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300萬字,濃縮成7句精華,助你認知覺醒
想要成大事,就要一定要開智。
很多人,為什么在短短一兩年就能富起來?
說白了,就是因為開竅了。
認知得到極大提升,突破到更高的層次,所以賺錢就輕而易舉。
接下來,就給大家分享《資治通鑒》中的7句精華,若是你能夠悟透,不怕富不起來。
第一句: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悅?cè)速澕海的跹桑徊欢壤碇诙⒄樓笕荩~莫甚焉。
1、不辨是非,只為悅?cè)?/p>
此乃昏庸之害。
昏庸之害,在于領(lǐng)導者自身缺乏判斷力,不考察事情的是非曲直,只為博取他人的贊許,最終導致決策失誤。
例如,明崇禎帝朱由檢聽信讒言,錯殺袁崇煥,自毀長城,加速了大明的覆滅。
2、不循正理,只為容身
此乃諂媚之害。
諂媚之害,在于臣子或下屬不講原則,不思考事情的道理所在,只為自身利益而阿諛奉承,最終導致道德淪喪。
南宋的秦檜便深諳此道,在國家危難之際,他通過討好金人,從階下囚搖身一變成為座上賓。
為了個人利益,他不顧國家安危,迎合上意,陷害忠良,致使朝政腐敗不堪。
南宋國力也因此日益衰弱,為日后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正直的品格,不為諂媚之言所迷惑,不為昏庸之行所誤導,方能行穩(wěn)致遠,走出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
第二句: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借鑒歷史上的興盛與衰亡,來考察現(xiàn)今的得失利弊。
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縱覽 1362 年歷史長河,旨在為統(tǒng)治者提供治國理政的參考。
從秦朝的苛政速亡至唐朝貞觀之治的繁榮昌盛,歷史不斷驗證著“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道理。
企業(yè)可從柯達膠卷的興衰中汲取創(chuàng)新教訓,個人可從“傷仲永”的故事中警醒自身,避免“不進則退”。
誠如書中所言,“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的智慧永遠是解鎖現(xiàn)實難題的密鑰。
第三句: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任用人才要像使用器物一樣,充分發(fā)揮其長處,避開其短處。
唐太宗曾批評封德彝抱怨沒有奇才可用,并指出“君子用人如器”,隨即列舉了房玄齡善于謀略、杜如晦擅長決斷的“房謀杜斷”的黃金搭檔作為例證。
在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中,谷歌的“20% 自由時間”機制激發(fā)了員工的創(chuàng)新活力,華為的“天才少年計劃”打破了常規(guī),廣納賢才,這些都體現(xiàn)了“適才適用”的理念。
“駿馬能歷險,耕田不如牛”,唯有根據(jù)每個人的特點合理任用,才能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第四句:好勝人,恥聞過,騁辯給,眩聰明,厲威嚴,恣強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
領(lǐng)導者的六大陷阱:自我審視與謙遜之道
作為領(lǐng)導者,有六種常見的行為陷阱需要警惕:
其一,逞強好勝,過分渴望證明自身優(yōu)越;
其二,拒絕納諫,不愿傾聽他人對自己缺點的指正;
其三,巧言令色,沉溺于口舌之辯,賣弄辭藻;
其四,自作聰明,過分炫耀自己的智巧,自以為是;
其五,剛愎自用,固執(zhí)己見,難以接受不同意見;
其六,威嚴過盛,過分強調(diào)個人權(quán)威,獨斷專行。
這六種行為,是領(lǐng)導者身上常見的弊端,需要時刻警醒。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沾染這些習氣。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只有經(jīng)常進行自我反省,才能真正認識到自身的不足。
常思己過,方能知不足之處,進而加以改進。
驕傲自滿招致?lián)p失,謙虛謹慎才能受益。
保持謙遜和開放的心態(tài),才能不斷進步,最終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五句:幣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意思是,面對豐厚的禮物和動聽的言辭,需保持高度警惕。
春秋時期,宋國權(quán)臣子罕的故事,便是對此智慧的生動詮釋。
面對他人獻上的美玉,子罕斷然拒絕。
獻玉者強調(diào)此玉乃無價之寶,子罕則回應:“你以美玉為寶,我以不貪為寶。
如果我收下你的玉,豈不是雙方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
這番話,既展現(xiàn)了他的廉潔自律,也體現(xiàn)了他對“幣厚言甘”的深刻洞察。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形形色色的誘惑。
有些人擅長用金錢和甜言蜜語來包裝自己的目的,例如借貸、擔保、推銷甚至詐騙等。
如果我們?nèi)狈Ψ婪兑庾R,就很容易被他們精心編織的謊言所蒙蔽,最終落入陷阱,造成財產(chǎn)損失甚至人身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