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0萬志愿軍被美軍包餃子,一向淡定自若的彭老總心急如焚連忙向毛主席求助。毛主席苦思3小時,當即下達8字命令。眾將一聽都懵了,彭老總卻直呼高明。
“若不是主席高明,恐怕這10萬志愿軍真就成了美國兵手下冤魂,屆時我難辭其咎,主席真是用兵如神!”
當10萬志愿軍從美國大兵炮火連天的圍攻當中成功突圍時,彭老總一顆心總算是放到了肚子里,想起前幾日的驚心動魄,彭老總連連慨嘆……
而造成志愿軍困局的人,就是因為一個人,此人名叫李奇微,這李奇微是什么來頭?毛主席給出的8字命令又是什么?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局勢瞬息萬變,美國內部并非鐵桶,而是一團亂麻。
朝鮮戰爭爆發不久,麥克阿瑟就和美國總統杜魯門起了“沖突”,而這一“沖突”直接導致麥克阿瑟被調離朝鮮戰場并撤職。
美國第一反應并非是支援南朝鮮,而是決定“封鎖武裝臺灣海峽”,但沖突點就在于要不要“接收”蔣介石的3.3萬援兵。
杜魯門表示“不接收”,他從始至終都看不上蔣介石的部隊:“接受蔣介石的軍隊,我是萬萬不可能這么做的!”
蔣介石出兵朝鮮,實則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在蔣介石看來,朝鮮戰爭爆發后,蘇聯必定不能獨善其身,屆時中國也得下場,臺灣即可獲得“喘息之機”。
同時,蔣介石也認為朝鮮戰爭是自己翻身的絕佳機會,更將其視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如此一來,亂世之中,大陸就更沒有機會“圍攻”自己,自己反倒是能借此分得一杯羹。
另一邊的麥克阿瑟呢,卻表示應當接受蔣介石的支援,麥克阿瑟擔心美國不能以極快的速度從日本調兵,會使得南朝鮮處境危險,蔣介石的兵力雖然“差勁兒”,但也能夠抵擋一段,爭取時間。
1950年8月,杜魯門再三表示,麥克阿瑟不得與蔣介石軍隊站在同一“戰線”,顯然,麥克阿瑟并未聽從杜魯門的命令,以至于杜魯門后續勃然大怒。
4個月之后,杜魯門直接下令,禁止麥克阿瑟采取任何未經許可的行動,同時,禁止麥克阿瑟發表任何未經批準的政策性聲明。
顯然,當時的麥克阿瑟已經犯下“大忌”,果不其然,1951年4月9日,麥克阿瑟被杜魯門撤職,隨后,杜魯門派遣了一人來代替麥克阿瑟,此人正是李奇微。
麥克阿瑟指揮作戰多次,彭老總也數次與他交鋒,早已經對麥克阿瑟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然而這個“從天而降”的李奇微,對于彭老總而言,卻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人物。
1951年5月,志愿軍第五次戰役打的如火如荼,勢頭很猛,一下子就突破了臨津江防線,更是一路殺到了漢城,這銳不可當的架勢,直接將美國大兵整懵了。
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志愿軍在第五次戰役中必將大獲全勝,誰料,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李奇微生性奸詐狡猾,并非省油的燈,看著志愿軍勢如破竹,突然想起了“包餃子”這一招。
志愿軍面臨著一個重要問題,距離遠、補給線被嚴重拉長,后勤補給跟不上。
恰恰看到了這一“致命弱點”,李奇微選擇“將計就計”,直接下令讓美國軍隊假裝撤退,并且要撤退的沒有章法,這樣才能讓志愿軍成功掉進精心設計好的圈套。
被勝利“沖昏”頭腦的志愿軍忘記了“窮寇莫追”的道理,乘勝追擊之下,竟然被佯裝撤退的美國大兵層層包圍,隨后,美國大兵更是大炮、坦克齊上陣,直接將10萬志愿軍圍困。
前后堵截、左右進攻、后路被攔腰斬斷,志愿軍只能被迫挨打,進入防御模式,彭老總在前線看著地圖,愁的唉聲嘆氣,眼看情形不對,彭老總連忙向遠在北京的主席發送電報,讓主席支招。
主席看著彭老總發的電報愁眉不展、冥思苦想整整3個小時,這才想出了應對之法,做出指令:兩面夾擊,轉守為攻!
彭老總一看,琢磨了半天,才明白主席深意,當場下令,原來主席這招可以成功搶回主動權,這招牛在哪?
其一,我軍補給不及時,美軍面臨著同樣的困境,成功抓住美軍防線拉長,銜接不及時的毛病;其二、進行內外配合,被動挨打變為主動進攻,爭奪戰場主動權。
有了主席的8字方針,再加上彭老總的合理安排,志愿軍算是穩住了戰場,沒有讓美軍占上什么大便宜,而后續,彭老總也開始緊鑼密鼓研究起李奇微這個出現在朝鮮戰場上的新人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