和請假掛鉤。
當然這并不是老家的民政局故意想折騰人,而是以前條件不允許。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婚姻登記信息一直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必須要在戶籍地辦理才能有效避免重婚風險。即使這樣依然難堵漏洞,此前就出現過一男子在2015年到2017年領了三本結婚證的新聞。從2012 年起,婚姻登記信息的聯網工作逐步推進,到2025 年實現全國聯網,今年才能實現無論身在何處,只需身份證就能無風險領證。
婚姻登記“全國通辦”首日 多地新人預約登記結婚。2025年5月10日,手持結婚證的新人在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拍照留念。(圖/視覺中國)
實操問題解決之后,面臨的是觀念問題。過去想拿到戶口簿領證結婚,戶主(父母)同意是繞不開的一步,但身份證領證之后,理論上即使不經過父母同意也可以結婚,這也是此次新政質疑聲最大的來源。年輕人對結婚用戶口簿的執著,還是令人意外的,被上一代冠上叛逆之名的年輕人,在結婚面前意外地做了一回“想聽父母話的孩子”。
在過去,想要結婚但無法說服父母的年輕人,往往會選擇冒險“偷”戶口簿,這也成了國內影視劇的經典橋段。
但經常無法如愿,甚至有通過起訴父母來獲得戶口簿的嘗試。
(圖/《小巷人家》)
在全國各地的法院信息里,這樣的故事隨處可見。比如2021年,江西上猶縣的一位女性把父親告上法院,原因是結婚前父親向相戀四年的男友索要10萬元彩禮,男友支付了6萬元彩禮,剩余的4萬元卻因經濟困難未能兌現,父親因此拒絕將戶口簿交給女兒,最終女兒通過起訴的方式要回了戶口簿。
一個反常識的現象是,不但父母要為子女的婚姻大事把關,子女在影響父母婚姻上也不遑多讓。社科院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80%的喪偶老人有再婚愿望,但其中真正進行婚姻登記的不足一成。其中子女的反對意見就是重要原因,通過藏匿父母社???、戶口簿阻礙父母再婚的事情也并不少見。
(圖/《都挺好》)
如果說父母干涉子女婚姻是為了讓他們“過得更好”,那么子女干涉父母婚姻,不少是出于財產或者面子的考量。
無論孩子還是父母,都應該做自己婚姻的第一責任人,提前做足該做的準備。
中國人實現婚姻自由,
其實才不到 100年
1950年起,我國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廢除了包辦強迫,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可以想象新法律推行遇到的震動和對抗,當時為了普法,還拍了不少電影,比如《兒女親事》(1950)《媽媽要我出嫁》(1956)。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自由戀愛都是奢侈品,故事里歌頌沖破桎梏的戀愛,年輕人也更向往自由的愛情。而75 年過去,人們對婚戀的態度已經從歌頌自由,變成了恐懼自由。當下年輕人雖然更加開放,但在面對婚姻問題時往往趨向于保守。
比如在某社交平臺,雖然大家經常討論不斷變換的“crush”,但到了婚姻問題,但卻經常發帖讓大家幫自己“云相親”,比較經典的例子就是列舉出自己和對方的條件、或者幾位“候選者”ABC的條件表格,讓大家幫自己拿主意。
社交媒體上,用 Excel 理性分析婚戀對象,正在成為一種潮流。(圖/社交媒體截圖)
《2014-2015年中國男女婚戀觀報告》顯示,在能接受閃婚的群體中,占比最大的其實是70后,90后同意閃婚的比例反而最小。
90后對愛情是更謹慎的,而 00 后在謹慎的基礎上更加現實,相親跟學歷同樣內卷。《2022-2023年中國男女婚戀觀調查報告》中,00 后相親的平均年齡只有20歲,比 90 后早了整整四歲。
年輕人對婚姻、生育的審慎是一種理性的回歸,也是對自我更加關注、對下一代更加負責的體現。學歷越高、結婚率越低,這在全球都是共同的現象。無論結婚還是生子,都是選擇了一條要接受挑戰的道路,而做出選擇的那一刻,就應該深刻意識到必須負起相應的責任,而不能用“水到渠成”的態度來面對。
年輕一代在結婚這件事上的理性程度,實際上已經遠高于父母一代?!安恍枰獞艨诓尽敝荒茏鳛橐粋€減少繁瑣手續的措施,但這不意味著不通知雙方父母,畢竟在這個“不想留下二本吻痕”的年代,家庭結構到個人學歷都是不能忽略的。
在法定結婚年齡上,中國男性 22 歲、女性 20歲的規定在國際上屬于較高的年齡行列,而這個年齡是在 1980年修改婚姻法時規定的,在1950年的初版婚姻法里,規定的婚姻年齡是男 20歲、女性 18 歲,結婚年齡提升兩歲,和當時提倡晚婚晚育、計劃生育的政策有關。
(圖/《點燃我,溫暖你》)
同為東亞的日本、韓國法定結婚年齡是18歲,不過在20 歲之前申請必須有父母的同意,而在 20 歲之前也不能吸煙、飲酒——也就是說可以結婚,但是婚禮上不能敬酒點煙。
而關于離婚冷靜期,很多國家也有類似的規定,比如韓國和俄羅斯都有1到 3個月的離婚冷靜期,而英國的離婚冷靜期更是長達20 周,不過僅限于無過錯離婚。
縱觀歷史、旁觀鄰國,可以想見,未來我們在鼓勵結婚上會出現更多的政策,取消戶口簿限制只是一個開始,但要扭轉結婚率、生育率下降的現狀,還需要做更多的事情。
談論結婚時,
除了戶口簿還能談些什么
今年兩會,有政協委員提議將結婚年齡改到 18歲。但如果真的下降到這個年齡,那高中抓早戀的老師遇到18歲的高三生,就“無法可依”了。
談論結婚之前,除了戶口簿,還有很多值得談論的話題,比如缺席的情感教育。關于當代年輕人社會生物鐘的吐槽由來已久:十七八歲嚴禁早戀,甚至大學時期也是如此,但一畢業就被催婚,中間沒有關于正確對待情感、認識婚戀的指引,全憑個人摸索。
性教育更是如此。據《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23》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出生人口總數為902萬,但人工流產數量竟然達到了967.2萬,其中 25 歲以下的女性數量就占了一半。比起催婚、催生,合理的性教育才是當務之急。
結婚之前談錢的部分,除了彩禮,需要關注的還有個人征信。2024年,全國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還信貸總額達到1239.64億元,這個數字在 2010 年只有 88.04 億,同比翻了十幾倍。彩禮可能是幾十萬,但可能對方已經欠了幾百萬。在當下,干凈的個人征信可以說是最好的“彩禮”了。
除了做婚前體檢、拉對方征信,當代年輕人需要“排雷”的地方還有太多,比如要不要簽婚前協議、孩子跟誰姓、是不是媽寶、婚前 30 問、MBTI是什么……可謂事無巨細,需要耐心磨合。等把這些阻礙先掃清,再和父母談也不遲。
父母催婚,不代表一定會結婚。同樣的,結婚不需要戶口簿,也不代表大家在結婚這件事上就繞過父母了,畢竟父母還等著辦婚禮的時候收回份子錢。
(圖/《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至于廣為流傳的“寬進嚴出是詐騙”一說,恐怕沒有一個詐騙會事先把“寬進嚴出”的規則提前告訴受騙者。事先知曉離婚有冷靜期,對“寬進嚴出”感到恐懼,可能說明你還沒有做好結婚的準備,正是這樣的“預防針”,讓年輕人在結婚之前就知道,離婚并不是一件隨意的事情。
新周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