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版西游記,至今仍然是很多人心中的經典。其中孫悟空、豬八戒、唐僧等人物的塑造,至今仍然難以被超越。
當然,還有一個形象也為人所稱道,那就是觀音菩薩。劇中的觀音菩薩慈眉善目,但慈祥中卻透露出了一股威嚴,讓人印象深刻。
但是,可能不是誰都知道,這位“觀音菩薩”的扮演者左大玢,不僅是一位戲劇界的著名演員,還與毛主席是忘年交。她和毛主席跳過舞、爭論過問題,甚至還搶過毛主席的香煙。
而毛主席對她,也是相當地關懷,不僅救過她的命,甚至左大玢能出演觀音菩薩,還與毛主席有著一些淵源。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藝術家母親從反對到支持
左大玢是一個在河南滎陽出生的長沙人,1943年出生,母親是著名的湘劇表演藝術家鄭福秋。受到家庭的熏陶,她從小就喜歡戲劇表演,并且在這方面表現出了很高的天賦。
但是,她的母親卻不想讓她走這條路。從藝之路太辛苦,而且并不受人尊重,鄭福秋不想女兒也和自己一樣,這樣艱難地活著。
但是,左大玢的決心和天賦,是自己的母親無法阻擋的。同時,解放之后的社會風氣也變了,藝術工作者不再是人們瞧不起的“下九流”,這也促使鄭福秋改變了初衷。
1954年,左大玢進入湖南省湘劇團,跟隨孔艷蘭老師學習。有了基礎之后,鄭福秋開始親自指導女兒。有兩大名師指點,左大玢的進步非常快。她也開始走上舞臺,成了一位知名演員。
因唱湘劇而成忘年交
而這條藝術之路,也讓左大玢有了和毛主席見面、結識的機會。毛主席熱愛文化和文藝,對中國的傳統戲劇有著異乎尋常的興趣。而且,他是湖南湘潭人,雖然鬧了幾十年革命,但是一直到老都不忘家鄉。
他沒有改掉自己那一口鄉音,對于家鄉的文化事業也極其重視。而湘劇,也就這樣成了毛主席最喜歡的一個劇種。
1953年,13歲的左大玢,隨著湘劇訓練班的一眾小演員,在田漢的帶領下進京演出。結果在預定的演出項目結束后,他們又接到通知,去中南海懷仁堂演出。
在演出時,左大玢第一次見到了毛主席。不過,那個時候她很緊張,根本不敢上前說話。和毛主席見面卻沒能說上話,這讓左大玢感覺十分遺憾。
不過僅僅兩年之后,她就得到了彌補遺憾的機會。1958年,已經成為正式演員的左大玢得到消息:毛主席要回自己的家鄉視察,湘劇團要為毛主席舉行匯報演出。
這一次,左大玢做了充分的準備,演出十分成功。
表演結束后,毛主席接見了所有演出人員。在來到左大玢面前時,他特意夸獎道:“你的聲音很好聽,很有咱們湖南特色,是個唱湘劇的好苗子。堅持下去,你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在演出結束的舞會上,左大玢和毛主席一起跳了一支舞。左大玢并不是很會跳舞,而且也很緊張,舞步非常僵硬。毛主席看出了她的不適應,于是便主動和她聊天,問問她家里的情況。
當左大玢介紹自己時,毛主席詢問她的祖上和左宗棠什么關系,還聊起了她的名字。簡單的幾句話,讓左大玢放松了下來,甚至還和毛主席開起了玩笑。
從此之后,左大玢就成了毛主席的忘年交。每次毛主席提起她,總是會稱她為“唱湘劇的小老鄉”。
這個簡單的稱呼,成了左大玢繼續努力的動力。
1965年,毛主席再回湖南,在茶陵住了一天。在短暫的時間里,他還是抽空去看了左大玢表演的湘劇。而此時,左大玢正在經歷“倒倉”,聲音飄忽不定,沒有了當年的響亮。毛主席聽完之后,找來左大玢,問她嗓子怎么聽起來啞了?是不是最近感冒了?還是辣椒吃多了?
主席的關懷,讓左大玢這個已經22歲的青年演員十分感動。
但是,左大玢激動地表現,卻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只見她上前一伸手,搶過了毛主席手上的半支香煙,然后說道:
“主席,吸煙對身體不好,如果不注意的話,以后您的嗓子會和我現在一樣,聽上去很啞。這支煙我就拿走了!”
毛主席愣了一下,然后便哈哈大笑起來。他非但一點兒也沒生氣,反而半開玩笑地說:“好好好,以后不抽了。你就跟我女兒一樣,還管著我抽煙呢。”
從此后,毛主席果然沒有在左大玢面前抽過煙。至于那半支香煙,左大玢并沒有丟掉。她將煙放在了一個盒子里,當成了自己一生的珍藏。
左大玢和毛主席這一份忘年的友情,既充滿了一位長輩對晚輩的關懷,也有著孩子對老人的頑皮,讓人耳目一新。
主席幫助開啟“觀音”路
但是,一場關于左大玢的風暴即將襲來,而毛主席不僅救了她,還變相打開了她的“觀音菩薩”之路。
1972年初,為了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30周年,長沙市的小學語文教師梅嘉陵,根據真人真事創作了小戲《新教師》。
戲中的主要場景,就是一位教師給學生補課。后來,這部小戲經過了藝術加工和主題提煉,更名為《園丁之歌》,由長沙市湘劇團演出。
1973年,省湘劇院也將這部戲移植了過來,由左大玢扮演教師俞英。誰知這樣一部正能量的戲劇,卻闖下了大禍。
1973年7月28日,《園丁之歌》在送審之后,遭到了當時的藝術創作主管的無端指責。其主要的理由有兩點:
第一,片名不合適!按照她的解釋,“園丁”一詞,應該說的是黨的領導。一個教師也敢稱園丁,這是在否認黨對教育事業的領導!
第二,劇中有一句臺詞:“沒有文化怎能把革命重擔來承擔”。她表示,沒有文化怎么就不能承擔革命重擔呢?那么多開國的將領干部不都是沒有文化的嗎?這顯然是在“否定無產階級的教育革命”!
這幾頂帽子,已經是夠嚇人了。而緊接著的風暴,卻更加猛烈。
從1974年6月開始,北京、天津、上海、湖南的委員會,分別發出了批評《園丁之歌》的通知。
而媒體報紙上,也紛紛發出文章,對《園丁之歌》進行全方位的否定。那個架勢,真可謂是“黑云壓城城欲摧”。
至于深陷風暴中心的左大玢,自然也逃不掉一份厄運。
在1974年9月,左大玢隨團到北京演出。剛一下火車,她就接到通知,要去北京展覽館,在五千多人面前檢討。
而且,當時的負責人還告訴左大玢,為了避免有人聽不懂,做檢討時要說普通話, 不能說湖南本地方言。
此時的左大玢,卻不想低頭。她昂著頭說道:“我不會說普通話。毛主席也說湖南話,所以我也講我的家鄉話。”
待到做檢討時,左大玢果然用長沙話念了一遍檢討書,然后就鉆進了一輛其他領導事先安排好的大汽車,揚長而去。
敢于這么違抗“上級”的命令,可以想見,等待左大玢的,必然不會有好結果。但是,還沒等那些不懷好意的人動手,事情就迎來了轉機。
僅僅一個月之后,毛主席去長沙視察,表示想看湘劇。省里立刻送來了節目單,毛主席看了之后,親自圈點了電影《園丁之歌》。
當電影中的教師出場后,毛主席立刻就認了出來,對旁邊的工作人員說道:“這不是左大玢那個娃娃嗎?”
片子不長,很快就放完了。感覺意猶未盡的毛主席,帶頭鼓起掌來。此時,旁邊有人悄悄對毛主席說:“毛主席,這出戲是大毒草,現在全國都在批評呢。”
毛主席很不快地說道:“什么大毒草,我看不出毒在哪里。我覺得很好!”說著,他又站起來再次鼓掌。
而這一陣掌聲,徹底洗掉了強加在《園丁之歌》之上的種種指責,也讓左大玢逃過了一劫。
毛主席的這一次保駕護航,讓左大玢和湖南湘劇團,都變得大膽了起來。一些當時別人不敢拍的戲,他們卻敢拍。一些傳統的劇目,也因此被保留了下來。
1976年,毛主席步入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旅程。
他的情緒變得十分敏感,經常想念當年的歲月。而唯一能讓他放松下來的,就是來自家鄉的戲劇。
他多次向人詢問,湘劇團有沒有出新戲,左大玢有沒有新作品。于是,湘劇團就組織演員演出,將錄像寄給北京,讓毛主席欣賞。
這一次的演出,由于要給毛主席看,所以就由中央電視臺文藝部派人過來指導。而很巧的是,這次過來的導演,正是楊潔。
左大玢與楊潔
在執導傳統劇目《追魚記》之時,左大玢扮演的觀音菩薩頗具神韻。楊潔當即許諾:“如果以后有機會拍觀音的戲,我一定請你去演。”
當時的左大玢,并未將這個承諾當回事。然而在1982年,當楊潔導演開始籌拍《西游記》的時候,左大玢幾乎是第一個接到了面試邀請。
當左大玢出現的那一刻,著名化妝師王希鐘立刻露出了驚訝的表情。他連聲說道:“像,實在是太像了!你演觀音菩薩,根本就不用化妝。”
于是,一切就定了下來,左大玢成了觀音菩薩的扮演者。而隨著86版西游記的熱播,左大玢的名字也為人們所熟知。
可能當時誰也不會想到,這個經典銀幕形象的出現,還有毛主席的一份功勞。
結尾
后來,左大玢不止一次在節目上談到了自己和毛主席的忘年交。她表示,那是一件讓自己自豪的事情。
在她的眼中,毛主席是一位慈祥的長輩,是一位一直關心著后輩們的生活和工作的長者。正是因為毛主席的關懷,她才有了之后的成就。
成了名人之后,左大玢仍然在湘劇領域深耕。在1989年,左大玢以新劇《鳳蕭怨》,參加了中國戲曲梅花獎比賽,并且最終奪魁。
湘劇演員獲得梅花獎,這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到達這個頂峰之后,左大玢也沒有驕傲自滿,而是繼續踏踏實實地在藝術的道路上跋涉。哪怕退休了,她也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培養下一代的湘劇演員。
她一直記著毛主席的話,堅持著自己的初心,向著更高的成就奮進。
參考資料:
1.夏昕:《毛澤東與左大玢的一段忘年交》
2.范正明:小戲大風波——湘劇《園丁之歌》之命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