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聲明資料:本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為保護當事人隱私,文中人名均為化名,部分情節經過藝術加工。本文僅供娛樂閱讀,不代表任何立場觀點。
李雯站在銀行柜臺前,看著存折上那串數字,手微微發抖。
"290萬......"她在心里默念著。
三年前,她還是那個為了每月幾千塊工資發愁的普通教師,房貸壓得她喘不過氣。
可現在,這個數字卻讓她既興奮又恐懼。
"李老師,您這筆錢的來源......"銀行工作人員的話讓她瞬間緊張起來。
她知道,這個秘密遲早會被發現。那些夜里在街頭擺攤的日子,那些她以為神不知鬼不覺的"副業",如今卻成了她最大的心病。
當校長的電話突然響起時,李雯的臉色瞬間變得慘白......
01
李雯今年三十五歲,在市區一所重點高中教語文已經八年了。
每天早上七點半,她準時出現在教室里,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寫著當天的學習內容,學生們都喜歡她的課。
"李老師,您講的《紅樓夢》太有意思了!
林黛玉為什么那么敏感啊?"課間休息時,總有學生圍在她身邊討論文學問題。
李雯耐心地解釋著:"黛玉的敏感源于她的身世和性格,你們想想,一個從小失去母親、寄人籬下的女孩子,怎么能不小心翼翼呢?"
學生們聽得入神,紛紛點頭。
李雯看著這些求知若渴的年輕面孔,心里涌起一陣暖流。
教書育人一直是她的理想,即使生活再困難,她也從未想過放棄這份工作。
下午放學后,李雯收拾好教案,準備回家給女兒做晚飯。
路過校門口的小商店時,她停下腳步,看了看標價牌上的酸奶價格——六塊錢一盒。
小語昨天還說想喝酸奶,但李雯算了算這個月的開支,最終還是空手走了。
"李老師!"身后傳來學生的聲音。
李雯回頭,看到班里的學生小陳氣喘吁吁地跑過來:"李老師,我媽讓我給您帶點水果。"
小陳的媽媽是做生意的,家境不錯,經常讓孩子給老師帶些小禮品。
李雯連忙擺手:"不用不用,你們的心意我領了,但這些東西我不能要。"
"李老師,這就是普通的蘋果,不值什么錢的。"
小陳有些著急,"我媽說您平時對我們這么好,一點心意而已。"
李雯堅持不收,最終小陳只好失望地拿著水果回家了。
看著學生離開的背影,李雯心里五味雜陳。她何嘗不想要那些蘋果?
小語已經好久沒吃過新鮮水果了,但作為老師,她必須堅持原則。
回到家,李雯在菜市場轉了一圈。
攤主老王熱情地招呼她:"李老師,今天的青菜很新鮮,五塊錢三斤!"
李雯看了看手里的錢,最終只買了兩顆白菜和一些便宜的蘿卜。
每月四千五百塊的工資,扣掉房貸兩千八,水電費、物業費、女兒的學費和生活費,剩下的錢要精打細算才夠用。
"媽媽,我們什么時候能換個大一點的房子?"小語趴在小桌子上寫作業,抬頭問道。
李雯正在廚房洗菜,聽到這話手停了停:"等媽媽攢夠錢就換。"
這套一室一廳的老房子是她離婚后咬牙買下的,當時房價相對便宜,但每個月兩千八的房貸對她來說仍然是沉重的負擔。
前夫劉明走得干脆,不僅一分撫養費都不給,連女兒的存在都仿佛忘記了。
"媽媽,班里的同學都有自己的房間,我什么時候能有呢?"小語放下筆,有些羨慕地說道。
李雯走過去摸了摸女兒的頭:"小語最懂事了,媽媽會努力的。"
晚上哄小語睡覺后,李雯坐在客廳里算賬。
這個月的房貸還沒還,小語下個月要交學費,自己的衣服也該買幾件了,可銀行卡里只剩下不到一千塊錢。
她打開手機,看到同事在朋友圈里曬的聚餐照片,心里涌起一陣苦澀。
上次同事聚餐她沒去,理由是要照顧孩子,實際上是舍不得那一百多塊的餐費。
02
轉眼到了十一月,天氣越來越冷。
李雯正在上課,突然接到幼兒園老師的電話。
"李老師,小語發高燒了,您快來接一下吧。"
李雯心里一緊,連忙請假趕到幼兒園。小語小臉燒得通紅,整個人蔫蔫的,看得她心疼不已。
"媽媽...我難受..."小語虛弱地說道。
李雯抱起女兒就往醫院跑。路上打車花了二十塊錢,她心疼得要命,但孩子的病不能耽誤。
到了醫院,醫生給小語做了詳細檢查:"孩子這情況比較嚴重,可能是肺炎的前兆,需要住院觀察,還要做幾項檢查。"
李雯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醫生,大概需要多少錢?"
"檢查費用加上住院費,還有藥費,至少得兩萬塊。
如果情況復雜,可能還要更多。"醫生一邊開單子一邊說道。
兩萬塊!李雯感覺腦袋嗡的一聲,銀行卡里只有不到五千塊錢,這個月的房貸還沒還呢。
"醫生,能不能先住院,費用我想想辦法?"李雯的聲音有些顫抖。
"可以先交一部分押金,但后續治療費用必須及時跟上。"
醫生看了她一眼,語氣稍微緩和了些,"孩子的病不能拖,越早治療越好。"
李雯點點頭,先交了五千塊押金,把銀行卡里的錢幾乎全部用完。
小語住院后,李雯開始四處借錢。她給幾個要好的同事打電話,大家都有各自的難處。
"李雯,我家里最近也緊張,剛買了房,能借你三千塊。"同事小王在電話里說道。
"李雯,我這里有兩千,你先拿去用。"另一個同事小劉也表示愿意幫忙。
東拼西湊,李雯總共借到了八千塊錢。
但距離治療費用還差得很遠,她坐在醫院走廊的椅子上,看著病房里輸液的女兒,眼淚不爭氣地掉了下來。
就在這時,她接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電話。
"李老師,我是小區物業的老張。聽說您最近手頭緊?"老張的聲音聽起來很關切。
李雯有些意外:"老張,你怎么知道的?"
"小區里大家都知道您是老師,人好心善。我這里有個活兒,不知道您有沒有興趣?能幫您解決眼前的困難。"
李雯猶豫了一下:"什么活兒?"
老張壓低了聲音:"就是晚上的時候,您要是有空的話,可以賺點外快。
具體的見面說吧,保證不是什么違法的事兒,就是...可能需要您晚上出來一趟。"
李雯心里疑惑,但眼下的困境讓她顧不了那么多:"那...什么時候方便?"
"您先忙孩子的事,等小語好了咱們再詳細聊。"老張很體貼地說道。
掛了電話,李雯心里五味雜陳。
老張是個好人,平時在小區里幫助過不少鄰居,應該不會害她。
但晚上的工作...她從來沒想過自己會需要做這種事情。
03
小語在醫院住了一個星期,病情總算穩定了。
這次住院總共花了兩萬三千塊,李雯東拼西湊,連信用卡都刷爆了,總算把費用結清了。
回到家,看著憔悴的女兒,李雯心里滿是愧疚。
這些年來,她一直覺得虧欠孩子太多。
"媽媽,我們是不是很窮?"小語有一天突然問道。
李雯愣了一下:"為什么這么問?"
"同班的小朋友說,只有很窮的人才會住這么小的房子。"小語眨著大眼睛看著她。
李雯心里一痛,蹲下來抱住女兒:"小語,媽媽會努力讓我們過得更好的。"
當天晚上,她給老張打了電話。
"李老師,您考慮好了?那行,今晚八點,咱們在小區門口見。"老張的聲音很高興。
安頓好小語睡覺后,李雯換了身衣服,悄悄出了門。
小區門口,老張已經在等她了,身邊還停著一輛電動三輪車。
"李老師,跟我來吧。"老張神秘地笑了笑,示意她坐上三輪車。
李雯坐在后座,心里忐忑不安。三輪車穿過幾條街道,最后停在了一個熱鬧的夜市附近。
"就是這里。"老張指著一個角落的空地,"您看看這個位置怎么樣?人流量大,但又不會太吵。"
李雯有些摸不著頭腦:"老張,你到底想讓我做什么?"
老張從三輪車上搬下來幾個大箱子:"李老師,您別緊張。這個活兒很簡單,就是...擺個小攤。"
"擺攤?"李雯更加困惑了。
"對,就是賣點小吃。
我有個朋友做這個生意,但最近身體不好,想找個靠譜的人幫忙。"
老張打開箱子,里面是各種制作小吃的工具和原料,"您是老師,人品我們信得過。"
李雯看著這些東西,半天沒說話。擺地攤...她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做這樣的事情。
"李老師,您就試試看吧。我保證,只要您用心做,一個晚上賺個三四百塊沒問題。
周末人多的時候,甚至能賺到六七百。"
老張熱情地介紹著,"而且這些小吃的制作方法很簡單,我教您幾遍就會了。"
三四百塊!李雯心動了。這相當于她在學校兩天的工資,如果周末能賺六七百,那一個月下來就是一萬多。
"可是...我是老師,要是被人看到..."李雯還是有些猶豫。
"李老師,您想多了。這片區域晚上來的都是外地人和年輕人,很少有本地人。
再說了,現在副業這么普遍,沒什么丟人的。"
老張勸說道,"您為了孩子,這點面子算什么?"
想到小語渴望的眼神,想到銀行卡里的負數,李雯咬了咬牙:"好,我試試。"
當天晚上,在老張的指導下,李雯戰戰兢兢地開始了人生中第一次"擺攤"。
雖然手忙腳亂,但看到顧客滿意的笑容和手里拿到的鈔票時,她感覺一切都值得了。
三個小時下來,她賺了二百八十塊錢。
雖然累得腰酸背痛,但看著這些錢,李雯心里涌起一種久違的成就感。
從那以后,李雯開始過上雙重生活。
白天是受人尊敬的語文老師,晚上則變身為夜市攤主。
04
三個月后,李雯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李雯,你這包不錯啊,新買的?"辦公室里,同事小劉好奇地看著她放在桌上的手提包。
李雯淡淡地說:"朋友送的。"
其實這個包是她上周買的,花了八百多塊錢。
以前她舍不得買這么貴的東西,現在卻覺得理所當然。
夜市擺攤的收入遠超她的預期,好的時候一晚上能賺八九百塊。
"最近你氣色好了不少,是不是有什么喜事啊?"另一個同事王老師也湊過來。
李雯笑了笑:"沒什么,就是休息得比較好。"
她當然不會說自己每天晚上十點多才回家,有時候甚至要忙到半夜十二點。但疲憊是值得的,因為她的收入翻了好幾倍。
下班后,李雯去接小語放學。
"媽媽,我想要那個芭比娃娃。"小語指著玩具店里的娃娃說道。
以前遇到這種情況,李雯總是要猶豫很久,計算著這個月的開支是否夠用。
但現在,她直接走進店里買下了那個價值一百八十塊的芭比娃娃。
"媽媽,你真好!"小語開心地抱著娃娃,笑得像花兒一樣。
看著女兒的笑容,李雯覺得自己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銀行卡里的數字在穩步增長,從最初的幾千塊錢,到一萬、五萬、十萬...她每次去ATM機查詢余額時,都忍不住多看幾眼那串數字。
半年后,她的存款達到了三十萬。一年后,這個數字變成了八十萬。
李雯開始考慮換更大的房子,給小語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
她甚至開始關注學區房的信息,想讓女兒上更好的學校。
"媽媽,我們家是不是發財了?"小語有一天好奇地問,"你給我買了好多新衣服,還有新玩具。"
李雯摸了摸女兒的頭:"媽媽工作努力了,所以生活就好一些了。"
她確實很努力。
白天在學校認真上課,批改作業,晚上在夜市擺攤到深夜。
漸漸地,她在那片區域有了固定的顧客群,生意越來越好。
有些熟客甚至專門來找她:"李老師,您做的煎餅果子就是不一樣,比別家的好吃多了。"
李雯總是笑著回應,心里卻五味雜陳。她不知道如果這些顧客知道她白天的職業會怎么想。
但她始終小心翼翼,從不對任何人透露自己晚上在做什么。
在學校里,她還是那個溫和的語文老師,沒有人會把她跟夜市攤主聯系起來。
05
然而,紙包不住火的道理她很快就體會到了。
"李老師最近有點奇怪。"學生家長群里,有人開始議論。
"怎么奇怪了?"有家長問道。
"我昨天晚上十一點多在夜市看見她,當時還以為看錯了呢。她在那里賣煎餅果子,穿得跟白天完全不一樣。"
"不會吧?李老師看起來挺正經的啊,怎么會去擺地攤?"
"我也看見過一次。說實話,看到她的時候我挺震驚的。一個老師去擺地攤,這...傳出去不太好聽吧?"
"現在的老師都這樣嗎?工資不夠花還要出去擺攤?"
群里的議論越來越多,有人甚至開始質疑李雯的師德問題。
"我覺得這沒什么不對的,老師也要生活啊。"也有家長為她辯護。
"話是這么說,但總覺得有些...不合適。她要是缺錢,學校不是有困難補助嗎?"
李雯并不知道家長群里的這些議論,她依然每天按部就班地上課、下班、然后開始她的"夜間工作"。
但很快,流言蜚語就傳到了學校。
"李雯,你最近是不是有什么困難?"同事小王有一天私下問她。
李雯心里一緊:"沒有啊,怎么了?"
"有家長反映說...算了,可能是誤會。"小王欲言又止。
從那天開始,李雯感覺周圍同事看她的眼神都有些奇怪。
有時候她走過去,正在聊天的幾個人會突然停下來,場面變得很尷尬。
"是我多心了嗎?"李雯暗自思量,但那種被人議論的感覺讓她很不舒服。
更讓她擔心的是,校長也開始找她談話。
"李雯啊,最近工作怎么樣?家里有什么困難嗎?"
校長的語氣很平和,但李雯敏銳地感覺到有些不對勁。
"挺好的,校長。學生們的成績也在穩步提高。"李雯盡量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自然。
"嗯,你的教學水平我們都認可。"
校長點了點頭,然后話鋒一轉,"不過我聽說有家長反映一些情況...
算了,具體的我們再了解了解。你先回去吧。"
李雯心里咯噔一下,但表面上還是保持著鎮定:"好的,校長。"
從校長辦公室出來后,她的心情一直很沉重。看來事情已經暴露了,只是不知道會發展到什么程度。
接下來的幾天,李雯開始變得格外小心。
她換了幾個不同的擺攤地點,時間也調整得更晚一些,希望能避開熟人的視線。
但事與愿違,有好幾次她在擺攤時,總感覺有人在遠處觀察她。
雖然沒有確鑿的證據,但那種被監視的感覺讓她越來越不安。
她開始考慮要不要停下來,但看著銀行卡里不斷增長的數字,又舍不得放棄。
三年時間,她的存款已經接近兩百九十萬。
這個數字連她自己都不敢相信,一個普通的中學老師,通過擺地攤竟然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積累這么多財富。
但她知道,這些錢來得并不容易。
每個夜晚的辛苦,每次小心翼翼的隱瞞,每當有人詢問時的緊張...這些都是她為這些錢付出的代價。
"媽媽,你為什么最近總是心事重重的?"小語有一天關心地問道。
李雯勉強笑了笑:"沒有啊,媽媽只是工作有點累。"
但她知道,事情不會就這么過去的。果然,就在那個周二的下午,她接到了校長的緊急電話。
"李雯,你現在在哪里?馬上到我辦公室來一趟,有重要的事情要和你談。"
校長的聲音異常嚴肅,李雯的心瞬間提到了嗓子眼。她知道,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
李雯匆忙趕回學校,推開辦公室門的那一刻,她看到校長正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桌上擺著幾張照片。
"李老師,你回來了。"校長的聲音異常平靜,但眼神中透著一種她從未見過的復雜情緒。
李雯的心臟狂跳,雙腿開始發軟。那些照片...她根本不敢去看。
"這些是什么時候拍的?"校長緩緩拿起一張照片,"家長舉報說,有老師在校外從事...特殊職業。"
李雯感覺天旋地轉,喉嚨里像卡了什么東西,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校長站起身,走到她面前:"李雯,290萬不是小數目。
你知道一個普通教師要多少年才能存到這些錢嗎?"
就在這時,辦公室門突然被推開,進來的人讓李雯徹底崩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