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普查隊員在懿行堂開展普查工作 張影 攝
▲ 婺源“四普”新發現謙和堂 張影 攝
粉墻黛瓦的古民居錯落有致地鑲嵌在婺源的青山綠水間,宛如一幅徐徐展開的水墨長卷。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簡稱“四普”)中,這些明清時期的徽派建筑成為江西婺源的重點調查對象之一。
婺源于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建縣,原屬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1949年從安徽省劃歸江西省上饒市管轄。婺源是徽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全縣擁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7個、中國傳統村落30個,古建文物遍布全縣。
近年來,婺源先后出臺《婺源縣古村落、歷史文化名村、古建筑保護管理暫行辦法》《婺源縣古村落古建筑保護利用方案》等文件,成立婺源縣古村落、歷史文化名村、古建筑保護委員會,通過機制創新呵護“徽文化大觀園”,大量古民居得以留存。
南宋瑞平年間,俞氏十六世祖世崇公遷于婺源縣思口鎮西沖村。如今,有700多年歷史的西沖村,完整保存著大量建于明清時期的徽派古建筑。其中,位于西沖村的懿行堂是婺源“四普”的新發現。
懿行堂建于清道光年間,四進三層,比傳統的三進住宅多出一進。大門仿牌樓式,水磨磚門面,門額四周有磚雕,內地鋪青石板,淺天井。第四進的屋內砌筑了精巧的魚池。記者看到,文物普查隊員對房屋開展細致的測量、拍照等工作。
古建在村落中分布密集,婺源在實踐中探索出“四普”經驗。普查隊員穿行在青石板巷弄間,用無人機的“科技之眼”記錄古民居、祠堂的房屋形狀、位置信息,走訪村莊中的老人,獲取普查對象的年代、權屬使用情況等信息,用傳統方法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文物普查,確保采集的信息詳細、準確。
“當出現居民外出務工、聯系困難等問題時,普查隊伍會及時調整溝通方案,將文物名單轉交鄉鎮黨委,由鄉鎮黨委牽頭、村組織配合,采用‘黨建+’模式,安排黨員進行逐戶溝通,宣傳文物普查的重要意義。”婺源縣文物保護中心黨支部書記徐瑜說。
厚塘莊園是一處由徽派古建筑宅院組成的民宿。厚塘莊園負責人李見華在這里長大。十幾年前,他對老宅進行修繕,使其重新煥發生機。厚塘莊園中,始建于清代的謙和堂與方堂書屋,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此次被納入“四普”新發現文物。李見華告訴記者:“如果認定為文物,老宅就會有了‘身份’認證。公眾會認可老宅的價值,這對我們保護古建筑有很大幫助。”
在“四普”工作中,婺源不僅對徽派古民居進行了重新梳理,還重點發掘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價值的文物。
清華村彩虹橋下,水流潺潺,與彩虹橋同建于宋時的彩云堨,呈拱形,長140米,壩高3米,上下游落差1.8米,是婺源石堨的代表之一。婺源水系發達,石堨根據河流水系而布置。大部分石堨始建年代久遠,至今仍發揮著灌溉、供水、消防、生態涵養等功能。
2024年9月,婺源石堨被列入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婺源縣文物保護中心主任詹建春介紹,在“四普”工作中,婺源文物部門與水利部門積極對接,根據他們提供的古石堨名單進行排查登記。
婺源石堨不僅是古老的水利工程,也是傳統村落的建筑符號。每一座婺源石堨與傳統村落、古建筑、歷史名人等文化遺存緊密關聯。“這些古石堨不僅反映了當時的農業生產水平和水利工程技術,還為研究古代村落的發展模式和人口分布提供了重要線索。”詹建春說。
據悉,婺源縣還對傳統村落內的古井、名人墓葬進行了普查。通過上述這些古村落內文化遺存的全面普查登記,實現了文物保護從點到面的轉變,也達到了“應普盡普”的要求。
2025年5月21日《中國文化報》
第8版刊發特別報道
《江西婺源:呵護“徽文化大觀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