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軍打了一年多,始終搞不清彭德懷躲在哪兒。
飛機日夜偵察,雷達、紅外、無線電一起上,全白搭。
他們不知道,地下,早就成了另一場戰爭的戰場。
——《壹》——
敵人盯著天,我們埋進地
很多人以為,美軍有空軍,就能橫著打,后來才知道,他們打得最狠的一年,根本沒摸到我們指揮所的邊。
彭德懷沒被炸死,不是因為運氣,他根本就不在他們的打擊范圍內。
從1951年冬天開始,志愿軍的戰術突然變了,白天像死了一樣沒動靜,晚上黑下來,成建制地撲出來,連攻帶打,完事又沒影兒了。
美軍懵了,偵察機拍下來的是空山,炮火掃的是空地。
有一回,他們以為抓到規律了,發現幾個“關鍵洞口”,連炸了五天,第六天,志愿軍打了個反包圍,正面沖,側翼也上了。
美軍傷亡六百,洞口還在,敵人卻從背后冒出來。
真正的關鍵,不在表面,那一年,王耀南到了前線,身份是工程顧問,其實,他是中國戰場坑道戰術的專家。
別人想的是怎么打,他想的是怎么藏,怎么活下來,怎么讓敵人找不到我們。
“要活命,得往地底下鉆?!边@是他到前線說的第一句話,他帶的不是一支軍隊,是一隊工兵,每人一個鐵鍬,背后掛著測量儀。
他們不拿槍,也不打仗,但他們干的事,救了無數人命。
馬良山,就是第一個試驗點,這個地方以前是陣地,后來成了坑道網絡,他們一共挖了34個作戰洞口,5個假口子,主坑道總長4800米,深度40米。
每個通道有3個備份出口,設防兩層,防爆門一關,炮彈進不來,汽油彈進來也燒不透。
洞里不只是人躲的地方,里面有倉庫、有醫療站、有水井,還有整套通風系統。
冬天能保溫,夏天不會悶死,指揮所就在最中間,三層防爆墻包著,連墻縫都用黏土封了,防電磁波外泄。
無線電不用,命令靠人送,情報靠記,靠走,靠活人。
敵人找不到,不是因為我們藏得好,而是他們壓根不知道我們在哪個緯度,馬良山戰役爆發那天,美軍發起21次進攻。
地毯式轟炸先來,炮擊接著上,步兵隨后推進,他們以為能一波壓垮志愿軍。
結果呢?志愿軍白天死守洞內,晚上出洞反沖鋒,26人傷亡,美軍700人倒下,美軍飛行員后來寫道:“他們的戰壕像老鼠洞,我們一打,他們就不見了。”
他們不知道我軍是怎么突然又冒出來的。
他們當然不知道,他們看的是地圖,看的是空中圖像,他們打的是表面,而我們的戰場,在地底下。
——《貳》——
用假目標騙美軍,用真坑道殺回來
王耀南不只會挖,他還懂得玩心眼,“真目標不能動,假目標就得亮。”這是他總結的第二條戰術,美軍最信什么?
偵察影像和無線電信號,那就專門做影像,做信號。
志愿軍在一個山頭上立了個假指揮部,門口有旗子,通訊兵來來往往,甚至每天定點有煙火升起,晚上燈還亮著,用的是電瓶,接著簡易電線。
美軍拍下來,高興壞了。
第二天,六架B-29輪流炸,扔了三噸炸彈,結果啥都沒炸著,炸完第二天,志愿軍還在同一片山里反擊。
真正的指揮所,在一公里外的金礦舊洞里。
洞口上蓋著幾塊爛草席,外圍還堆了牲口糞和稻草,連味兒都掩蓋了,有一回,美軍情報部下命令,說發現“敵軍通信高地”,衛星圖像有熱信號、無線電波動。
結果那天被炸的,是一個木偶電臺,一個士兵每天按照密碼本假裝通話,電臺根本沒通線。
真指揮所沒有一根線通外頭,全靠腳力,命令傳下來,一封手寫條,三個人接力送,一個小時后前線就能動。
他們說這不科學,可這就是戰場的“新科學”,不用科技的科技。
志愿軍每隔20天,就換一個指揮所,坑道之間有隧道連著,一條洞口出問題,另一路能繞回,一個作戰單位,要有兩個洞口可供撤離。
一個臨時醫護所,一個備用指揮艙。
每個坑道都建得像迷宮,美軍炸毀了一段,但根本不知道這只是外頭的一根毛細血管,在上甘嶺,美軍轟炸持續打了14天。
平均每天炸彈3200發,炮彈4萬枚。
地面建筑被削平了,可志愿軍主力部隊沒動,他們還在地下調兵遣將,甚至有洞內構建了炊事點,冒的煙是排進了溪流底下,從水中排出的。
美軍化驗過水樣,沒查出油煙成分。
美軍從空中打了志愿軍幾個月,連彭德懷在哪兒都沒弄清楚,他們以為他藏在后方,其實,他幾次就在前線十公里以內。
有一次,美軍一個偵察小隊滲透,真的走到了一個洞口。
他們拍了照,回去分析,認為這只是一個老百姓藏身點,沒錯,就是這么個地方,門口晾著破衣裳,旁邊堆著柴火。
洞口掛著豬骨頭,聞起來像個農戶的地窖。
他們退了,第二天,志愿軍從這個洞口出來,一路穿洞,穿到山后,打了美軍一屁股冷槍,洞口沒換,洞里人早就安排好了。
——《叁》——
從門板架橋到地下戰線
王耀南不是天生會挖洞的。他是靠一次次失敗換來的經驗,他早年是個礦工出身,紅軍長征那年,他被抽去干了件沒人想干的活,造橋。
沒有橋,部隊就過不了赤水河。
他用了最原始的辦法,門板、竹排、樹枝,全架上,人從上頭走,炮車、騾馬一個個過,沒出事,連彭德懷都說“這個人,把人命救回來了”。
這不是技術,是命拼出來的判斷力。
抗戰時期,王耀南不打槍,他整天帶著幾個工兵,在敵人后方挖坑布雷,他自己發明過一種雷,外形像地瓜,敵人踩不響,但一動鐵鍬,就炸。
日軍防雷小隊死得最多的,就是這種“地瓜雷”。
還有一次,他用老鼠夾做了個陷阱,夾子上拴絆索,連在一堆手榴彈上,敵人推門就炸,后來這個戰法在冀中平原傳開,叫“死門雷”。
到了朝鮮戰場,他沒帶炸藥,帶的是一車一車測量設備、空氣壓縮機和施工圖紙。
他跟著部隊一線轉,邊走邊看,他不問敵人在哪,問的是:“這山能打多深?這土能抗炸嗎?”坑道戰術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他從幾百公里的地形里,一個山頭一個山頭量出來的。
他說:“不能靠一處陣地,得靠網絡,像蜘蛛網,咬不斷。”
所以后來,志愿軍的地下交通壕總長超過2000公里,掩體75萬個,每個工兵隊日夜輪班,三班倒施工,最長的隧道一挖就是40多天。
他用空氣壓縮機鉆洞,一天打3米,比人工快5倍。
他還在洞口埋震感裝置,敵人一接近,洞里就能提前聽見,洞不只是防御,也是戰術,坑道一建好,兵力調度方式就變了。
不再靠山上奔跑,不再靠明面調動。
一到夜里,戰士們從幾十個口子出洞,有的從前方打,有的從側翼繞,對手看不到,就無法預判下一步。
上甘嶺期間,有一次,美軍圍困了一處高地。
他們以為主力已經被分割,進攻信心爆棚,結果志愿軍在地底串了兩天,直接從山后鉆出來包了他們一個團。
這種打法,讓指揮部幾乎看不出戰場真實態勢。
因為對志愿軍來說,地圖不是平的,是立體的,是多層的。
——《肆》——
他們用雷達測地面,我們把戰爭藏進時間里
美軍不信,他們怎么也搞不懂:一個司令,怎么可能指揮幾百萬大軍,卻從沒暴露一次?
他們派過滲透小隊,嘗試靠近后方陣地,每次都被困在外頭,一次差點發現線索,卻被引入假陣地,誤判撤退,死了8人。
其實他們靠錯了東西。
他們靠雷達、靠圖像、靠電磁波,志愿軍用的是另一套系統,地下不通電,不發信號,靠人靠時間。
彭德懷指揮所的命令從洞中傳出,要五道確認,三道加密。
最后靠人跑,跑得最快的信使,能頂一支電臺,他們用的地圖,是手繪的,每張只畫出部分區段,拿到整張的只有一個人。
抓到一個人,什么都問不出來。
他們用的信號燈,不是電的,是鏡子和蠟燭配合反光,晚上一亮一滅,代表一個信號組,幾十米外都看不見。
美軍搞不懂這種打法,他們高科技,卻打不透這種“低科技高效果”的方式。
更狠的是,志愿軍開始反監測。王耀南搞出一種“反電磁口袋”,用土層、棉布、封閉空間壓制電磁泄漏,再配上泥巴涂層,讓熱成像儀拍不到洞口溫差。
這種“溫差壓制”技術,1953年后才被美軍正式記錄。
他們震驚于“中國志愿軍在戰術隱蔽方面具備‘高等工業體系未覆蓋的作戰智慧’”,白天,我們消失,他們狂轟濫炸,炸的是假的。
晚上,我們出現,一夜推平前沿據點。
志愿軍不是沒科技,是用最基本的手段,打出了超越科技的效果,美軍總結報告寫得很誠懇:“中國軍隊戰術機動靈活,反制措施超出預期,其地下戰法無法用常規手段破壞?!?/p>
他們只說了一半。
真正的失敗不是戰術被破,而是他們打了一年多,連敵人在哪一層世界里都沒搞清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