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結束中東之行后,覺得萬億美元訂單仍意猶未盡,于是又把目光投向了中方,在接受采訪時明確表露出的“訪華信號”直接被中方“已讀不回”。生怕特朗普搞不懂其中深意,外長王毅還特地在一次與美國客人的會晤中,讓對方向國內傳遞了幾個信號。
據外交部網站顯示,中國外長王毅在京會晤美國亞洲協會會長康京和,王毅表示:“近期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取得進展,這再次說明,平等對華、相互尊重、妥善處理彼此合理關切符合中美兩國共同利益。”緊接著,王毅話鋒一轉進而表態稱:“但與此同時,美方繼續遏制打壓中國的正當發展權利,近日竟然試圖對中國芯片進行全面封殺,這是赤裸裸的單邊霸凌,中方堅決反對。”
表達完自身的原則底線之后,王毅則繼續表示:“中方贊賞亞洲協會致力于增進中美對話交流和相互了解,希望該協會繼續為增進美國社會對話正確認知發揮橋梁作用”。
客觀來看,現在中美之間的外交溝通很是尷尬,而造成這種尷尬場景的又有根本原因與主要原因。就根本原因而言,是特朗普在國內營造的“反華”輿論更甚從前,如果在MAGA的敘事結構中,中國是造成美國陷入制造業困境的“元兇”,那么特朗普就應該居高臨下、頤指氣使的制裁中國,根本不該有談判這一環節。
因此在數次中美溝通之后,特朗普總要想方設法的進行找補,稱所謂的談判是給了中國一個機會等等,在這種氛圍下,中美之間很難開展富有成效的外交溝通。
就主要原因而言,是美國國務卿盧比奧仍在中方制裁名單之中,因此在許多外交場合上,雙方都采取“王不見王”的模式,或者在不可避免的場合下,也會盡量選擇與萬斯見面。
當初特朗普敲定內閣人選時,除必要因素“忠誠”之外,自然也有讓中方難堪的意思,而選中已被制裁的人員名單,就是想故意讓中方下不了臺。
誰想事到如今,卻把自己架在火上烤的進退維谷,畢竟有迫切交流需求的人,恰恰是特朗普。
不過,為了能推動事情的順利發展,中方還是打算給對方一個臺階下,此次王毅選中非白宮官方人員進行會晤,既對美國民間釋放出愿意積極溝通的信號,也讓特朗普能讀懂中國所要傳達出的深意。
中美在日內瓦達成的90天緩沖期共識,只是在給雙方社會留一些喘息時間,即便后續能延長到180天或者更長,但也沒辦法回到中美原有的經貿結構中。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中美將真正實現“脫鉤斷鏈”,而是將以一種全新的模式相處,雙方都需要“摸著石頭過河”。
不過,特朗普首當其沖要考慮的應該不僅僅是中美該如何博弈,而是如何能穩住中期選舉的勝利,內政永遠是大于外交的,況且美國的外交霸權中,中國是非常重要的一塊,但不是唯一的一塊。
因此,盡管我們可能短期處于被動態勢,但破局并還以顏色的機會還是有很多,就看博弈該如何往下發展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