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指導:中山一院胃腸外科 馬晉平主任醫師
醫療專長:擅長胃腸胰腺外科臨床常見的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胃腸間質瘤切除術、各部位結腸癌、直腸癌腹腔鏡根治術、腸癌保功能根治術;擅長胰腺良性和惡性疾病的外科治療;擅長減重代謝手術;擅長胰十二指腸切除等手術、食管中下段癌根治、十二指腸良惡性腫瘤的外科治療;熟悉腹股溝疝和切口疝的各種外科治療;對肛腸常見疾病,如各型痔瘡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圖片來源于網絡)
5月21日,多家媒體報道了電影演員朱媛媛因病去世消息,年僅51歲。有業內人士透露,她是因為結腸癌復發離開人世。這一消息讓無數觀眾痛心,也再次為公眾敲響了健康的警鐘。
近年來,結腸癌在我國發病率逐年上升。據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最新數據,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居惡性腫瘤第二位,死亡率居第四位,約30%的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沉默的殺手——結直腸癌
結腸癌早期癥狀隱匿,容易被忽視。許多患者發現時已到中晚期。這是因為腫瘤生長緩慢,從息肉發展為癌癥通常需要5~10年。實際上,結直腸癌發生的早期已有端倪,但常常被人忽視:
(圖片來源于網絡)
1、排便習慣改變:腹瀉、便秘交替出現,或大便變細、有凹槽。
2、便血:容易被誤認為痔瘡,但結腸癌的便血常混有黏液,顏色暗紅。
3、腹痛或腹脹:尤其是左下腹隱痛,可能被誤認為腸胃炎。
4、不明原因消瘦或貧血:腫瘤長期慢性出血會導致血紅蛋白下降。
哪些人是高危人群
(圖片來源于網絡)
1、年齡:90%的結腸癌患者年齡>50歲,但近年來年輕化趨勢明顯。國外文獻報道的結直腸癌平均發病年齡為55~60歲,而我國平均發病年齡為45歲左右。我國的大腸癌以年輕人居多,40歲以下者占三分之一,30歲以下者占九分之一。
2、家族史:直系親屬有結腸癌或息肉病史,風險增加2~3倍。
3、不良生活習慣:長期高脂低纖維飲食、吸煙、大量飲酒、久坐不動、缺乏運動、經常熬夜、體重超標等人群的發病風險大大增加。
4、腸道疾病: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有腸道息肉人群。
結直腸癌是可以預防的癌癥
在眾多惡性腫瘤中,結直腸癌是為數不多的可以預防的癌癥。即使得了結直腸癌,只要能夠早期發現,手術后5年生存率也會大大提高。
1、腸鏡檢查:絕大多數的結直腸癌都是從腸道息肉發展而來,腸鏡檢查是預防息肉進展為結直腸癌的重要手段。腸鏡是發現早期癌變的"金標準",建議普通人50歲起開始腸鏡檢查,如果是高危人群,應提前至40歲甚至更早。在過去的20年間,美國通過普及腸鏡檢查使結腸癌死亡率下降40%。
(圖片來源于網絡)
2、糞便潛血試驗:每年一次,無創但準確性較低。
3、飲食調整:少吃紅肉和加工肉,每日紅肉攝入量建議<70克;多吃膳食纖維,如全谷物、蔬菜、水果等,可促進腸道蠕動,減少致癌物滯留;補充鈣和維生素D,研究顯示,適量補鈣可降低息肉復發率。
4、戒煙限酒:戒煙限酒,吸煙者結腸癌風險增加30%,酗酒者風險增加20%。
5、堅持體育運動:每周運動3次以上:運動可加速腸道排空,降低炎癥水平。
6、避免長期熬夜、避免久坐不動。
(圖片來源于網絡)
結腸癌可防可治。關愛自己和家人,定期體檢,改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就能讓結直腸癌遠離我們。40歲以上人群若持續2周以上排便習慣改變、便血,短期內出現體重下降,應盡快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歡迎在文章右下角評論或留言!
51歲電影演員因病去世:沉默的殺手——結直腸癌------蘭世亭醫學健康科普第3805帖
馬醫生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