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核聚變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設備能承受上億度高溫穩定運行
最近有個大新聞,中國自主研發的"中國環流三號"核聚變裝置,成功實現雙億度等離子體穩定運行超過百秒。這相當于在實驗室里造了個"人造太陽",能把海水里的氫元素變成取之不盡的清潔能源。
這項技術突破有三個看點特別帶勁:
核心部件能扛住比太陽核心還高的溫度
運行穩定性比國外同類裝置提高3倍
已經有17項技術轉化到軍工領域
在核電建設方面,我國正在創造"雙紀錄":去年核準的核電機組數量全球第一,核島主管道國產化率突破70%。最牛的是"耐輻射鑄鍛件"技術,既用在福建福清核電站,又給新型戰斗機發動機提供關鍵部件。
軍工與核能技術的結合更讓人振奮:
戰機葉片用上核聚變耐高溫材料,使用壽命延長3倍
核電站用的超導磁體技術,改造后成了反無人機激光武器
鎢銅偏濾器既能用于核聚變裝置,又能用在洲際導彈隔熱層
重點企業的創新更接地氣:
中洲特材給核聚變反應堆造"心臟部件",旭光電子的電子管用在ITER國際大科學工程,安泰科技的鎢銅材料讓核聚變裝置內壁壽命提升5倍。這些企業既有民用訂單,又承擔軍品生產,形成"民參軍、軍轉民"的良性循環。
最讓人提氣的是技術突破帶來的實惠:核電站建設成本降了20%,戰機發動機維修周期縮短40%,核磁共振設備價格降到進口產品的三分之一。這些變化正在悄悄改變我們的生活。
當前我國在建的第四代核電機組,首次采用模塊化建造技術,就像搭積木一樣建核電站,施工周期縮短一半。更厲害的是核廢料處理技術突破,讓核電站運行真正實現"零污染"。
這些成果背后是20萬科研人員持續20年的攻關。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領域領跑,中國核能技術發展史就是一部科技自立自強的奮斗史。正如網友所說:"看到實驗室里上億度的'人造太陽',才知道什么叫大國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