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流量經濟盛行,部分MCN機構為逐利不擇手段。操控網絡水軍,炮制網絡謠言、批量生產低俗內容……南方都市報、南都大數據研究院開啟“流量操控者——MCN機構亂象調查”,深挖背后套路,助力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清朗。
“敘利亞女孩主動搭訕來旅游的中國小伙,希望小伙能花300萬敘利亞貨幣娶自己去過安穩日子。”近日,有網友吐槽在某短視頻平臺刷到大量文案雷同的內容。
南方都市報、南都大數據研究院監測發現,多個短視頻和社交平臺上都出現大量低質的同質化內容,這些或與一些MCN機構片面追求流量,以矩陣傳播名義,行網絡水軍、引流炒作之實等有關,不僅透支著公眾信任,也破壞網絡輿論生態。
對此,專家呼吁,應加強MCN機構及賬號信息透明度,防范批量操縱賬號導致的網絡亂象。
亂象
從婆媳矛盾到性別對立 借同質化內容引流賣貨
從網友發布的截圖來看,該短視頻平臺上有大量不同用戶發布以外國年輕女孩為背景的視頻,并配上“敘利亞女孩主動搭訕來旅游的中國小伙,希望小伙能花300萬敘利亞貨幣娶自己去過安穩日子”等雷同的文案。平臺方回應稱,部分用戶發布同質化虛假信息為交友類APP引流,已對違規賬號禁言并下架相關視頻。
南都大數據研究院調查發現,批量發布雷同內容,通過矩陣化傳播博取流量的現象在短視頻平臺上并不少見,有的更是趁機推銷商品、帶貨牟利,套路十足。其中,又以上演夫妻關系、婆媳矛盾等家庭話題的雷同內容居多,如“五套房全給兒子,晚年卻讓女兒養老”“嫁了三個老公,個個都打我”“十年前借給哥嫂10萬,今天還了10萬,居然說還清了!”
比如,在某短視頻平臺上,粉絲量高達500多萬的用戶“李***”近期頻繁更新,于5天內連發6個關于“52歲單身大媽居然懷孕了,孩子究竟是誰的,女兒氣得直哭”的視頻。播放量最高45萬,最低也有近10萬。這6個視頻套路相同,先講故事,隨后順勢推銷一款太陽能折疊足球燈,并引導網友到主頁櫥窗購買。櫥窗信息顯示,這款足球燈由“***百貨店”出售,單價29.9元,已售出8000余件,累計銷售額超24萬。據店鋪上傳的營業執照顯示,該店鋪持有者為河南焦作的一名個體工商戶。
同一用戶或不同用戶批量發布同質化內容,真的只是用戶的個人行為嗎?南都記者留意到,去年5月,曾有平臺發布公告稱,有部分用戶在平臺上利用低質雷同素材批量制作視頻,博取流量后通過各類營銷方式變現,背后實際有團伙遙控、指揮,已具備網絡水軍特征。
炒作負面社會話題 擺拍虛假事件博眼球
在短視頻和社交平臺上,還有部分自詡專家的用戶熱衷于炮制行業虛假或負面話題,發布的視頻話術高度相似,卻缺乏可靠的數據或案例支撐。
南都大數據研究院監測發現,去年11月至今,一大批如“***說金融”“***聊金融”“金融***姐”“***資本運作”等用戶,在短視頻平臺、社交平臺上發布“**徹底慌了”“****集體躺平了”“再這樣搞下去,****將全軍覆沒”等涉企內容,炮制虛假信息,帶來惡劣影響。這些用戶多在主頁簡介標榜自己從事金融、稅務等行業多年,擁有豐富的企業服務經驗。
此外,還有不少短視頻用戶發布未經證實的社會事件,或存在明顯擺拍痕跡的不實內容,引發了大量關注,有的甚至引起了部分網友的恐慌。例如,去年以來,某短視頻平臺上出現大量以“告訴孩子地上東西不要撿”為主題的視頻內容,文案高度雷同,均講述了有小孩子因隨意撿地上的東西中了迷藥,進而被拐走的案例。
有資深的短視頻賬號運營人士指出,通過驚悚的畫面或者文案來引起觀眾的危機感已經成為短視頻賬號“起號漲粉”的方式之一。簡單來說就是“嚇觀眾”,在視頻中講述觀眾不愿意或害怕遇到的事情,如“開車被貨車撞”“裝修被騙”“養大狗咬陌生人”等,再講述避免方法以引流漲粉。還有業內人士分析稱,短視頻“起號”后便是直播帶貨牟利,一環接著一環。
南都記者梳理發現,這類虛假內容并非新鮮事,幾年前就有媒體曝光過自媒體擺拍“搶小孩”等虛假事件偽裝成監控視頻博取流量的案例。
調查
網絡水軍亂象頻發 專家稱MCN機構或為推手
據國家網信辦2022年初步統計的數據,國內幾家頭部網絡平臺粉絲量超千萬的網紅賬號,約40%已與MCN機構簽約,其中某重點平臺入駐的MCN機構旗下賬號超過30萬個,年均生產信息超過3300萬條。有業內人士透露,有些MCN為提高植入廣告發布效率,會組織專人從不同角度、用不同背景拍攝照片,并撰寫不同文案。這些文案像流水線產出一般,再分發給旗下賬號上線。
4月底,抖音發布治理公告,指出有黑灰產團伙集中組織、教授真實用戶集中發布低質量、內容雷同或相似的視頻或評論,組建網絡“水軍”,非法博取流量。小紅書在近期治理公告中指出,有黑灰產團伙利用AI批量生產并發布同質化內容“養號”后售賣或虛假營銷變現。
從這個層面來看,前述發布低質雷同內容的用戶背后是否也會有黑產團伙或MCN組織?據觀察,這些用戶的主頁雖均無MCN機構標識,但其文案相似度之高、發布時間之接近,實在難以用“純屬巧合”來解釋。
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各網絡平臺“賬號主頁外顯MCN機構標識”功能的實現依賴于MCN機構與內容創作者的主動綁定,部分發布同質化內容、參與話題炒作的賬號雖然沒有外顯MCN機構標識,但也不能說明其與MCN機構沒有關聯。還有專家直言,有時候虛假信息和同質化內容的出現,始作俑者不單純是賬號,而是相關的簽約MCN機構。
建議強化MCN與賬號關聯披露
有不少專家建議進一步提高MCN機構及其旗下賬號信息的透明度。今年年初,國家網信辦發布《網絡信息內容多渠道分發服務機構相關業務活動管理規定(草案稿)》,要求MCN機構應當與旗下網絡賬號進行綁定,在網絡賬號注冊、擬變更賬號信息等環節進行適當的信息披露,增加透明度。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劉曉春撰文表示,通過一系列綁定和披露的要求,能夠實質性建立MCN機構和旗下賬號關聯關系的管理、披露、治理規范體系,有效提高面向公眾和監管機關的透明度,有效防范MCN機構不當批量操縱賬號導致的亂象。
與此同時,進一步壓實對MCN機構的監管責任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與MCN機構相關的管理法規不斷完善,在具體執行中應加強整治力度,讓法律法規“長出牙齒”。比如,MCN機構旗下賬號如出現不法行為,可對該MCN機構采取降低傭金、旗下賬號禁言甚至封禁等不同程度的處罰。
南都記者留意到,今年年初,網信部門曾就網絡水軍問題通報了部分典型案例,指出有網站平臺同質化文案問題頻發,多個賬號批量發布高度相似帖文、短視頻等內容,惡意蹭熱引流、挑動對立情緒,有的MCN機構還組織賬號批量炒作牟利。已對樂**媒、趣**化等1300余家批量操控賬號的MCN機構進行清退并禁止重新入駐,取消提現功能權益211家,關閉MCN機構旗下賬號9600個。
此外,中央網信辦近期部署開展“清朗·整治AI技術濫用”專項行動,也將重點整治“利用AI內容農場或AI洗稿,批量生成發布低質同質化文案,博取流量”等利用AI從事網絡水軍活動的突出問題。
南都調研 總第693期
策劃:王衛國 鄒瑩
統籌:凌慧珊
采寫:南都記者 羅韻 李偉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