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公司走了一個關鍵人才,他很惱火,“我怎么說都不行,條件讓他提,他就說去意已決。”
這個問題讓他想不通,我對你那么好,你為什么還要離開我呢?
他也知道馬老師的那句話,員工離職要么是嫌錢少,要么是心里委屈了。但他自認這兩點都沒有,“在同行中我給的待遇是最高的,平常也是噓寒問暖,很重視他,怎么可能讓這種人受委屈……”
等他說到這里,我就差不多了解情況了,主要的問題就兩個字:
機會!
一提待遇就談工資是狹隘的觀念,機會才是最重要的待遇。
華為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任正非創業時候可謂“一窮二白”,公司環境也不好,為什么還有一批批的人才非要跟著他艱苦創業?
簡單說就是機會牽引人才,所謂人才就是知道什么是主次,分得清輕重,明白什么是大利益,什么是小恩小惠。
在全球通信產業大變的窗口期,華為抓住了時代和行業的機遇,就是說站在了大風口的位置上,這才是對人才最大的吸引了。話說,誰不愿意乘坐電梯登頂呢?
而且任老板又是基于信任去管理隊伍的,任人唯賢,不論資歷,不看年齡,所有人都要靠工作貢獻說話。比如李一男大學畢業就去了華為,幾年時間就當上了副總裁。
我們想一想,要是你的公司有個李一男這樣的人才,你自認可以留得住他嗎?不管你學了多少領導力和管理的課程,你也留不住。
如何識別人才?老板們可以學任正非:駕馭人才不只是靠升職加薪!
對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真正重要的是識別人才,就是說在人才的種子期和成長期就把人才篩選出來,委以重任,給他機會。
在這方面,任正非無疑是一流的高手。華為公司耗費很多功夫來保證人才的“上浮”,不看年齡和資歷,而是重點看員工個人的學習與實踐情況。公司循環流動的機制, 第一是為了讓人才脫穎而出,第二是把不合適的人淘汰或降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