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IEEE華人主席劉國瑞:過度追捧“帽子”和論文,其實是一種自卑

0
分享至

  劉國瑞是華人科學家在西方打破職場天花板的典范,這位64歲的美國馬里蘭大學杰出教授幾乎拿到了所在領域的所有榮譽。但他毫不在意這些“帽子”。他毫不客氣地批評中國國內追捧“帽子”和論文的風氣,“那其實是一種自卑的反應。當有了自信、做出好的工作之后,就不會規定出這么多的事情出來”。

  撰文 | 孫滔(《中國科學報》記者)

  作為無線通信和人工智能領域的領軍人物,劉國瑞是從中國臺灣的陋巷起步的。他獨自一人奔赴美國,突破重重困境,最終成為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首位華人主席(劉國瑞任2022年IEEE主席,任期一年)。包括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在內,這位64歲的美國馬里蘭大學杰出教授幾乎拿到了所在領域的所有榮譽。

  但他毫不在意這些“帽子”:“你叫我Ray或劉國瑞就好”。他毫不客氣地批評中國國內追捧“帽子”和論文的風氣,“那其實是一種自卑的反應。當有了自信、做出好的工作之后,就不會規定出這么多的事情出來”。

  他是華人科學家在西方打破職場天花板的典范,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在今年4月,劉國瑞在國內出版了題為《本心:科學與人生》的自傳,是用中文寫就的。在這部自傳中,不管是在文化沖突中還是面對西方人對華裔的偏見,抑或是身在復雜微妙的人事斗爭中,書中的描寫都“刻畫了他在遭遇學術不公時挺身而出的學者擔當”(清華大學張亞勤語)。

  赴美近40年后,他的中文書寫比較困難,但還是借助iPad完成了,“在這個過程中不知不覺流了不少淚”。 “獻給追夢的人”,他希望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華裔年輕人。

  5月,這位如今致力于無線感知技術研究的科學家接受了《中國科學報》記者專訪。

  

  2022年,劉國瑞以IEEE主席身份頒獎。

  01

  火車與夢想

  我總喜歡和同學到鐵道上散步,看火車疾駛而過。那轟隆轟隆的聲響震撼我的心頭,頓生一種莫名的感動。冥冥之中我注定日后會成為一個馳騁科學的工程師。

  ——摘自劉國瑞自傳《本心:科學與人生》

  《中國科學報》:你在高中時候看到火車轟隆隆疾馳而過,“冥冥之中我注定日后會成為一個馳騁科學的工程師”,如今看來這是使命的召喚嗎?

  劉國瑞:如果現在在月臺上看到火車駛過,那種震撼感仍然會有。那時候真的震撼了我的靈魂,尤其是距離很近的時候,一個快速移動的巨大機器真的讓我感覺到了偉大。我太想說,這太偉大了,這是工程師、科學家做出來的。

  現在我做的東西都與AI相關,比火車還復雜,比(造)火車還難,但是當我接近火車而不是遠遠地觀望時,仍然會有那種感動。

  我那個時候沒有想到要做工程師,只是不想當醫生,而是想當科學家,因為那時候爸爸媽媽說,“這個地方窮,你當科學家,我們可能得養你跟你的小孩子。”

  

  1983年,劉國瑞畢業于臺灣大學,獲得學士學位。

  《中國科學報》:天賦這個詞對你來說重要嗎?或者說它在你的職業生涯里體現得明顯嗎?

  劉國瑞:天賦很重要,能決定一個人做什么事。每一個人對于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悟性,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長處,所以你必須要知道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天賦。

  我從小有一個很好的環境,讓我可以摸索,可以自由思考,那是很重要的。我一直都沒有認為自己特別突出,但是我知道自己數學能力不錯,物理也很好,對這兩科很有悟性。

  在美國密歇根大學讀研究生期間的一堂數學課上,有一個很簡單的概念叫做basis,一般來說那是坐標的意思,可是這個單詞還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意思。我就問老師:這個basis究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這里這樣講,那里那么講?真的,全班所有的人都看著我大笑,說竟然有人問這個問題,似乎這個人應該回去讀小學。

  老師讓大家不要笑,他說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問題,很少有人能夠問出這個問題。這時候全班鴉雀無聲。他的那句話給了我很大的鼓勵,也給了我很大的自信,這說明我可以深入看到別人看不到的。

  我真的很喜歡那個老師,他講得實在是好,令人聚精會神,以前數學課我都不聽老師講。反觀我們中國人雖然對知識、對老師很尊重,可是大部分老師只是在授業解惑,很少達到傳道這個地步。

  《中國科學報》:那么到底什么是傳道呢?

  劉國瑞:這個道就是我說的學問,就是學會怎么問。

  第一個學問,就是勇于去發問。你一定要有好奇心,要有勇氣去追問人家不敢問的問題;第二要有敏銳的觀察力;第三就是我要求的扎扎實實的態度和方法,這也是為什么我是個很嚴格的老師。

  韓愈講“傳道授業解惑”,我認為這之上還有一點就是inspire,就是激勵學生,激發他們的志向。老師要創造一個環境,讓學生胸懷大志。

  其實我最驕傲的就是我有很多學生,他們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他們在跟我學習的時候,我讓他們看到世界很大,激發出他們的志向。我認為這是韓愈沒有講到的。一個老師有多好,不是說這個老師的成就有多大,而是看他的學生中有多少人有成就。

  02

  沖浪與機遇

  加州的海岸邊會有很多沖浪客等待著他們的機會,一個波浪到時便起身站上沖浪板,向灘頭滑去。可是并非每次都可以順利搭上浪頭,很多時候,時間沒有拿捏準或是技術不夠,那個浪頭已過。這一幕讓我深深體會到,做學問何嘗不是如此。

  ——摘自劉國瑞自傳《本心:科學與人生》

  《中國科學報》:在你的一生中,天賦、選擇、時代、機遇,哪個是更重要的呢?

  劉國瑞:剛來美國讀書的時候,我喜歡在加州的海灘上看人沖浪,那時候覺得這就是我們的人生。我等著一波一波的浪來,每一個浪是一個機遇,等到位置和大小合適的那個浪來了,我就要在適當的時機踩踏上去,乘浪而去。太早或太晚都不行,必須找到適當的時機才能踩上去。

  我怎么做到呢?那就是靠我的努力。我要讓自己擁有這個技術,在適當的時機到來時就能踩上去。所以機會跟努力是相輔相成的。

  《中國科學報》:在你60多年人生里,最重要的機遇是哪個呢?

  劉國瑞:不好說哪一個機遇對我影響最大。比如我為什么選擇美國,我為什么選擇走學術的路,我為什么選擇競選IEEE學會主席。一旦作出了選擇,之后就不在我控制范圍之內了。

  為什么選擇當科學家、當工程師?因為我們有一個夢,我們想要改變世界,我們想要讓世界更美好。當我們選擇做科學家,那個夢想不是功利的,我們就應該放手去實現它,去追求我們的夢想。

  當我們在作決定的時候,一定要回頭想想當初為什么選擇走這條路。因為如果不走這條路,你當初去學商科,可能現在已經發大財了。這就是為什么要保持初心。

  《中國科學報》:這個初心應該就是這本自傳標題中的“本心”,那么你是什么時候把自己的初心想明白,并且堅定認為它是你的初心的?有那個時刻嗎?

  劉國瑞:其實我沒有想明白。只是每次在選擇、做決定的時候,我就會問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我想要得到什么、我能夠貢獻什么。我每次做的決定不是從功利著眼,而是就像書里最后提到的——希望因為有我的存在,這個世界會更美好。

  

  03

  眼界和胸襟

  我常跟我的學生說,做研究要有高遠的眼界和寬廣的胸襟,眼界決定格局,胸襟決定氣度。這不是每天在實驗室里能磨煉出來的。多出去走走,看看這個世界有多大,有多少不同的人和文化,和他們交流,你就能提升自己的格局和氣度,做出更好的東西。

  ——摘自劉國瑞自傳《本心:科學與人生》

  《中國科學報》:你是怎么理解“頂尖”的?如何才能在一個領域里做到最好,或者說達到自己能力范圍之內的極限?

  劉國瑞:是不是頂尖,這不是自己決定的,它是別人決定的。我們能決定的是我們對自己的期許,所以我們會設定一個目標,努力去達成。

  我剛到馬里蘭大學的時候跟系主任講大話,我要做第一個IEEE fellow(會士),我要成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那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不管怎么樣,那是我的期許,我就努力去做了。

  我們的成就有多高,是由他人來認定的。我們不應該扮演他人的角色來作自我認定,那就會出現自大的問題,或者自卑的問題。所以我覺得我們不要想當頂尖的人。我們先有一個夢想,然后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去追求夢想。有一天達到人生終點或者這個舞臺謝幕了,別人會給我們評價。我們到底在頂尖還是在哪里,那是別人認為的事。

  《中國科學報》:對于體育運動來說,或許可以更直白地理解一個人的極限在哪兒。作為一個科學家,你是怎么理解一個人的極限的?

  劉國瑞:科學家真的不知道。對于運動員,因為他只做一件事。假設我是百米跑運動員,知道最快跑9秒8就了不起了,我每天練習,從來沒有超越,卻知道極限在那里。

  作為科學家,我們不是只做一件事,我們一輩子的成就不是拿一個浪頭來決定的。從開始到最后,我們會沖上無數個浪頭,會一次又一次地踏浪而去。旁邊、后面的人為你喝彩,期待的是你整個過程,是你踏上多個浪頭的過程。所以一個科學家是不是有極限、能不能成功,我不知道。為什么呢?因為我們不知道會不會成功,并且有太多的失敗,有待你去嘗試。

  《中國科學報》:如今流行這么一句話,有時候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你是怎么理解的?

  劉國瑞:在岔路口的時候,你要選對,因為一選錯,很可能是個死胡同,所以選擇可能比努力還重要。努力是什么?努力是選擇之后去優化你的決定。選擇決定你成功與否;努力只能優化你的選擇,不可能決定成功的大小。當然了,要成功就一定要努力,這是一個必要條件。

  《中國科學報》:年輕人經常會迷茫,說明他們正處于一個岔路口,正是作選擇或決定的時候。

  劉國瑞:我來舉一個例子。其實我有一個很大的節點,就是1987年我在美國密歇根大學讀完碩士的時候。貝爾實驗室給了我一個offer,薪水很高,3.7萬美元。那時候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Kung Yao教授打電話讓我讀博,一個月1000美元,一年1.2萬美元(那是系里僅有的一個Fellowship獎學金名額)。

  我決定先讀博士。當初如果因為3.7萬美元薪水選擇了去貝爾實驗室,我可能不會再回到學校了。我那時候有五十幾個同學,他們在讀完碩士后去找了工作,后來只有一個人回來讀博士。因為工業界的薪水是做學生的三倍,接下來就是買車、買房、結婚、生小孩,你可能再回來領取只有原來1/3的薪水去當學生嗎?

  所以我跟我的學生說,做決定的時候,不要用金錢、功利來衡量,你要找一個有前景的方向——起薪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有沒有前景。

  《中國科學報》:你在自傳里提到,“眼界決定格局,胸襟決定氣度”,我們應該怎么理解這句話?

  劉國瑞:我有機會認識很多成就特別高的人,這些人都有很大的格局跟氣度。我仔細觀察他們的為人處事發現,他們經歷的事情很多,有寬廣的胸襟、不狹隘。

  我經常跟我的學生說,不要一天到晚待在實驗室里,要出去看看這個世界有多大,甚至可以去紐約看百老匯大道的音樂秀,或者到美國大峽谷去。周圍的環境會給你刺激,不要做井底之蛙。

  

  2009年,劉國瑞在辦公室。

  《中國科學報》:在格局和胸襟上,你有沒有最佩服的人?

  劉國瑞:我真正佩服的不是那些成就很偉大的,反而是那些我平常不在意的人。

  其中一個故事是關于一個9歲小女孩的。她在9歲生日的時候有一個愿望,就是要籌300美元,捐到非洲去買清潔水。在她生日的時候,她大概只籌到了200多美元,就把這個錢拿去捐了。小女孩生日過后沒多久就出車禍死了。

  很多人知道了這個故事,深感震撼。于是在小女孩過世后一兩個月,人們紛紛響應,有上百萬的籌款捐給了非洲。這件事情我可能做不到。

  《中國科學報》:在學術界,有些人總想著跟同行去競爭,一定要更快發表文章,這算不算格局很小呢?

  劉國瑞:對,那種需要很短的時間去競爭的都是小的工作,因為只有一點點進步。對于進步很大的工作,你不怕(競爭),因為其他人要么沒做出來,要么沒看到。

  《中國科學報》:中國學術界近些年一直在倡導“破五唯”,也就是評價學術成果時不能“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在你看來, “五唯”是不是人們達到更高水平的一種阻礙呢?

  劉國瑞:沒錯,這個是中國特色。在美國學校不會告訴你要發表到Science或者發表到Nature,或者說你需要什么title。其實院士這個稱號在美國很“淡”,它只是一個榮譽而已。

  我認為當有了自信、做出好的工作之后,就不會規定出這么多的事情出來。所以需要一段時間,需要走出一條自信的路,這個很重要。不要覺得一定要戴上“帽子”,才有自信。

  《中國科學報》:你說的這個自卑,是指個體還是說系統性存在?

  劉國瑞:都有。因為你沒有自信,所以只有戴上“帽子”,你才覺得能夠站得住腳。因為沒有自信,所以就產生了很多這樣的“帽子”。其實沒有必要,這些獎項是他們應該得的。它只是一種獎項,一種成就的認定、認可,你把它過度渲染之后,就成了自卑變自大的反應了。

  04

  打破天花板

  我參與競選IEEE主席有幾個重要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我要確定一個亞裔,尤其是華裔,可以在全球得到廣泛的支持,贏得主席的位子,做出重大的貢獻。我要打破這個天花板,打破西方人對亞裔的錯誤觀感。從此之后這便是一條通道,任何族裔的任何人都可以以能力坐上這個職位。

  ——摘自劉國瑞自傳《本心:科學與人生》

  《中國科學報》:你如何看待華裔科學家在美國的職業天花板?

  劉國瑞:天花板是有的,這個天花板是一種偏見。以前在歐美社會里,他們會認為亞裔不是領導人物,而只能被管理。他們也不會選你。

  有一個在美國出生的日本人,他的祖先來美國兩三百年了,他也做得很好,在美國一家很大的公司當過副總裁,經手多達100億美元的項目。但他不敢在IEEE參加選舉,他給了自己一個暗示,覺得亞裔不會被選上。在我打破這個天花板之后,后來他也參選了,不過還是沒選上。但從那之后,很多人都出來參選,因為他們覺得這不再是一個打不破的天花板。

  這個偏見是無形的,我在書里講到一個例子。我當IEEE主席的時候,手下有一個高階白人雇員,曾經是美國的國防部助理部長。當我們站在一起,很多人都會認為他是老板,會先跟他握手,包括東方人都這么認為。

  《中國科學報》:能做這個學會主席,還是需要有些個人特質的,你覺得這個特質到底是什么呢?

  劉國瑞:要做leader,尤其在歐美,除了自己的成就之外,要有人格魅力。那個魅力不只是能說會道,你要讓人家信服你,覺得你這個人可以信任。你站出來,必須像一個領導,然后帶大家一起。很多亞裔,尤其是華裔,很少有這種人格魅力。

  2013年,IEEE首席財務官要把財務管理費用增加到30%。作為當時的學術期刊副主席,我第一個舉手反對,現場其他人沒有人敢說話。會后他們就找我當頭,各專業技術協會和技術委員會前前后后的150多個會長通通都加入了。我們就是“反對黨”,成立了一個體制外的草根組織——財務透明委員會,來推動財務透明運動。我們要求全面改革財務報表,最終取得了勝利。

  另外一件事,考慮到電機電子信息科學的貢獻絕對不亞于基礎科學和計算機,我在擔任IEEE主席期間成立了一個委員會,打算把IEEE的最高獎IEEE榮譽勛章的獎金從5萬美元增至100萬美元。在2024年5月董事會上,我作了一個很精彩的報告(注:當時劉國瑞已卸任,以前任主席身份作報告),大概不到5分鐘。

  我就問他們:過去100年來,電機電子信息科學、計算機這個領域對世界產生了最大的影響,從發電到電燈泡,再到電視、收音機,再到現在的手機,都是我們這個領域發明的,你們同不同意?其它領域科學家拿諾貝爾獎,而我們這個領域卻沒諾貝爾獎;他們得到的認可比我們更大,甚至圖靈獎只是我們涵蓋其中的一個領域,他們獎金都有一百萬,你們咽得下這口氣嗎?

  我本來打算只申報一個100萬美元的獎項。一個月以前當時的主席才被董事會拒絕,只好請我來作報告。到我作了報告后,他們就給我加碼變成了200萬美元。

  

  2022年,劉國瑞擔任IEEE主席/CEO職務時的董事會成員。

  《中國科學報》:有一些大陸科學家很少出現在世界的舞臺上,怎么看待這個現象?

  劉國瑞:我來過大陸幾次,我的看法是,在大陸有自己的游戲規則,很多人因為這個游戲規則的限制,定的目標跟志向不夠大,都被框在小格局里頭。我知道大陸有很多學者做得很好,可是很多人的眼界都只在中國國內,不是在世界的舞臺。

  可是在國外,人家根本不知道他們在做什么工作。我覺得他們有機會應該到世界的舞臺上來,然后得到更高的認定、世界級的認定,而不是把自己的目標跟自己的期許,統統都被中國自己的游戲規則框到一個小框框里,那格局就小了。

  《中國科學報》:你在書里選擇把學會內部的沖突公開,這個做法好像跟我們“家丑不可外揚”的傳統觀念不一樣。

  劉國瑞:“家丑不可外揚”是很典型的東方思維。那是發生過的事,是事實,不要當作家丑。為什么?因為我要讓大家知道,縱使再好的組織,再有聲望,制度再怎么好,還是人治。只要是人治,自然就會有人的偏差。不止在IEEE,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很多人身上,在世界各個角落也都有很多這樣的事情發生。

  尤其在國際上,我們需要用對的文化思維來處理這種事情。這就是我碰到過的一個教訓。我寫出來,是因為不希望以后的人再走彎路。其實這種事情攤開在陽光之下是最能得到妥善解決的。

  《中國科學報》:在特朗普第二任期,華裔科學家面臨的政治壓力增大,華裔應如何應對這種局勢?

  劉國瑞:我只能這么說,冬天來了,春天不會太遠。中國不是也有這個說法嗎?五行陰陽循環,物極必反。你看進化有好的時機,也有壞的時機。壞的時機會淘汰掉一些不適應的事物,等到好的時機來了之后,更好的基因才會蓬勃發展。我認為這只是一個挑戰,不會是永久的,所以只要繼續去做,認真去做該做的事,一切都會過去的。

  《中國科學報》:還有一個更宏大的問題——對于人類整體而言,你覺得我們個體奮爭的意義在哪兒呢?

  劉國瑞:我們個體其實是不重要。比如說你每年秋天去海邊會看到很多鮭魚,它們要從海洋洄游到出生河流去產卵。你會care(在意)哪一條鮭魚叫Ray嗎?它們要在這個洄游的過程中來做挑選,到最后只有最強的雄性和雌性活下來,它們的基因也就保留了下來。

  一個人,一匹馬,一頭牛,一條魚,他們都是為了他們的種族能生存下去,那沒有辦法做到的個體就可能變成了化石,供后人憑吊。所以你跟我現在做的事情,事實上都是在延續我們這個種族。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科學網”。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返樸 incentive-icons
返樸
溯源守拙·問學求新
3633文章數 15728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科技要聞

小米YU7發布,雷軍:沒有30萬下不來

頭條要聞

雷軍發布3nm旗艦芯片 現場安檢空前嚴格連紙都要寄存

頭條要聞

雷軍發布3nm旗艦芯片 現場安檢空前嚴格連紙都要寄存

體育要聞

孫興慜的圓夢之夜 曼聯丟最后遮羞布

娛樂要聞

朱媛媛喪事一切從簡,親戚剛知她去世

財經要聞

美債、日債都要崩盤?

汽車要聞

吉利銀河M9登陸米蘭 重新定義AI科技大六座旗艦SUV

態度原創

旅游
本地
游戲
時尚
親子

旅游要聞

熱聞|清明假期將至,熱門目的地有哪些?

本地新聞

巴黎沒有倍兒甜,但天津巧克力腦袋倍兒多

《忍者神龜戰略突擊》IGN7分:延續熱血精髓

謝娜張杰13年婚姻破離婚傳聞!從女強男弱到共生范本,愛藏在心里

親子要聞

河南鄭州:孩子睡不著可能和聞煙味有關?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名山县| 锦州市| 泸定县| 梁山县| 调兵山市| 凌源市| 凤冈县| 竹北市| 孝感市| 黄平县| 乌兰察布市| 巴马| 江阴市| 南澳县| 昂仁县| 隆林| 察雅县| 华池县| 汶川县| 蕲春县| 巴彦县| 黑河市| 盖州市| 苗栗市| 安顺市| 夏邑县| 宜都市| 资源县| 柳江县| 茌平县| 潜山县| 嘉荫县| 隆化县| 肥东县| 大同市| 昂仁县| 莆田市| 枣庄市| 泰宁县| 峨眉山市| 阳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